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
《三國演義》的開頭就介紹了當時的政治背景——黃巾起義,民不聊生,國家支離破碎。從這里誕生了400多個個性鮮明的、而且沒有一個是重復的人物。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篇1
看了某本書后,有不少感觸。
相信大家一定知道春秋五霸中的晉文公與秦穆公爭霸的故事吧,但在此置一千年后的"五胡入華"時代還有另一次更有名的秦晉"淝水之戰"。
秦王苻堅,它是各有眼光有氣度的君王。可惜他不幸輸了,加上其又是個胡人,所武林外傳以被那些正統漢人史學家忽略、抹黑得十分難堪。若比較當時的前秦與東晉,就可以發現其實在苻堅統治的秦國,可以說是朝氣蓬勃,與唐太宗的氣度和架勢有得比。只不過在"淝水之戰"離奇失敗,就被人說胡人是敗類。
類似的是曹操,他被人稱為"__雄",似乎略帶貶義,的確,它是詭計多了點。而它南征失瘦肉精敗,又被人說成很不堪的樣子,在《三國演義》中就有不少這樣的觀點。
如今有些心思不息的人讀了《三國演義》之后,卻自然而然地把曹操當成了壞人,我認為,曹操不會如小說中所說的沒用,只不過書中的英雄差不多都在蜀國,且次書以劉備開頭,讀者很自然的就把他當成主人翁,加上現在對劉備的仁慈之類的贊美太多,當然就把曹操發動的戰爭說成不仁不義的侵略。
仔細想想,武侯諸葛孔明幾次出征攻打魏國,不也是在侵略嗎?他以先帝遺命為由,討伐曹操收復中原,就成了愛國愛民的英雄了。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不是人?難道魏國的人民都人人得以誅之?他可能并不想發動戰爭,1。不出祁山,發展困難。2。先帝遺命,怎敢不從?書中雖把諸葛亮神化了,卻不能改變歷史:臥龍、鳳雛,二者皆得,卻安不了天下。
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篇2
《三國演義》原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后來的《三國演義》是后人的簡寫。《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主要說了三國時期的魏國,蜀國,吳國三個國家的互相斗爭,為搶奪地盤,爭當國家霸主,作者用了非常詳細的描述三國大開殺戒的一場場惡仗。
《三國演義》刻劃了近兩百多個人物,其中作為成功的人物有大名鼎鼎的孔明;詭計多端的無恥小人——曹操;威風凜凜的關云長;智勇雙全的劉備等大小將領。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人還是關云長,他身長九尺,聲若巨雷,丹鳳眼,威風凜凜,相貌堂堂,刮骨療箭毒不怕一點疼。
在《三國演義》里,作者匠心獨運,以生花妙筆勾勒出桃園結義,過五關斬六將,火燒赤壁,長板橋等一系列的生動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草船借箭。一次吳國缺箭,周瑜讓孔明三天之內造上十萬枝箭,還立下軍令狀。孔明掐指一算,算到第三天必有大霧,他向魯肅借草船。到了水寨前,曹兵箭如雨下。諸葛亮帶著插滿了箭的草船,就順著急水回寨。回寨后魯肅向周瑜把事說了一遍,周瑜只能長嘆一聲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不如他。”
讀了《三國演義》使我受益匪淺,知道了打勝仗不僅需要勇氣,力氣,武功,還要智慧,我們還不能像曹操一樣做人太狡詐。也不能像周瑜一樣,心胸狹窄,縱然很有才干,可還是被氣死了。要像劉備一樣,仁義當先。
《三國演義》里精彩的人物,使我百讀不厭,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篇3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站在長江岸邊,回顧那幾千年前的三國,也不禁感嘆:“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那個年代,那個三國,雖然民不聊生,但是趣事連連;雖然連年戰亂,但是英雄輩出;雖然戰士們的鮮血染紅了長江、黃河,可是他們的事跡,這個時代的歷史卻永遠流淌在我們心中。這就是《三國演義》。
這本書記載了東漢末年,由農民起義到群雄割據的一系列故事。這個時期沒有誰是王者,誰是皇帝,更沒有一個統一的國家。個個厲兵秣馬,野心勃勃,想成為最終的霸主,尤其是曹操、孫權和劉備這三個老大。然而這場打了八十多年的仗分出勝負時,贏者竟不是魏、蜀或者吳,而是新崛起的勢力晉。可憐一代梟雄,謀劃一生,打下大片江山,到頭來卻是白為他人作嫁衣。
我從三國中得知,不管是大事小事,皆要用心,且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千萬不能妄圖一步登天。更不能有心而不做,譬如孫權。由小到大,從無至有,一步一努力,才能成事。
三國也用每個人物的親身經歷來告訴我們道理。曹操告訴我們,一個人要有心計。劉備說一個人只有賢德、仁慈,方可得民心,成大事。諸葛亮輕搖羽扇:“一個人只有做事小心,謹慎,才有成功的機會。”關羽慚愧地說:“你可別像我那樣,心高氣傲,做不成事。”趙云來了,呂布來了,孫權來了,他們用自己一生的故事告誡我們。
《三國演義》,一本不可不讀的經典。
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篇4
蜀昭烈帝劉備,玄德公。在《三國演義》中,被羅貫中吹的上天了,比孔子的仁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在我看來,全都是裝的。如此虛偽的一個人,竟然被羅貫中吹的比孔子還仁,我真不不知道羅貫中是怎么想的。連陳壽也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后代,他還就信了,寫入了《三國志》中。
劉備這個人,虛偽到了極致,完全可以超過以“奸雄”著稱的曹操曹孟德。自稱中山靖王后代,因為沒了家譜考證,然而當時所有人竟然都信了,又因為他比獻帝高了那么一輩,所以就得到了這個稱號“大漢皇叔”。但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看出來,他是冒充的!據考證和易中天教授的講解,劉備是中山靖王的后代幾率十分之小,好點有可能是常山憲王后代亦或是冒名頂替的貴族,實則只是被統治階級的農民。
這些我們暫且不說這點,就拿他摔劉禪的事情來說。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中國人民都知道這句歇后語。為了籠絡趙云為他戰斗,直接把他的大兒子“用力”往地上摔,說道:“為汝這孺子,幾損我一員大將!”后有詩人寫到:“無由撫慰中誠意,故把親兒擲馬前。”從故字就可以看出,劉備真的愿意摔嘛,答案是否定的。然而趙云不只是故意裝糊涂還是真沒看出來,說:“云雖肝腦涂地,不能報也。”我估計是配合劉備演的一出好戲,迷惑眾人的眼光,讓人認為劉備是個好君主,在我看來用一句網絡流行語就是:“我只有呵呵。”果然不愧為奧斯卡金獎影帝。
玄德演的好戲可遠不止這一場,在和孫權爭奪荊州的系,那才叫一個絕。劉備借了荊州,就不想歸還。就這樣間接的害死了三國上最帥的人,我們的好同志周瑜。不僅人長的帥,而且帶兵,謀劃無所不精,這樣一個美男子,就被劉備和諸葛亮活活給氣死了。
綜上所述,劉備就是一個偽君子。
三國演義初中讀后感篇5
《三國演義》是一本令我百看不厭的書,每一次打開這本書,都會帶給我新的收獲與欣喜。
第一次看《三國演義》,就覺得這是一個充滿“情”的故事,友情、兄弟情,就不斷在我腦海里回旋,這些情讓我記住了一個個如詩如畫的傳奇人物。有蜀國聰明蓋世的諸葛亮、忠肝義膽的關羽,魏國年少有為的陸遜、驕傲自大的曹真,吳國老實巴交的魯肅 、疾賢妒能的周瑜……他們都是那么傳神,那么栩栩如生!
反復“煮”過《三國演義》這本書后,對其中的人物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更多深刻的了解,更明白了許多深刻的道理。我發現《三國演義》中不僅僅包含著“情”,更多的還是“俠義精神”。
如我最喜歡的趙云,幾乎每次他出現時,都能聽見他的吶喊聲“我乃常山趙子龍!”這聲音里充滿了多少他對劉備的赤膽忠心!想他曾長坂坡單騎救少主,盡顯威武,在重重包圍之下,也能拼死保護少主,奮勇作戰。如此忠心又英勇的將領多么少有啊!
魏國重臣兼名將司馬懿的形象,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他的態度極其樂觀,能夠對諸葛亮的辱罵拋到腦后、視而不見 ,對諸葛亮的叫陣置之不理,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制動,讓聰明一世的諸葛亮無計可施,令諸葛亮舊病復發,以在五丈原病死告終,真是世上無完人吶!由此可見,遇到困難與憤怒之事,要理性的控制自己,用自信和樂觀去迎接挑戰,就一定會成功的。
每次讀《三國演義》都會有懷舊的感覺,同時也會有一些嶄新的感受,《三國演義》是陪伴我成長的一本經典名著、一本俠義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