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后,相信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是時候?qū)懸黄x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小編帶來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7篇,希望大家喜歡。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1
看《我的夢想》的時候有震到我,暫時性地緩解了我一直以來對自己平庸的苦惱。《好運設(shè)計》好精巧,有反證法的感覺。
兩篇《記憶與印象》文如其名,有一種霧里看花的感覺。最喜歡一段:“那些情景如今都到哪兒去了?那時刻,那孩子,那樣的心情,驚奇和癡迷的目光,一切往日情景,都到哪兒去了?
它們飄進了宇宙,是呀,飄去五十年了。但這是不是說,它們只不過飄離了此時此地,其實它們依然存在?
夢是什么?回憶,是怎么一回事?
倘若在五十光年之外有一架倍數(shù)足夠大的望遠鏡,有個觀察點,料必那些情景便依然如故,那條小街,小街上空的鴿群,兩個無名的僧人,蜻蜓翅膀上的閃光和那個癡迷的孩子,還有天空中美妙的聲音,便一如既往。如果那望遠鏡以光的速度繼續(xù)跟隨,那個孩子便永遠都站在那條小街上,癡迷地眺望。要是那望遠鏡停下來,停在五十光年之外的某
個地方,我的一生就會依次重現(xiàn),五十年的歷史便將從頭上演。
真是神奇。很可能,生和死都不過取決于觀察,取決于觀察的遠與近。比如,當一顆距離我們數(shù)十萬光年的星星實際早已熄滅,它卻正在我們的視野里度著它的青年時光。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2
我與地壇——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扶輪問路,那么好手好腳的人,你們可曾向前方邁出過腳步?
不是想說他對生有多么繁密的念想,也不是想說他對死有多么透徹的眺望,更不是想說他對命運有多么不屈不撓的掙扎,那些語句太泛、太虛,對每一個曾被上帝無情擺弄的人都適用。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蘇,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后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里,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茍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么用呢?“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
我并不認為他是多么堅不可摧的“鋼鐵人物”,你以為誰都是保爾柯察金?現(xiàn)實的刀片一般的人生,就總是要人痛了,流血了,結(jié)疤了,又復痛,復流血,復結(jié)疤,只要這血還是溫的,還能流動,那么便不必在意它會痛,會流出,這樣孤勇,直至最后平靜接受它的冰冷與枯竭。
正是由于這“寫”,這比言語更為私密,更為透徹,更為生生不息的能力,才使得他的這生,在死的對立面上,永遠存在。永遠無力,但永遠堅韌。
人老了,多靠回憶活著。可是還是一種情況,像他這樣的情況,因著回憶隨時有無可延續(xù)的悲哀,才需要這樣提前透支回憶,透支情感,透支熱情,若無足夠幸運,幸運得不被親友遺棄、淡忘,那么必將是春水東流的萬劫不復。
其實這幸運,未嘗不是取決于自己。這生,值得死來敬畏。這生,真實得讓每一個健康的人震撼,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那前方,便是路遠山高,人亡馬遙的“零度”。
他的勇氣,是不畏懼這“回”,是迎向這“回”,擁抱這“回”。
原來每樣人生,都殊途同歸。
他思考了死與生。死是必然的歸宿,當我們感到累了,上帝會自然安排我們休息。而活著,是我們一生都需想的問題,即使活著是飽經(jīng)蒼桑的,世界仍然在運轉(zhuǎn),古園依舊是古園,我們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變現(xiàn)在的自己。當我們能擁有一片屬于自己的凈地了,應理去心中的一絲雜緒,認識真實的自我,進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個人的必備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結(jié)果、內(nèi)容不一。
史鐵生不僅思考著自己的逆境,他還在思考自己的親人所受的痛。“時間能證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沒考慮到母親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憂傷中,經(jīng)時間的醞釀,他感知到母親的忐忑與無奈。與此同時,也鳴響了我心中的警鐘,母親對孩子的愛意志堅韌、毫不張揚,而我媽媽正頑強地與病魔抵抗,同時還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給她帶來的巨大痛苦。我應慶幸我母親還在,我有機會能讓媽媽擺脫苦惱,并且除去我那一絲倔強與羞澀,不至于到時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謝史鐵生的經(jīng)歷警醒了我。
在課本未節(jié)選的部分中,還有作者從各個方面詮釋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園中曾經(jīng)出現(xiàn)的人們及對他們?nèi)松乃妓?對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對自己的生涯理解;許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會不可言傳。
人生是如此復雜但卻純真、質(zhì)樸,以至于我們要用一生的時間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漸成熟,認識更清晰,從失落、煩躁轉(zhuǎn)變?yōu)榉€(wěn)重、深情。如此大千世界,還需一片凈地,細細地品味人生。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3
史鐵生的文字,很安靜,很沉寂,很蕭瑟,卻也很坦然。一切塵埃落定,他的筆下,記錄著春夏秋冬,記錄著變或不變,記錄著時光,記錄著人世間的愛與奉獻;在古老而沉靜的地壇,感官被戲劇的放大著,一切的悲或喜都像在放大鏡下被他詳細咀嚼,也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他才可以擺脫世界的目光,擺脫塵世的束縛,只有自己,思考著to be or not to be。
關(guān)于人生 ——“在滿園彌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并看見自己的身影。” 完美可以在巔峰時帶來幸福感,缺陷卻可以在低谷時帶來坦然。相信地壇也有玉砌雕闌、門可羅雀的時候吧,那門壁上炫耀的朱紅,那古殿檐頭浮夸的琉璃,磁鐵般吸引著世人的目光還有那眼底充斥的向往,無不是它傲視周圍的資本。可是當浮華褪去,時代更迭,當欽羨的目光統(tǒng)統(tǒng)散去,它會慶幸,坍圮所帶來的坦然,自己用年華沉淀下來的那份古樸與率直,正如大地般,源源不斷的向它輸送著一份踏實。
地壇如此,人亦如此。
人只有在真正失去后才會思考什么叫擁有,只有在不幸過后,才能正視什么是挫折。 他真的很幸運。在這嘈雜的世界上,還有一塊圣潔的處女地供他棲息徜徉,審視自己的生活,直面人生的苦難,尋找活著的意義。讓他有機會看到時光,看清自己的身影。
關(guān)于母愛 ——“兒子的不幸在母親那兒總是要加倍的。”“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母親的愛是堅韌而無聲的。 母愛韌如絲,她需要加倍的承受兒子的不幸,還要承受因“長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強或羞澀”所帶來的恐懼; 母愛潤如水,于無聲中恰如其分的滋潤著兒子心田每一隙干涸、脆弱而敏感的角落。 就這樣,日復一日的照顧著兒子的起居,揣測著兒子的想法,理解著兒子的倔強與敏感,母親從未給兒子帶來多少麻煩或不快。因為母親的默默承受所帶來的舒適感,甚至讓兒子忽略了母親的心情,仿佛不存在般,直到多年以后,母親已然離去,這個遲遲沒有參透人生的“少年”,終于聽見了母親的埋藏多年的呼喚,同時,也看到了天邊那一道暖意的曙光。 有過車轍的地方,也有母親“茫然又急迫”的腳印。愛如空氣,而母親永遠只是遠遠的看著,看著……
關(guān)于角色 ——“由誰去充任那些苦難的角色?又有誰去體現(xiàn)這世間的幸福,驕傲和快樂?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我常以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我常以為是懦夫襯照了英雄。我常以為是眾生度化了佛祖。” 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一句話,已道明一切。 休論公道,不是說不公道,而是說在上帝的角度,每個人的價值是一樣的,綠葉舉出紅花,丑女造就美人,眾生度化佛祖。找到合適自己的角色,站對了人生舞臺,為夢想奮斗過,哪怕是永遠的平平碌碌,永遠的默默無聞,依舊是高尚而值得敬佩的。 紅花固然絢爛,但是一片綠葉,又何不是為世界增添了一份陰涼呢? 史鐵生終究是幸運的。上帝很公平,在讓他失去了身體的支撐點后,賜給他一座園子,一個精神上的棲息地、心靈上的避難所。祭壇石門中的落日,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永恒與變遷的對比,使人世更無常了些。
夕陽下攜手同行的戀人,不知道曾經(jīng)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可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但是太陽,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當他熄滅著走下山去收盡蒼涼殘照之際,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燒著爬上山巔布散烈烈朝輝之時。有一天,我也將沉靜著走下山去,扶著我的拐杖。那一天,在某一處山洼里,勢必會跑上來一個歡蹦的孩子,抱著他的玩具。”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4
《我與地壇》一文中,作者不僅僅寫了自我在地壇這座古園中的所見所聞,并且也直白地表露了自我的所思所想,而在其中作者用了相當大的篇幅來抒發(fā)自我對于命運與生死問題的理解與感悟。
《我與地壇》全篇語言極富哲理性,正是這種哲理性的文學語言在無聲地言說著作者的精神世界。作者對地壇這座古園中的一草一木進行了洋溢著生命活力與活力的描述與刻畫,能夠說在這些事物上寄托著作者最為濃烈的感情,可謂“一草一木總關(guān)情”。比如作者對地壇園子里草木生長的生動描畫,“滿園子都是草木競相生長弄出的響動,片刻不息”,在那里作者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仿佛草木在用生長的聲音向作者訴說著生存的歡愉,使作者能夠感受到這種生命盎然向上的蓬勃動力。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5
我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深受啟發(fā)。
起初,“我”認為上天對“我”不公平,將怨恨發(fā)泄在母親身上。后來,母親離開了人世,使“我”沒了生活的依靠,慢慢體會到了母親的用心良苦和無私的母愛。從此,“我”不再自暴自棄,而是選擇了另外一種積極的生活方式。最后,“我”發(fā)奮圖強,寫出了《我與地壇》、《法學教授及其夫人》、《一個謎語的幾種簡單猜法》等許多名著,然后對殘疾和疾病有了新的看法,對世界充滿了熱愛,不再認為殘疾人就是廢人。
人的一生很短暫,會遭遇許多不幸與坎坷。不管你是否身心健康,只要勇與面對,勇敢克服,所有困難都是不足為懼的。史鐵生的才華讓人佩服,那熱愛生命的精神更讓人折服。
我覺得我所知曉的那些名人,沒有一個的生活經(jīng)歷是一帆風順的。這讓我懂得了生活是無奈的,但同時是精彩的。我只想鼓勵自己面對困難時會抬起頭,只有堅強才會成功。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6
讀了《我與地壇》,印象最深的就是作者說,就命運而言,休論公道。是啊!命運哪有公道可言!這是一個充滿差別的世界,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作者母親對待挫折和苦難的態(tài)度,對兒子的愛,讓作者明白如何面對苦難并堅強的活下去。人的一生中會面對許多苦難,勇敢克服,不言放棄,通過承受并克服以后,你將獲得一筆特殊的財富。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我們都要向作者學習,不屈服命運的安排,樂觀進取。一次考試失利,一次的批評,都算不上人生的苦難,更應該努力克服學習生活中的小事,積極進取。我也要像作者的母親學習,我也是第一次做母親,一直也在學習的路上,作者的母親對作者的理解和尊重,她理解兒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煩悶、任性,用寬怒、順從給兒子尊重,自己卻默默承受著超過兒子百倍的痛苦,她的內(nèi)心是多么的強大,愛的偉大而又隱忍。作為母親的我,反思自己,對孩子的付出,沒有做到任勞任怨,甚至有時因為孩子的成績,暴跳如雷,缺少耐心。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享受和孩子共同學習成長的樂趣,一起克服生活中的小磨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他對生活的熱愛流露筆尖,他細致的觀察每一位出入地壇的人,精心的記載地壇的變化。心底有愛,才知道感恩。沒有辜負他母親對他深沉的愛!
關(guān)于我與地壇讀后感篇7
讀罷《我與地壇》作者由最初的對生命的厭惡到努力活下去,這巨大的生命信念的轉(zhuǎn)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人生在世,幸福也好,痛苦也罷,幾乎每個人都會受到挫折,難免精神空虛,每個人有著屬于自己承受苦難的方式。
大都市給予我們五彩繽紛的生活以外,同時也給予我們巨大的生活壓力。我們要努力讓自己活得更好更自如。我也擁有一個寧靜的去處,“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僅為著那兒,是可以逃避一個世界的另一個世界。”這些年,這里也曾經(jīng)是我輕松快樂時、沉郁苦悶時、平靜自信時、軟弱迷茫時都會情不自禁想去的地方;它更是我每天清晨與孩子一同出門,他去上學,我必打卡的地方。沿著海滄湖慢跑,進入初冬,瑟瑟的涼風吹進骨子里,面對寒風肆無忌憚地吹,我還是義無反顧地朝著自己的目標奔去。
一路上我觀賞著落葉的枝丫,細看那一抹欣喜的綠;拾起零零落落點綴草地的落花,還有那一片片落葉,它不甘于這個季節(jié)帶給他的飄落,所以他選擇改變,迎風追逐;跑道上和煦的金色陽光透過樹葉映在葉面上,多么美的畫面。這就是我晨跑時路邊的風景,雖說現(xiàn)在是冬季,它有春的氣息,秋的畫意。
讀罷此文,我決定把這一幅幅美景打印出來,有些美景與片段也適合收藏,它屬于我,若干年后把照片拿出來翻一翻,又是一片朦朧的溫馨回憶。尋找我自己的地壇,在我記憶的彩帶上,又將是一幅刻骨銘心的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