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
這幾天終于把《安妮日記》這本書看完了,我被安妮的一則則日記所震撼,無法想象戰爭給人們帶來的痛苦與折磨。因為戰爭,原本過著富裕、安逸生活的一家人和范丹夫婦和他們的兒子彼得,以及杜瑟爾醫生,這八個人在狹小的完全封閉的后屋里,膽顫心驚地生活了兩年多。他們完全失去了自由,每天都得輕手輕腳、小心翼翼,甚至失去了說話的自由。
他們每天還要忍受著恐懼、饑餓、病痛,這讓我們想都不敢想。我們是幸福的,生在一個和平遠離戰爭的中國,每天過著自由自在、幸福快樂的生活。在家里可以隨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玩電腦、看電視、畫畫在學校里,也可以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看書、跳繩、踢毽子雙休日還可以約上小伙伴一起溜冰,看電影、打羽毛球可是我們卻經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天天抱怨作業太多,沒時間玩,晚飯一吃好就要寫作業。有時多做幾道課外題,就會一百個不愿意。想想真是不應該。《安妮日記》中我還看到了這樣的畫面,許多孩子的肚子空空,啃著一根胡蘿卜,從冰冷的家里跑出來,跑到風吹雨淋的街上,進到一間潮濕的、沒有生火的教室里。
孩子們為了一塊面包,向街上的行人乞討。多么令人心痛的畫面。想想這些孩子,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感到羞愧。每天我們不是嫌媽媽做的飯不好吃,就是嫌爸爸做的菜不合胃口,還挑肥揀瘦。我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安妮日記》讓我反省了自己,讓我學會了思考。它像一盞明燈,將指引著我們前進。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2
《安妮日記》讀書心得
《安妮日記》是一本反映戰爭時期少女成長的小說。故事的主人公安妮是個猶太少女,她從小活潑開朗,樂觀大方,但因為她的年齡和身份,在戰爭時期受到了不少的歧視和排擠。
小說以安妮的視角,生動地描述了戰爭的殘酷和人們生活的苦難。她用樸實無華的語言,記錄了她在這段時間的所見所聞,表現了對戰爭的控訴和反思。
安妮雖然是一個猶太少女,但她并沒有被種族和身份束縛。她努力學習,追求自由,不斷挑戰自己,成為一個有思想、有智慧的人。她在日記中記錄了自己成長的過程,表現了對人生的思考和追求。
總的來說,《安妮日記》是一本讓人深思的小說。它告訴我們,種族、身份、戰爭都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自由、尊嚴和思想。讓我們像安妮一樣,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的信心。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3
一個人既然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應該向世界證明,我是實實在在的,真正的活著,只有證明了這一點,在自己重新回歸大自然的時候,才能自豪地說:“這輩子沒白活!”人活著,要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要有堅定的信念和意志,要想說“這輩子沒白活!”就永遠都不能說放棄!
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安妮日記》,作者如實記錄了為躲避納粹法西斯的戰爭迫害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和對戰爭的人性思考。記錄了她在上個世紀最黑暗的日子里努力不使希望破滅的心路歷程,動了無數的心靈。她不僅僅是一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法西斯納粹德軍鐵蹄下人們生活苦難的目擊報道。
這些日記充分展現了人性深處閃光的靈魂,生動逼真地描述了生命的堅韌與頑強,奏響了生命的贊歌。
今天的中學生,沒有經歷過戰爭,更沒有在戰爭的罪惡中還能堅信人性之美的人生體驗。我們對于戰爭與和平的理解僅僅停留在小說或是電影電視節目的印象上。
這篇課文,不僅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歷史,更重要的是能夠喚醒我們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困境,卻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的、人人不絕望、決不放棄生命和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
點評:小作者對《安妮日記》這篇課文的學習和理解都比較獨到,特別是能對當今和平年代的中學生提出了“對生命的關注,對人性的尊重,對生活的感悟,樹立面對困境,始終相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的、人人不絕望、決不放棄生命和理想的積極的人生觀”的呼喚值得我們每一個讀者思考。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4
1942年—1944年,戰爭與種族滅絕的陰云布滿了天空,蓋世太保的鐵瓜伸向每一個無辜的猶太人,在歷史上上演了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猶太少女,1942年7月,由于壓迫猶太人的風聲緊急,他們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到她父親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單調的飯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幾年不能出門、用水和去衛生間都有非常嚴格的限制。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她所經歷的一切并沒有使她的心田荒蕪,那里已經成為一片生機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為作家和記者,可這個美麗的愿望在當時那股勢不可擋的黑暗洪流下顯得那么脆弱,像閃著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寫道:“這場殘酷也會告終和平與安詳會重新回來。在此同時,我必須執著我的理想。也許有一天,我能實現我這些理想!”讀到此我仿佛看到一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吶喊!
經過密室中無數個漫漫日夜,安妮由一個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蛻變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歲生日時,安妮有了驚人的成長。她已將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會層次,開始思考男女平等等問題了:“現代婦女要爭取完全獨立的權利了!”“但獨立也不夠,婦女還應該獲得尊重!”“我譴責的是我們的價值系統,和不承認女人在社會中的角色多偉大、多困難,同時也多美的男人!”……實現在讓人難以想象的那樣一個戰火蔓延、人人自危、無數人倒在血泊中的時代,身居密室接近兩年的十五歲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見地談起了男女平等這個深刻的社會問題!讀到此處,我不禁感嘆,戰爭能摧毀一切,唯獨不能侵占一顆堅強、勇敢、自由的心!
我相信《安妮日記》會一直流傳下去,控訴戰爭與丑惡,宣揚和平與友善,用她真摯的文筆,感動和啟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5
我沒有去過荷蘭,沒有見過在水一方的風車卷起嫩綠的草屑,轉動著漂亮的四只白帆;也沒有見過大片大片的郁金香,逼人眼的花海里,蜜蜂和蝴蝶嚶嗡地采著誘人的花蜜。我將手枕在腦后,垂下眼瞼,想象著自己沿著粼粼的運河走過,擷幾朵素色的郁金香,用指尖描過那光滑的莖,一直到柄。我想象著自己來到阿姆斯特丹,衣領上別了幾束碎碎的小白花,在普林森河畔的小屋邊尋到一個石塊堆成的墓,將一捧白花攬在墓邊,猶太文字寫的,是一個不朽的名字——安妮。
有幸從一本雜志上看過關于安妮的圖片,一個眉目清秀,十分精明的小姑娘。在安妮的紀念館前,有一尊銅像,她穿著裙子,手里抱著自己心愛的日記,凝望著前方。閣樓頂層的密室外堆滿了書,一道機關之后,密室內部卻是一片黑暗。試想一個與我年齡相仿的姑娘是怎樣在黑暗中用黑色的眼睛尋找光明?她亦不是顧城,不過是一個平凡而內心強大的小姑娘。只是,密室的一道墻將光明與黑暗分隔,人從此與世隔絕。只是,那光明也不定就是光明,集中營里婦女和兒童的哀嚎、壯年男子的鮮血逆流成河,這慘絕人寰的情景,只憑陽光把尸體照得更加明晰以外,哪里有光明?只是,那黑暗也不定就是黑暗,最絕望的境遇里往往就能遇見最美的驚喜,那本道破一切的日記就是燎原的星火,是黑暗盡頭一盞微微擎起的紅燭,只要有手,有紙,思想也可以擺脫肉體的束縛。悲喜仍存,思才未泯,信念永存,哪里有黑暗?
硝煙彌漫的世界,戰爭也會蒙住我們的眼睛。集中營里多了一個16歲的花季少女,多了一具無辜而純真爛漫的尸體。居里夫人說:“戰爭只能剝奪我們的生命,而搶不走我們的智慧。”一年之后,這本日記終由她的父親按照她的'意愿出版,我們今天才能讀到這本《安妮日記》。
她以深邃的思想、獨特的視角,描繪了她自己眼中的那個世界。她并不脆弱,并不迷惘,她沒有哭泣,沒有絕望。像一枝綠綠的橄欖,哪怕只是剛剛抽芽,經歷一翻徹骨的痛楚,也終會以自己的力量,多一片綠色,多一絲希望,幸福地仰望藍天上撲棱的白鴿。
我不能答出安妮提問的那些問題,我沒有資格也沒有能力。我只能留戀那猶太文字的墓志銘,祈禱這個世界永遠都是生氣勃勃的春天。
在那石頭的墓碑上,一滴滾燙的淚珠綻在猶太文字的刻痕里,濺出一朵朵碎碎的白花,一個少女,以她自己的生命渴望著光明與和平……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6
有許多書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從中吸取精華和營養,更加茁壯成長。上個星期,我讀了《 安妮日記》,感覺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一個15歲猶太女孩。她有一個姐姐瑪格 ,本來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費蘭格家被迫住進了秘密小屋 。此外,同居室還有一個牙醫,幾對夫妻,還有一個男孩皮德。在這一段充滿噩夢的將近25 個月的危險日子里,安妮用純真而感人的筆觸記錄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懼、害怕,以及 與皮德之間真摯男女情意。安妮夢見親愛的已經過世的外婆,夢見親愛的朋友達莉,心里充 滿了焦慮和擔心。而日記是她最好的傾訴,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命運的一個證明!日記 本是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她給日記本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 自己的心聲以及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煩惱,思考生命和戰爭……
在安妮15歲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個人全部被捕。數日后,安妮和姐姐瑪格 死于集中營,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還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個月的悲慘生活,忍受饑餓、擔心、害怕……在困難中成長,在害怕 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花季少女,在這花一般 的年齡,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記,讓我們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體會到了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讓我們認識到了 納粹惡魔給人類整體以及每個個體帶來的傷害以及無可彌補的傷痛!
安妮日記的心得感悟篇7
有許多書伴隨著我們成長,我們從中吸取精華和營養,更加茁壯成長。上個星期,我讀了《 安妮日記》,感覺既真切又感人。
安妮·費蘭克是一個二戰時期,納粹大屠殺猶太人時一個15歲猶太女孩。她有一個姐姐瑪格 ,本來一家人其樂融融,但是希特勒對猶太人實施種族滅絕,費蘭格家被迫住進了秘密小屋 。此外,同居室還有一個牙醫,幾對夫妻,還有一個男孩皮德。在這一段充滿噩夢的將近25 個月的危險日子里,安妮用純真而感人的筆觸記錄下了躲藏在秘密小屋的恐懼、害怕,以及 與皮德之間真摯男女情意。安妮夢見親愛的已經過世的外婆,夢見親愛的朋友達莉,心里充 滿了焦慮和擔心。而日記是她最好的傾訴,也是二戰期間猶太人悲慘命運的一個證明!日記 本是安妮13歲生日時收到的一份禮物,她給日記本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基帝”,向它吐露 自己的心聲以及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煩惱,思考生命和戰爭……
在安妮15歲那年的8月份,有人告密,秘密小屋的8個人全部被捕。數日后,安妮和姐姐瑪格 死于集中營,8人中只有安妮的父親一人還生。
多么不幸的故事呀!25個月的悲慘生活,忍受饑餓、擔心、害怕……在困難中成長,在害怕 中成熟。在躲避的日子里,安妮從一個懵懵懂懂的小女孩長成了一個花季少女,在這花一般 的年齡,只能躲避在那矮小的秘密小屋。
一本日記,讓我們體會到戰爭的殘酷與無情,體會到了猶太人的悲慘命運!讓我們認識到了 納粹惡魔給人類整體以及每個個體帶來的傷害以及無可彌補的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