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用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見解,可以幫助人們鍛煉寫作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提升自己的寫作水平和表達能力。寫好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有什么技巧?這里給大家整理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方便大家學習。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1
在老師的帶領下,我們把時長103分鐘的紀錄片《穹頂之下》完整地觀看完了。我非常敬佩柴靜阿姨,她需要巨大的勇氣和堅強的毅力才能完成這個主題,還 做成功了,所以,我非常敬佩她。
這部片子里,她詳詳細細地為我們解答了三個問題:霧霾是什么;它從哪兒來;我們怎么辦。
PM2.5是在空氣中污染空氣的顆粒,對人們的心臟,肺很不好。尤其是吸煙,燒煤和汽車的尾氣。然而,人們還 是不知好歹,導致中國的環境遭到霧霾的污染,人們的生活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其實,我們為這些污染的恢復只要做兩個字:環保。
說起環保,我們有許多地方做的一點也不好。我們可以節能減排,只要留意,就可以做到。在3月29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和家人一起參加“熄燈一小時”活動,每節約一度電,可以減少1千克二氧化碳和0.03千克二氧化硫的排放。
給山區里的孩子們一片藍天吧!保護環境,從生活中開始,也為中華大地增添一片綠色的大地!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2
從人人做起,保護我們所依賴的環境,讓天空變藍,讓星星充滿夜空。
人生只有一次,我們不能預測未來,不能穿越古代來和自己的行為做對比來分辨是對是錯,我們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看的到星星看得見藍天、我們也希望未來自己的孩子可以過的好,沒有麻煩。
我覺得它來也匆匆,去也匆匆,沒想到它這么強大,它搶走屬于我的顏色。被搶走的不只是天空的顏色,也將生活變得單調,無趣甚至低悶。我本是挺討厭風這種東西,但是,現在我多么渴望來一陣風吹走它,吹走我心里的“霾”。
在告訴發展的時代里,我們一直把目光注視在GDP,城市化進程,國內生產總值上,注視在高速發展的繁榮上,注視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我們的雙眼被繁榮的光芒所吸引,我們的思想沉醉在紙醉金迷的喧囂中。我們的身體還享受著喜悅的美酒,眼前的繁榮像巨大的光幕,籠罩在天空上,只有少數人才能看到光幕后的黑暗,才能感到喧囂后的平靜,才能嘗到美酒中的苦澀。很有幸,今天我能觀看這部讓人震憾的影片,讓我們引發思考,這觸動了我們心靈的風暴。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3
這幾天,網上有一段很火的視頻,是“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我看過整段視頻,講的是柴靜為了說明現在城市pm2.5的嚴重性, 用了一年的時間,去各地明查暗訪,做各種實驗調查,親身參與并經歷實驗場景,查找法律法規,并采訪專業人員,用大量的事實、圖像、數字、視頻來還原我們生活的真實空間。事實是中國的pm2.5比世界上其它國家pm2.5的總數還要多,中國的很多城市一年中有175天到200天都在霧霾中度過。原來的天空,湛藍湛藍,像透明的鏡子那樣明凈,厚厚的白云,一團團的如棉花,一陣陣的如波濤,掛在天這邊,綴在天那邊,把天空裝飾得如畫一般。而現在的大部分城市是鉛灰色的天空,掠過了一片黑云,大地像是被扣上了一個大大的鍋蓋。霧霾中含有很多的有毒有害的致癌顆粒,人們在這樣的空氣質量中呼吸著,生活著,工作著,任憑這些有害的物質吞噬著我們的身體,我們的健康,我們不能再這樣坐以斃了。
我愛生我養我的這片黃土,我愛我們美麗的家園,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吧!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從點解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誠,共建美好家園!
第一個問題:你有沒有在身邊發現過破壞環境的人呢?如果有,你阻止過嗎?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這些破壞環境的人污染了我們生活的家園,會讓家園變得骯臟,所以我們一旦遇見這種場景,決不能袖手旁觀,一定要走上前去提醒和制止他,告訴他我們要保護區環境,才有可能守住我們美好的家園。
第二個問題:你對環保都了解多少?是一無所知,還是了若指掌?為什么要這樣問?因為只有自己明白了環保的重要,不能讓我們的環境變得更惡劣,才能有開始保護的念頭,才能守住潔凈、安全的家園。所以要從身邊的.一點一滴開始做起,五公里以內近距離出門騎車或步行可以減少汽車排放的污染,還要叮囑爸爸不要在任意場合隨便抽煙,多做一些環保工作。
一陣風吹過,飛來的塑料袋,我們將它拾起;看到別人吐痰,加快你的步伐,對他進行禮勸;看到一張紙屑,只需彎一彎腰,伸伸手;這就是做我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很喜歡柴靜調查最后所說的話:我們有責任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也可以是潔凈和美好的。不停旋轉的地球,讓我們有著難以名狀的依戀和親切,它是我們的家園,我凝視著它,就像凝視著你;我守護著它,就像守護著你。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4
自從觀看了柴靜的穹頂之下,我意識到霧霾對我們的危害,以及空氣污染后,空氣中夾雜著重金屬和致癌物質。
雖然中國用煤發電不是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知道中國用煤發電是迫不得已的,當時因為只有火電能大規模迅速投產(2年),而且價格不貴。當時天然氣很少,進口也貴。大水電也沒那么多,建設周期較長。核電爭議較大,建設周期也長。風電、光電當時很少,現在突飛猛進,速度冠絕全球,但這兩者仍然只是補充,很難取代火電。一個是規模小十分之一,一個是發電小時數少太多,與火電之比大約是1:3吧,兩個合一塊,風光發電只占火電的30分之一,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況且,水電可以低至2毛左右,火電可以是3毛多,核電是4毛多,風電、光電、氣電通常是5毛多或更高。在沒有儲能條件、電力不緊張的情況下,電網愿意吸納火電水電,而非風電、光電。氣電也就調峰有優勢。所以中國選擇用煤發電。當年用煤發電可以,但是現在繼續不可以。
為了我們健康的未來,請各方少用煤發電,讓孩只看見湛藍的天空、潔白的云朵,創造美好的新中國吧,一切為了孩子。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5
今日,教師帶領我們觀看了柴靜的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這是視頻中柴靜采訪一個三歲小女孩時,兩人的對話。 和小女孩的聲音一齊出此刻視頻中的是一個灰蒙蒙的畫面,小女孩四周被灰色包圍,頭頂上方是一團團黑色煙霧狀的東西,和小女孩稚嫩、純凈的聲音構成了鮮明的比較。
那,就是霾!
前央視記者柴靜自費100萬,歷時一年,經過現場調研、查閱資料、走訪專家、對話官員、收集數據等途徑,最終拍攝了這樣一部100多分鐘的調查紀錄片,詳細地向我們解說了“霧霾是什么,霧霾從哪里來,我們該怎樣辦”三大問題,層層深入,針針見血。看著那一組組數字、一張張圖片、一個個鏡頭……我的肺都幾乎不敢呼吸了!
原先霧霾如此嚴重,原先霧霾與我們如此息息相關!
經過這個視頻,不僅僅讓我了解了許多有關霧霾的知識,更喚醒我原先那種麻木的環保意識!
正如柴靜最終說的那段話:“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克制;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抱怨,不知建設。我們有職責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樣能夠是潔凈和完美的。”是的,我們有權利去享受這個世界帶給我們的光明;同時,我們更有職責去保護這個世界的潔凈和完美,職責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
穹頂之下,讓我們與柴靜同行!平時上學,不叫父母接送,坐公交來回;不是太冷或太熱的天氣,盡量不開空調;過年過節,不燃放煙花爆竹;看到污染環境的現象,要敢于制止或舉報……同時還要做好環保宣傳,告訴身邊的大人們:少開車,多走路;少砍伐,多植樹;少浪費,減排放……雖然我們做不了轟轟烈烈的大事,但完全能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盡一份應盡的職責,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只要人人參與,攜手共治,從日常生活到工業生產,從平民百姓到政府官員,人人都盡到自我應盡的一份職責,那么我們就能守住那份北京“APEC藍”,那個小女孩就能看見滿天的星星!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6
我看了后覺得很驚訝,我們中國竟然如此污染嚴重,我們每天生活在霧霾中,卻渾然不知。
這是我第一次意識到霧霾的危害性、嚴重性。污染環境的一部分原因是在于管理上的疏忽,其實做任何干部都應該嚴謹,否則將釀成嚴重后果。
我現在雖然年齡小,力量小,但我也要開始行動,極少成多,團結力量大。我現能做的就是盡量同家人、朋友一起綠色出行、不放煙花、鞭炮等。
關于放煙花,煙花雖一時美麗,但極少成多,造成空氣污染,灰蒙蒙的天難道還 好看嗎?美麗嗎?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行動起來,為我們的美好家園努力吧!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7
穹頂之下
能見度低不知道是霧還是霾的原因,肺炎的高發也不知道是體質還是空氣的問題,首都春天的黃沙四起更不知道是天災還是人為……總之,工廠的污水還在無休止的流進河道,煙囪的白煙還在沒完沒了的排入大氣,GDP的增長也在靠煤燃量的第一而帶動…沒有高度制約必然沒有好的環境。
大家知道前段時間熱播的《穹頂之下》在短短的幾天就被封殺,既然能夠引起輿論問題,那么政府為什么深入調查,了解背后的真相,向公民解釋怎樣燃煤才科學,什么樣的汽油才合格,怎樣地汽車才算符合標準……讓公民切實行駛自己的知情權,知道柴靜是否在夸夸其談,讓人們知道政府的可信度還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政府的做法卻是不解決問題而無情的將其封殺,這和此地無銀三百兩有什么區別,然而政府的封殺又有什么意義呢?倘若環境問題存在,即使看不到那些視頻又能怎么樣,我們看到的必然是更可怕的災難;倘若不存在嚴重的環境問題,那么即使有這些冠冕堂皇的數據和視頻又能怎么樣呢?所以,政府應該嚴格調查監控,而并非封殺。也就是說良好的環境氛圍需要政府制度的制約。對于柴靜的這段記錄視頻形成了贊成與反對的兩種勢力,倘若你細心觀察,你自會發現雖然他們的態度截然不同,但有一個核心的共通點就是都認為環境保護是刻不容緩的。那么既然如此,一個個都絞盡腦汁想著怎樣擊倒對方,一個說對方被柴靜洗腦了,一個說政府不懂民意。那么請問你們費盡心思最后的結果會是什么呢?會有環境改善的可能性嗎?沒有,那絞盡腦汁還不如去想想怎樣改善環境。更有甚者看到這段視頻都大肆說自己從明天開始每天戴口罩,那么請問你罩得住你的嘴,罩得了你的食物嗎?罩得住環境嗎?倘若中國人都各顧各,都如此自私,那這個民族早都滅亡了。所以,即使有再好的環境保護心,如若認知有問題,一切保護都是空談。記得在該視頻片段中有這樣一個鏡頭:柴靜姐姐問環保主管領導這刺鼻的是什么氣味,這位領導笑著說我沒有你那嗅覺。試問如果每個人都將問題歸咎于條件,都用嗅覺談問題,那么還會有什么可能走向成功呢?作為政府領導人員不知道為成功找方法,卻只懂得為失敗找借口,這樣,政府的宗旨還會不變嗎?也有這樣一個鏡頭:當環保部門查加油站時,驚人的是加油站老板說你是環保局,你無權扣留我的執照。我好奇的是你的加油站已經破壞到環境,為什么環保局就無權呢?我真不知道有口無牙的環保部門會有多么尷尬。既然無權,這樣的部門存在不知還有什么意義?所以政府官員和政府部門管理結構是決定環境優良的主導因素。一位曾經當選中國記者風云人物、央視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記者,一位思想銳利、口齒伶俐的女子既然都能放棄自己如此優越的工作走此道路,足以說明問題了,若依舊如此,“霾也許就不僅僅是她的個人恩怨”了。
醒醒吧,親愛的人們,別讓這空氣的霧霾里飄散著的全是利益的銅臭味。請還我們碧水藍天好嗎?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8
剛剛看完柴靜關于霧霾調查的紀錄片,觸目驚心四個大字在腦海里不停環繞,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個片子之后這么急切的想說一些話,因為這與我們的生活真是密切相關,就像柴靜說的:同呼吸,共命運。
霧霾是這幾年才出現在我們的視線中,并且幾乎成為了生活常態,可是這個生活常態正常嗎?不正常,因為這是以我們的生命健康為代價的。我家住在武漢三環的位置,在十幾年前剛剛搬來的時候我記得晚上還可以看見星星,那真的是滿天的繁星,當時的我沒想到的是這居然在現在看來是多么的奢侈。武漢在十幾年的時間發展的很快,但是發展得代價是我們的環境。我們現在走在武漢的街頭,到處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處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飛揚的塵沙,我們走在路上必須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這樣我們仍然會呼入大量的灰塵,而這些都是能夠誘發肺癌的因素,環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發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們的孩子和父母。
每次霧霾發生的時候我們都在祈禱趕緊來一陣風將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還會有下一次,霧霾已經不是偶發事件,它仍會頻繁的發生,而且還是一個開始。
有關穹頂之下的觀后感篇9
我們用兩節課的時間看完了《穹頂之下》,從未有這樣的時刻覺得霧霾離我們這么近、環境的保護這么迫切!
如果從國家層面來說,中國是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所以在追求發展進步的過程中也會帶來大量的污染。盡管污染不可避免,但這幾年政府和相關部門也都在為此努力著。包括制定新的法律條文、加強管理等。
然而中國有13億的人口,只靠國家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身為高中生,理應承擔起應有的責任。僅懷有一顆愛國之心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切實付諸行動。
----------
或許,我們的力量是單薄的,但是每一個小小的改變就是一個個大的進步的開始。或許現在環保部門沒有能力或是充滿無奈,但是他們努力做出一點改變就會給我們希望和動力。或許國家的某些行業還無法防守做環保或者難言之隱,但是國家的一些小小的改變就會讓大家關注環保,為環保做出貢獻。這一切,只需要沉下心來,做出哪怕一點小小的改變。
我靜靜地凝神這一顆藍色的星球,這是我們共同的家,是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共同居住的地方。我愛它,所以我將用自己的努力去默默守護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