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
看著致遠號上海軍戰士們一張張目光堅毅的臉,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勇敢正直視死如歸的人存在。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民族應該有的精神和氣節,是他們讓我知道無論西方列強怎樣的侵略,封建統治階級怎樣的壓迫,中華民族是不會被打敗的。
但是,在這種驕傲背后,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致遠的沉沒是一個悲劇,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甲午海戰的失敗,它更是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沒落的有力揭露。
18世紀60年代,對中國和日本都是及其重要的一個時刻。在中國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官僚地主階級接受了“施夷長計以制夷”的觀點,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日本在接受西方列強的壓迫后也走上了變法求存的道路,開始明治維新。同樣的背景,同樣的運動,卻面臨著完全不同的結局。
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實行變法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交鋒,然而封建統治階級的強國夢徹底被摧毀了。
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在面臨改革的時候所想到的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可憐的權利而是千萬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如果那些接受了幾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在面對外來侵略者時能更多的保持他們欺辱勞苦大眾時的氣焰,而不是低聲下氣,搖尾乞憐……也許結果就會是另一種樣子了。然而歷史永遠都是留給后人去嘆息和緬懷的,又有誰能真切的改變什么嗎?
一個國家制度的腐朽必將導致這個國家命運的危機。世界是在不停發展的,沒有人能夠永遠以一種勝利者的姿態俯視別人。要使自己 能保持強大,只有永遠知道如何保存住大部分人的利益,永遠知道犧牲和擁有在價值的天平上是等價的。其實,這就好比湖水一樣需要的是永遠有活水的沖刷,不然就會枯竭。滿清王朝的破滅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幾千年的封建帝制的終結不正說明著這一點嗎?
其實為人處事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古語說得好“修身,治國,齊家,平天下”,可見 治理國家與為人處事的道理都是一樣的。生命里面沒有永遠的絕對,所以生命透著許多的未知性。曾經有人告訴我“機遇和風險的概率是一樣的”,所以只要你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你就一定會找到你所未知的機遇。
……
眼前海軍戰士們的臉龐已經隨著漫天的炮火漸漸糢糊,海面也慢慢恢復平靜。也許現在的黃海再也找不到屬于那段歷史的痕跡,也許致遠早已在黃?;饕欢涯嗤?,但是,它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留下的印痕是永遠不會被時間所磨滅的,它所給我們的啟示是會被沒一個華夏兒女記住的。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2
昨天晚上,我把《甲午風云》看完了,《甲午風云》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鄧世昌從小好學,別人不知道的他知道,這也是他為什當了艦船長的原因之一。我記得有一次,他去外國,看望他的同學,在路上有一個外國人玩弄他的辮子:“中國人就是這樣嗎?還 留長頭發,和女孩兒一樣!”鄧世昌不僅沒有發火,而是跟他說了一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地方,請給我們放尊重一點!”這時,外國人生氣了,跟他打起來了,鄧世昌文武雙全,根本沒有留給他贏的余地。我看了那一段,真的太激動了,讓外國人見識見識,什么是中國人!不要那么隨便!尊重一點。之后,他們在外國留學的也畢業了(也有日本人),這也意味著戰爭的開始。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鄧世昌兩次請戰均遭李鴻章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鄧世昌說:“如果這仗打敗了,與船同沉!”這句話中也表達了鄧世昌堅定的意志,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世昌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雖然鄧世昌沒有被炸死,但是他說過“與船同沉!”)
有一次,在海戰中,日本人對他的衛兵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知道中國人為什么總是打敗仗嗎?”“為什嗎”“因為他們不團結!”這句話久久在我腦海里出現。
中國人真的不團結嗎?如果真的打起來,我真的希望這次海戰,再出現一個“鄧世昌”!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3
甲午戰爭是中國晚清年間發生中國和日本之間的、為爭奪朝鮮半島控制權而爆發的一場戰爭。甲午戰爭前,朝鮮仍是中國的附庸國。當時的朝鮮仍處于封閉自守的封建王朝控制下,生產力落后,國內政局飄搖。1884年,日本趁中國忙于中法戰爭之際,駐朝公使竹添策動親日的“開化黨”政變,但最終被中國政府粉碎,日本由于當時為做好準備因而未與中國政府發生沖突。
1880年起,日本全力擴充軍力,舉國上下士氣高昂,以趕超中國為奮斗目標,準備進行一場以“國運相賭”的戰爭。截至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經建立了一支擁有六萬三千名常備兵和二十三萬預備兵的陸軍,和排水量七萬二千噸的海軍,超過北洋海軍。而在此期間的清政府,經過數十年的洋務運動,在一系列的軍事對抗中,已經不象鴉片戰爭中那樣,洋人幾艘炮艦就應付不了,所以不免有些飄飄然,更加放松了軍備意識。雖然說最近幾年東鄰日本的一些動作,但負責人李鴻章確認為日本是遠患而非近憂。北洋海軍自1888年正式建軍后,就再沒有增添任何艦只,艦齡漸漸老化,與日本新添的戰艦相比之下,火力弱,行動遲緩。1891年以后,慈禧花重金修頤和園,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相對于中國政府,日本增強經濟軍事實力,并企圖發動戰爭。1894年7月25日,日艦襲擊中國船艦,甲午戰爭爆發。1894年8月1日,中日兩國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甲午戰爭結果是中國失利,之后還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使中國從此走向更深重的災難。
甲午戰爭對中國的影響很大,甲午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在列強面前,徹底失去了防御能力,同時也使中國門戶洞開。.甲午中日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果是中日雙方簽訂了《馬關條約》,它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的條約,是把中國變成半殖民地社會的極其重要的步驟。.甲午戰敗,促使中國人民的民族意識覺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慘敗引發的割地賠款和瓜分危機,將中國推向半殖民地的深淵。深重的民族危機,激發了新的民族覺醒,中國人民掀起了愛國救亡運動的高潮。甲午戰爭后,掠奪性的投資成為帝國主義對華進行經濟侵略的主要方式,同時商品侵略也在擴大,進一步的加劇了中國社會自然經濟的解體,在客觀上使中國的城鄉商品經濟有所發展,從而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某些可能和條件。
甲午風云這部電影將甲午戰爭中的主要人物和歷史事件展現在我的面前,以簡潔形象的方式訴說了甲午戰爭的前因后果。通過觀看這部影片,我對甲午戰爭有了進一步的了解,當時清政府主和派目光短淺,沒有意識到危險就在身邊,還一味的讓步,使得日本越發囂張,也導致了甲午戰敗的后果。
隨著鏡頭帶著我們到一處一處充滿歷史記憶的地方,看著一座座腐銹的炮臺、古老的遺跡,屏幕前的我們體會了屬于民族的恥辱,屬于兩岸的哀傷。侵略者固然可惡,但在動-亂的時代里,落后者若不能記取教訓、迎頭追趕而只是裹足不前,總免不了背侵略瓜分的結局。看完這部影片,我認為歷史教訓提醒我們的不是短暫的驚心動魄,自立自強才是真正避免侵略和殘害的方法。
歷史告訴我們落后就要挨打。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真理。明清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在西方國家開始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仍然是一個于農業為主的落后的封建國家。盲目的自大使得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甚至于從唐朝開始就向我們學習的日本,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學習西方,逐步的追趕和超越中國,落后的中國被挨打不過是時間問題而已。當今的世界局勢也可以說是風云莫測的,中國本身既面臨機遇,又面臨著挑戰。中國只有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唯有發展好自己,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才能避免歷史的重演,才能不再被挨打,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4
看著致遠號上海軍戰士們一張張目光堅毅的臉,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原來,在這個世界上真的有這樣勇敢正直視死如歸的人存在。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民族應該有的精神和氣節,是他們讓我知道無論西方列強怎樣的侵略,封建統治階級怎樣的壓迫,中華民族是不會被打敗的。
但是,在這種驕傲背后,我們還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致遠的沉沒是一個悲劇,它所代表的不僅僅是甲午海戰的失敗,它更是封建統治階級腐朽沒落的有力揭露。
18世紀60年代,對中國和日本都是及其重要的一個時刻。在中國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官僚地主階級接受了“施夷長計以制夷”的觀點,開始了風風火火的洋務運動。而此時的日本在接受西方列強的壓迫后也走上了變法求存的道路,開始明治維新。同樣的背景,同樣的運動,卻面臨著完全不同的結局。1894年的甲午中日戰爭是中日實行變法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交鋒,然而封建統治階級的強國夢徹底被摧毀了。這是為什么呢?
如果,那些所謂的統治階級在面臨改革的時候所想到的更多的不是自己的利益和可憐的權利而是千萬中華人民的幸福生活;如果那些接受了幾千年封建思想文化熏陶的士大夫在面對外來侵略者時能更多的保持他們欺辱勞苦大眾時的氣焰,而不是低聲下氣,搖尾乞憐……也許結果就會是另一種樣子了。然而歷史永遠都是留給后人去嘆息和緬懷的,又有誰能真切的改變什么嗎?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5
中日甲午戰爭,對我們文科學生來說,一點都不陌生。從初中到高中,關于這場戰爭的背景、大致過程、結果和影響我們都曾背得滾瓜爛熟,可是也都僅僅是對這場戰爭宏觀的認識?!都孜顼L云》這場電影,卻是以一種立體的方式,通過視覺聽覺的相互作用,好像帶我們真正回到了那年戰爭前后時,讓我們不僅看到勞動人民和愛國官員的熱血,還有清朝后期的腐朽、貪生怕死的走狗的丑惡嘴臉。
方伯謙貪生怕死,謊報戰功,得了2000兩賞銀,卻想用20兩打發真正的功勛所得者炮手王國成,王國成斷然拒絕,顯示了勞動人民的錚錚鐵骨。王國成想為國家效力,卻因官員的私欲被無情開除,求一不得求二,去找鄧世昌,這不僅顯示了其精忠報國的決心,也顯示了他的智慧,識得鄧世昌為一個可以信賴的好官,以言語說服鄧世昌收留他,二者共有衛國保家之心。相反,方伯謙做出了失顏辱國的事情,卻還敢冒領功勞,在慶功宴上談笑風生,被鄧世昌揭穿后依然臉不紅心不跳信口雌黃,可謂厚臉皮之至。
鄧世昌不懼章程軍法,思量過后毅然收下王國成,得知真相后在參加方伯謙的“慶功”典禮時與其嗆聲,揭露他的真面目。鄧世昌懷著一腔愛國熱血,在海戰中對敵人的攻擊無所畏懼,乘勝追擊卻發現炮彈用盡,欲與敵艦玉石俱焚。船上的士兵們無一人臨陣脫逃,已知無法生還,臉上帶著慷慨就義的凜然,立如松。被敵艦魚雷擊中的那一刻,鄧世昌最后的音容相貌在屏幕上淡淡散去,卻永遠留在了我們心間。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6
我要向大家推薦一部描寫甲午戰爭的電影--《甲午風云》。
這部電影的作者分別是希儂、葉楠、陳穎、李雄飛和杜梨這五個人。是長春電影制片廠于1962年拍攝的作品。攝影是王啟民,導演是林農。
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1894年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發動大規模侵略戰爭,清朝政府被迫出兵作戰的歷史。當時清朝政府腐敗無能,只讓“濟遠”、“廣已”兩艘艦艇護送“高升”號出發了。結果可想而知,清軍大敗。然而清政府依然無所作為,竟把堅持正義的好將軍鄧世昌給辭退了。最后清政府沒有辦法,才不得不還給鄧世昌原來的官位。在鄧世昌的率領下,清軍奮勇殺敵,然而敵我力量懸殊,鄧世昌被迫帶領大家開船撞擊敵艦,卻被敵艦發射的魚雷擊中,全艦官兵壯烈犧牲。一場悲壯激烈的甲午戰爭就此結束,但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卻掀起了更大的怒潮。
大敵當前,強存弱亡。兩軍相逢勇者勝,軍威就是國威!漢高祖劉邦曾引吭高歌:“安得勇士兮守四方”,鄧世昌、王國成就是這樣的猛士。“致遠”號全力沖馳,撞擊敵艦“吉野”雖然功敗垂成,卻在這流星過空般的一瞬間里,讓無數愛國之士感到人世間的壯懷激烈!愛國戰士們視死如歸的豪邁情懷,永遠激蕩在人民的心中。
我認為這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它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著我們要不斷努力、進步,決不讓那飽受屈辱的歷史重演。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7
今天,我看了甲午風云,里面的故事很感人,也讓人憤怒,里面的清政府太腐敗了,鴉片戰才過去的,也沒有給他們敲個警鐘,還 是那么貪生怕死,里面的慈禧太后,大手大腳的花錢,將海軍的經費用來辦壽辰還 說辦完壽辰再買也不遲,害的鄧世昌和他的弟兄們到最后沒能換個新船,連炮彈都沒得用了,只能拿船去撞擊敵人,到最后被敵人用魚雷炸死,為祖國光榮的獻身了,而其他艦隊也被敵軍炸沉了,全軍覆沒,集體光榮獻身了。
里面的大臣也貪生怕死,貪污 腐敗,在掛旗時,故意掛錯,還 掛白旗,導致全軍覆沒,自己也被炸死。日本人的總統帶領大家一起捐款,為海軍出力,去買最新的軍艦。中國人卻大手大腳花錢,到處貪污 腐敗,貪生怕死,連炮彈都不給,不敢打仗,以保存我軍實力為借口,向日本人求和,向英國等求救,讓他們來幫忙解決事情,自己躲在老窩里不敢出來。
這里面的清政府一點也沒有中國的氣魄,像一只小肥羊,任人宰割。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8
甲午戰爭發生于1894年7月。它的發生是日本密謀已久的。觀看《甲午風云》,我深深地被鄧世昌那偉大的愛國精神感動了。
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帝國在中國領海內肆意挑釁、制造事端。北洋大臣李鴻章及其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極力主張求和。日寇擊沉中國商船。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堅決要求對日作戰,但兩次請戰均拒絕。并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民憤四起,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
在海戰中,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故意打錯旗號,后旗艦被日擊傷。鄧代替旗艦指揮作戰,率領“致遠”號官兵英勇戰斗,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最后因彈絕,鄧世昌決定撞沉敵艦“吉野”號,但不幸被魚雷擊中,全艦官兵犧牲。
鄧世昌和那些愛國將士雖然犧牲了,但他們永遠活在我們的心里。我十分痛恨那些貪生怕死的清朝官員,他們雖然是中國人,卻不想為人民的利益而戰,貪生怕死,遇到戰爭就退縮,他們的罪行讓他們失去了當中國人的資格,和鄧世昌等愛國將士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鄧世昌是一個愿為國家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愿為民族犧牲自己的人,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甲午風云》影片展現甲午海戰這一歷史事件,悲壯地歌頌了海軍將領鄧世昌、水兵王國成等英雄們威武不屈的英雄氣概,深刻地揭露了帝國主義者的侵略本質和清廷的昏庸腐朽,
我們要好好的學習鄧世昌的精神。少年強則國強,我們一定要努力的學習,在長大了以后繼續發揚這一種精神。報效祖國,報效人民!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獻上自己的一份力量。
甲午風云觀后感大全篇9
《甲午風云》這部影片主要講了1894年,蓄謀侵華已久的日本在中國領海內隨意挑釁,制造事端,讓百姓極為不滿。于是請了一位老教書先生寫了一張萬民折,要求國家向日宣戰??蓻]人敢交,正發愁時,鄧世昌來了,他答應一定幫人們交上去??捎捎诒毖蟠蟪祭铠櫿录坝H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寇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無辜遭難。
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官兵和威海百姓,面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與日寇開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們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
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的主戰聲浪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起用鄧世昌。北洋水師右翼總兵劉步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出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軍旗艦“吉野”號。但我方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勢非常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就在緊急關頭, “致遠”號不幸遭遇兩顆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看到這里,我不禁為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感到氣憤,更為鄧世昌及全艦官兵的英勇報國,視死如歸的決心感到震動。沒想到在腐朽無比的晚清中,還有著這樣感人的事情,更沒想到一向是我感到恥辱的甲午戰爭中,還有這這么多的愛國將士存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