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
寫下觀后感并與他人分享,可以拓寬視野和思路,了解別人的想法和見解。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怎么寫才規范?下面給大家分享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1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沖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后,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并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并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里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2
在電影院看完了期待已久的張楊新片《飛越老人院》后,擦擦濕潤的眼眶,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給遠方年邁的爺爺奶奶打個電話。電話鈴一響,聽出孫子的聲音后,電話那頭開心、燦爛的笑聲讓我心酸:對老人來說,需要的只是那么一點點關愛。
繼上一部作品《無人駕駛》關注都市男女情與欲的糾結關系之后,張楊在這部新片里直指中國社會目前能夠說是最嚴重的問題——那就是由人口老齡化帶來的老無所養、老無所依的問題,體現了導演出道以來一以貫之的敏銳視角和人文情懷。影片自始至終貫穿于一股溫情的力量,與《殺生》和《黃金大劫案》相比,文藝氣質更為濃烈;而在這種文藝氣質的背后,是對快要走到盡頭的生命的本能憐憫以及對老人們揮之不去的孤獨感的深切同情。影片的具體情節我就不一一細說了,談談自我印象最為深刻的幾個地方:
1.恰逢節假日,小朋友和企業家們來探望關山老人院的老人們。導演特意給了小朋友滿嘴的口紅和企業家送出的鮮紅色的鈔票兩個明顯的特寫,暗示出這種所謂的關愛只是一種社會化的例行公事,是社會體制的一部分;老人們真正需要的,不是這種每逢節假日作秀和運動式的探望,而是長久的陪伴和關愛。
2.當老葛兒子來給老葛退回20萬塊錢時,說了一句“這20多年你欠我們多少債”。此時,精神不太正常的老高立刻爆發,朝老葛兒子扔去瓶子,并大聲喊道:“僅有你們欠我的債,哪有我們欠你的債”。這句臺詞無非是證明,中國父母,至少老高這一代人,養兒育女的目的之一仍然是傳統的“養兒防老”,所以父子之間并不簡單是一種生命的延續關系,而是父輩對子輩有著養育之恩,這種恩情債要靠子女對年老的父親贍養來還清。短短一句話,中國傳統宗法制的倫理思想盡顯。
3.與美國那部著名的《飛越瘋人院》相比,這部電影對老人院的飛越表面上看起來同樣是對社會體制的反抗,但實際上,“瘋人院”一片強調的是個人的自由、獨立意志大于一切,而這部電影里的反抗最終的結果,卻仍然回到了傳統的社會運行秩序和社會倫理,因為老人們之所以要飛越,不是為了空洞的個人自由,只是為了能再見遠在日本的女兒一面,盡享天倫之樂。“瘋人院”里,幸福是建立在個體自由之上的;而“老人院”里,幸福則是寄望在他人身上。由此也可見中西方社會倫理和歷史變遷不一樣帶來的價值觀差異。
4.影片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們逃出老人院,行走在去天津的路上時,路邊出現的大片向日葵、奔騰的駿馬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景象,在這樣一部嚴肅題材的電影里,出現這樣的場景,既是對老人們“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贊譽,也是張楊導演一向以來的浪漫主義情懷的最好表現。
5.在老人們開始表演節目時,響起的音樂是動畫片《西游記》里的插曲。用這樣的音樂作為背景伴奏,一來可能是暗示老人們生命快要走到盡頭,即將有可能駕鶴西游;另一方面,西游記里的西方是天堂,是極樂世界,這也代表了導演對這些可愛的老人們的良好祝愿。
6.老周在影片中的搭檔朱太太喪失了記憶,把老周當成自我的老伴,然而到了之后,兩人似乎有假戲真做的意思在里面。在老人院里面的同伴們談論時,有一位老人贊嘆道:“朱太太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把不該記得的都忘記了,把不該忘記的全記在心里”,這句話或許是老人們晚年生活的最高境界,因為如果老太太不失憶的話,或許她還沉浸在晚年喪偶的痛楚里,而無法跟老周享受晚年的歡樂。
7.老周的生命最終在海邊走到了盡頭。他走的那一刻,天邊升起了太陽,然而那太陽看起來,卻跟夕陽一般,這或許象征了生命的周而復始,個體的生命只是人類生命和歷史延續長河中的滄海一粟,無須悲觀,也無須傷感。
最終,我想用《禮記》里的一段話作為這篇觀后感的結尾:“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以此向本片導演張楊致敬,向在好萊塢吸金商業大片、嚴酷的電影審查制度和把電影視為娛樂品、消遣品而非藝術品的絕大多數中國觀眾的三重壓力面前,堅守藝術底線和人文情懷的中國導演們致敬。只要你們不倒下,中國電影必須能夠擁有完美的明天!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3
看《飛越瘋人院》這個片子是因為這個片子很有名,該片在當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橫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女主角及最佳改編劇本五項大獎,這五個最最重要的大獎,幾乎能夠稱得上大滿貫了,奧斯卡多年歷史里一向喜歡重要獎項影帝、影后、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這四個最重的獎分流的,能夠同時榮獲這么多獎的片子極其少數,但是就1943年的《一夜風流》和1991年《沉默的羔羊》再加上這部,三部而已!
關于墨菲的手術,搜來的資料:這部電影對五六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院能夠算是很真實的描述,病人完全沒有人權,虐待時有發生,治療方式十分單一,最有力的工具就是電影里所有人都害怕的電擊治療。而對精神分裂癥的終極治療方式就是墨菲最后所理解的額葉切除手術(lobotomy)。大腦每個半球分為四個葉,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大約占1/3體積,切除以后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personality)。這在此刻看來絕對是極端不人道的手術,但是當年手術的創始人Moniz卻因此獲得了1949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在電影中瘋人院一向黑暗、暴力,和監獄一樣,是剝奪了自由的人,和監獄不同的是,監獄里的人有無辜、有實際真的有罪的人,而瘋人院關的那些病人,他們被認為是不是病人,并沒有什么很確實的證據,就是根據醫生的判定而已。片中在對墨菲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有醫生說他是正常人,有醫生說他是有病,而護士長這個代表說墨菲有病得很,需要她的治療。就是因為墨菲不安于社會,反抗社會,就被定性為了精神病人。是否有精神病的判定的權利就在某些衛道士手上,不服從社會的人,她就認定你是精神病,要改造你。這個和現實的社會何其相似!
每個病人都是美國工業社會的病態象征,每人代表著一個特征,拉奇德護士長就是代表著權威和約束,鎮壓著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束縛著他們追求自由,每一天的交流會,她讓大家袒露內心,透過這樣她掌握了每個人人的弱點,不讓人有保密。據說片中的病人有人是演員,有幾個就是真的精神病人,所以才能夠將精神病人演的十分真,扮演者確實是真的。片中有個很諷刺的片斷,墨菲帶著那些病人出海的時候,船主問這些人都是什么人,墨菲說他們都是精神病院的高級醫生,病人們也一個個裝得很象,這些病人這時候看起來都很正常,船主也相信了他們確實是醫生,瘋人院和現實社會究竟哪里才是真的有病?
瘋人院里面到處是規矩,作息時間、吃藥、開會,都是規矩,墨菲無疑是外來者,透過種.種努力去打破這個牢籠。墨菲問拉奇德護士長可不能夠改變一下,奇德護士長回答,以前定下的,不能改變,還用種.種手段壓制了大家的意愿,尤其是墨菲的不同意見。用自身的行動去鼓勵大家的覺醒,他在護士長不讓看球賽的時候,用自己激情的現場解說來對抗護士長,病人們一齊喝彩。在他的激勵下,醫院的氣氛已經不一樣,病人的情緒也不同了。在墨菲能夠輕易逃出去的時候,為了比利能夠體驗生活,他讓女友陪他。這個行為有象征好處,在伊甸園,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才真正了解了人的真諦,而比利透過這樣的成人禮,找到了自信,在以前他說話結結巴巴的,第二天他能夠流利應對拉奇德,完全成長了,但是亞當和夏娃吃了禁果是受到了上帝的懲罰,而拉奇德也扮演著這樣的主角,她明白比利內心最大的弱點,用讓他媽媽明白來攻擊他,比利一下子崩潰了,最后自殺了。而墨菲因此瘋狂攻擊了護士長,導致了慘無人道的腦切除手術。
墨菲沒有逃走是表面是因為幫忙了比利,喝酒醉了,實際上是因為當一個人,去反抗、去應對整個世界,在體制面前的巨大力量,碰得頭破血流甚至失去了生命這樣的例子實在是太多了,有這樣的結局幾乎是必然的結果。酋長本來是裝作癡呆,因為父親因為力量被別人利用身亡,自己不想如此,才混跡其中。墨菲是代表者自由,而瘋人院是代表著束縛。墨菲用自己的行動、熱忱激發了酋長,墨菲這樣的人真的失去了人格,無疑是行尸走肉,如果他有選取還不如死了,作為已經準備一齊逃走的酋長,是了解他的意愿的,所以酋長在殺死墨菲的時候,是說要和他一齊逃出去,奔向自由。最后酋長舉起墨菲努力過而又沒有能夠成功的水槽,砸開窗戶,帶著墨菲的期望逃出了瘋人院。
瘋人院多么象現實社會,僵化的社會容不得異己,吃人和殺人的體制,片中的護士長相信每個人都能夠在自己的記憶中找到差不多的人,她就是衛道士的代表,不服從的人在她眼里就是精神病。向往自由的人,在這些人、這些體制下,反抗只會頭破血流,之后很多人或許就屈服了,成為象其他精神病人一樣的人,但是墨菲不是,他說他至少努力過了,只是整個社會的力量,一個人又怎樣對抗得了,最后只有付出生命為代價。片子里,墨菲雖死,還有酋長帶著墨菲的期望飛越了瘋人院,而現實里社會就是最大的瘋人院,你又能夠飛越到哪里?
《飛越瘋人院》——現實能夠飛越嗎?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4
在第15周的時候老師給我們觀看了一部影片名叫《飛越老人院》,通過片名我們就能知道這是一部非常感人的電影。在中國老齡化越來越嚴重的今天,這部影片更是具有現實的意義。影片講述了一所民營的老人院里,一群平均年齡達到八十歲以上高齡的老人們,為了實踐人生的理想,登上夢想的舞臺,他們聯合起來,再次點燃激情,施計駕車飛越老人院,在追尋夢想的途中所發生的一系列感人肺腑的故事!
影片開頭就上演了一位名叫老葛(許還山飾演)的老人因兒女需要房子被迫離家的情景,緊緊吸引了觀眾的目光,當他去了一所老人院時,老人院的圍墻上刷著一行大字:“有一天我們都會老”更是讓觀看的人置身其中,是的,我們都會老,我們會長滿皺紋,牙齒稀落,喪失記憶,步履蹣跚,疾病纏身,無法自理。
老人院中的情景也許有天就會在我們身上上演。每個住進老人院的老人都有不同的故事與悲哀,有的是因為無兒無女,有的是因為子女遠離,有的是因為家庭矛盾,有的是因為子女不孝。當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垂著頭坐在老人院院子里曬著太陽的時候,他們該有多么孤獨。影片中更是將這樣的無奈的體現的淋漓盡致。一群老人圍坐在一起相互說著自己的兒女,說是相互勸慰,到不如說這是一種無可奈何和深深的痛心。但片中也不乏溫情的部分,老人們之間的互幫互助,老葛和孫子最后的談心和孫子的理解都為這部影片增加的亮點。但這些都不是影片的重點,影片的主線是一群老人為追求心中的夢想而努力的過程。
其實每個老年人的心里都藏著一個未盡的夢,影片中吳天明飾演的身患膀胱癌晚期的老周,他隱瞞病情帶領老人院的老人們,排練節目,苦中求樂,他們排練的“打麻將”的節目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使一群長滿皺紋的老人也是如此的可愛。他們夢想能去參加比賽,但是受到多方阻止,老人院和家庭的反對并沒有阻止這群熱血沸騰人們,他們沖破家庭和老人院的反對,巧妙地躲過大眾的視線,開著一輛破舊的大巴車穿越草原、沙漠前往北京參加文藝節目比賽。最后他們的行動感動了,尋釁打架的年輕人、百般阻止他們行動的院長和家屬。
夢想顯得豪華奢侈;而對于老年人而言,更顯得彌足珍貴。他們懷著一顆熱血沸騰的心,前進在追求夢想的道路上。他們向往青春年華,他們永不服老。他們可愛他們感人,他們更讓我們敬佩。
影片最后的情景是海邊的日出,金色的陽光灑過海面,灑過孤帆,灑過老周安靜閉上的雙眼,灑過那一群含淚微笑著的老人,使這部頗有喜劇元素的電影在暖暖的陽光下結束。
看完整部影片感動很多,但最強烈的想法就是我一定不會讓我的父母老無所養住進養老院。也許這是個人對養老院的偏見。這里也呼吁大家多關心下老年人的感想。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在的時候,才去后悔,才去羨慕,才去遺憾。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5
我看完了《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它主要講了,有一個叫邁克·默菲的男主角,他為了逃脫監獄的折磨,裝成有精神病,來到了精神病院。他看到病人們每天都被悶在精神病院里,決定給他們些自由,為此他闖了很多禍,受過很多懲罰,最后,他被一個病友殺死,因為病友不想讓他再受折磨了。
這部電影最讓我印象深刻的片段是,邁克·默菲偷偷帶病人們出海捕魚,病人們開心地歡呼起來,看他們的笑容,是多么的燦爛啊!
還有一次,默菲在一個晚上為病友們開了一場派對,喝酒、唱歌、跳舞……開心極了!
這部電影反應了美國當時的社會,有些人限制了別人的自由。人是向往自由的,我敢說,全世界人們都向往自由。對人類來說,自由真的很重要,就比如我們喜歡運動,喜歡大自然,喜歡玩耍一樣。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6
電影中的瘋人院里,時刻帶著一種被遮蔽了的壓抑。不經意的看起來氣氛似乎是和諧的,光線也是柔和的,連吃藥治療時都放著輕柔的音樂。病人們充分自由的在醫院里四處活動,打牌抽煙。表現良好的人,甚至有機會在醫護人員的陪同下外出。但僅有麥克默菲看出了這看似完美的靜謐世界里隱蔽的脆弱環節。
影片開始,他要求把音樂聲減弱,而不是像其他人一樣在音樂里乖乖的吞服那些不知名的藥片。而這樣的舉動對于秩序完整、封閉的瘋人院來說無疑是一種挑釁。而麥克默菲其實也并不是刻意的去做出這樣的反叛,他的行為僅僅是出于天性。他無拘無束的性格必然和嚴謹的壓制格格不入。在麥克默菲撞擊下,原先安穩守紀的“瘋人”們也開始流露出正常人的天性。他們享受海邊陽光的沐浴和跟女人在一齊的樂趣,享受爭取自我反抗后從未感受過的發自生命本身的愉悅。
麥克默菲實際上破除的是一種儀式。當他到來之后,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程序都遭到了質疑。雖然麥克默菲要求每次都遭到了拉奇德的拒絕,但對于一向機械般重復這些程式的瘋子們來說,麥克默菲的舉動無疑觸動了他們。這使得當他們面臨這種非暴力的壓抑時,產生了新的反映。一個病人對拉奇德的質問:“既然比利不愿意說,你為什么非要問他。”而查理也開始大聲哭泣著要自我的香煙。好比像是在一個壞孩子作了示范之后,所有的好孩子都被誘發了他們“壞”的天性。
最令我感到可笑的人就是那個護士了。瘋子們在旁邊發瘋的時候,在場僅有那個護士自始至終堅持了一個冷漠的表情,好似視若無物一樣。這個人物簡直就是一個教條化的魔鬼,她古板的表情和冷漠的眼神,所折射出她顆麻木不仁的心靈,這和麥克墨菲那張豐富的人物表情和有些瘋狂的心態構成了一個十分強烈的比較和對抗,護士長就是這個人群的統治者,就是這個工業社會的代表。如果動搖她的地位,或者違反了她所規定的體制,就要受到嚴格的處罰!被打,被電激。在這種暴力的統治下,使病人不敢有絲毫的反抗,不敢提任何意見。
雖然處于護士的高壓控制狀態,可是那些瘋子為了爭取自由還是不斷挑戰著她的權威。片中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甚至出現了在反抗無效的情景下,幾個瘋子采取了精神勝利法的方式來到達滿足自我欲望的目的。這從反面點出了瘋人院的專制統治的可怕,影射出一個更令人感到恐怖的社會現實。試想,在這樣充滿著束縛和捆綁的社會條件下,又能出現多少個真正正常的人。在我看來,這樣的條件,只能培養出一大批麻木者和一些為了自由而奮斗的可悲的瘋子了。
導演的用意很明顯,把瘋人院比喻成一個小社會,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把那群瘋子比喻成人民,就是被統治的階級,而護士和醫生則是統治者,醫院的規定就是教條,就是憲法,絲毫不潤許任何人違背,說句俗話,就是只許我點燈,不許你放火。在教條的規定下,你必須要嚴格的服從,沒有民主,沒有自由。當片中的這些瘋子,就象機械一樣所不停的重復著每一天所做的事情的時候。
最終酋長那個人物,或許在殺死那個瘋子的同時就已經把他爭取自由的思想傳輸到了自我的思想當中去了。在酋長逃跑的時候,瘋人院里瘋子們渴望獨立自由的心境也被帶到了廣闊的大自然當中去了。從這個結尾當中,我們看到了期望,看到了恐怖社會的一絲光明。
本片確實有很多有待挖掘的深刻含義。我看了這部片也了解到了許多西方社會無奈的現實,但愿經過以后的.努力,社會上能夠少些瘋子,多些真正獨立自由的人。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7
觀看《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給我帶來很大的感觸和思考,許多隱喻在其中引人深思,每個人可能都有自我不一樣的想法。我對部分資料不甚理解,在此主要談論一下酋長的人物形象還有對這部電影的理解。
酋長在麥克墨菲來到這個瘋人院前,甚至在麥克墨菲明白之前,他一向都裝作聾啞人,其他人也都認為他聽不見也不會說話,沒有人理他,沒有人和他交流。他只是一個人在那兒默默的生活,幾乎不參加任何活動,規規矩矩做一個瘋人,按時間安排表做事,沒事時拖地、發呆等。其實,很多人肯定都覺得他很沒趣,更加不正常,但我認為,在瘋人院裝聾裝啞卻很好地保護自我,不會和他人起沖突,也不會受懲罰,如果他還比較正常的話,這未免不是一個好方法。
當麥克墨菲來了之后,他試圖改變那里的一切,相信酋長能夠明白他的意思,幫忙他,也以為他倆能夠一齊逃脫出去。所以,對于他們兩人來說,對方都是瘋人院里異常的人,異常的朋友。對于酋長,麥克墨菲沒有像其他人一樣,他不服輸于環境,平等的對待每一個人,很耐心、好心的教他帶籃球,酋長有一絲感動,也在盡力幫忙麥克,生活瞬間充滿光明,臉上漸漸有了笑容--這是前后的巨大改變。
當比利受侮辱自殺后,麥克和護士長廝打被切除了腦白質,變成了白癡。當麥克最終回到普通病房時,酋長已像一座大山,充滿力量,準備好逃出去,但當他看到麥克已變成這樣,十分痛苦,大家還有我可能都以為他會帶著麥克一齊逃出去,卻沒想到他用枕頭悶死了麥克,用之前麥克原先設想的方法“帶著他”砸破窗戶,逃離了瘋人院。是麥克帶給這個印第安人突破束縛的勇氣和力量,最終他撼動并舉起沉重無比的石臺,這是麥克之前的想法并沒有實際做到的,酋長完成了他的夢想,確是以死這種方式。讓麥克靈魂解脫、讓他靈魂自由,也許是西方人的價值觀和宗教信仰,也算一個比較完美的結局。酋長原本是瘋人院里病得最嚴重的一個,在最終找到真正的自我,一個擺脫墨菲的自我。
能夠說,是麥克給大家帶來樂趣和生機,鼓勵他們追求自我的幸福和權力,他改變了大家的觀念,變得想要離開瘋人院,即使要受到懲罰,即使明知這個不可為卻愿意為之,這是麥克的勇氣和執著,并感染到瘋人院里的每一個人。但正如酋長其中某天晚上說的那樣,他的父親很粗壯,隨心所欲,所以每個人都利用他,因喝酒太多變得誰都不認識他;酋長也許正是因為他的父親的經歷影響到他,不想和他父親一樣,所以盡管高大粗壯卻裝聾作啞,以防別人利用他。可是一向到最終,大家除了比利自殺外其他人可能都逃脫出去,而僅有麥克變成白癡,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麥克在一開始表現的很不一樣,會為不公抱不平,在大家的眼中高大無比,不得不說大家對他有利用的成分,想要經過他,獲得趣味、開懷甚至逃脫瘋人院。
瘋人院里的大部分人都是自愿來的而不是受逼迫,他們沒有精神失常,只是厭倦了現實生活,來此逃避,逃避工作,逃避壓力,逃避感情,逃避自我的內心。在瘋人院里,每一天重復著無聊受人管制的生活,時間久了,他們沒有克服自我,也不想回到正常的生活,但又無法改變瘋人院的時間表,沒有像麥克一樣反抗,只是逆來順受。比利在割腕收到護士長刺激之前,他很開心,能夠說在麥克的鼓勵下,克服了自我的恐懼,卻因為護士長的侮辱割腕自殺。
其實,每個人都有陰霾的一面,有些人明顯,而有些人不明顯,當環境改變逼迫時,有可能會顯現出來,構成反常的行為,造成對自我或他人的傷害。比如,之前出現的復旦大學投毒案,林森浩經事先預謀,在3月31日將做實驗后剩余并存放在實驗室內的劇毒化合物帶到寢室,注入飲水機槽,最終致黃某死亡,4月1日黃某飲用飲水機中的水后出現中毒癥狀,后經送醫救治無效于4月16日去世。僅僅因如此生活瑣事與黃某關系不和,心存不滿,心存歪念,就犯下此重大錯誤。他家境平寒,平時好強,其實很優秀,沒有必要因為嫉妒黃某讀博或者其他原因生殺念。任何一個在其他人看來不正常的行為,因為性格和追求,在外界有事激發起情緒時,容易引起一個人的行為偏激甚至更嚴重的后果。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8
張楊導演的這部《飛越老人院》,在題材上和許鞍華導演的《桃姐》撞車,兩者遭遇,比較也就難免。有趣的是這兩部關注老人的作品在人物設定上似乎有意區分,張楊的作品中雖然有老葛、老周兩位主人翁,故事的主題更像是一出老人群戲,老葛、老周只是拎出來單獨表現家庭關系的;許鞍華的作品是可以說是桃姐一個人的獨角戲,在許鞍華的鏡頭里以女性角度居多,而張楊導演選擇了以男性老人角度為主,這或許是導演本身的性別差異的緣故。兩者不變的都是對老人充滿關愛的人文關懷以及對年老的思考。相比于《桃姐》的細膩情感和隱忍克制,張楊導演的《飛越老人院》動靜則要大得多,情感表達也更為“張楊”。
片頭字幕時的一通老人院中老人群像畫面,就直勾勾的把年老景象塞到觀眾的意識中,年邁體老,形容枯槁,導演對于老年的生理展示毫不避諱。然后不無恐嚇意味的將一句“有一天我們也會變老的”標語既隱約又大大咧咧的亮出來。在未講故事之前就已經給觀眾來了個下馬威,以此來“強制”觀眾入戲。與“年老”這一主題擺脫不掉的家庭倫理關系也直接登場,結婚買房、子女不贍養、覬覦老人財產等等,各種社會問題輪番登場,只要能掛的上邊的都拿來批判,不過這些批判通過人物對話而非真實的戲劇沖突來展現,那批判的力度以及對觀眾的影響都會弱化很多。雖然故事主打“飛躍”——跳出老人院的束縛,追尋老年的夢想。看似“動作”戲,語言說教卻占了很大篇幅。院長找到河邊的老人們,導演也無法用行動來感化院長,轉而求助于老人的眼淚,語言表達只有“麻雀的故事”能說動觀眾,其余語言不配上眼淚都略顯枯燥。老葛的祖孫三代沖突本是件可以大加利用的設定,父子仇恨鋪敘時埋的太深,總不至于電視上老人淚流滿面就立馬怨恨消散了。導演對有些轉變處理的太粗糙,就像老人在超級變變變上三面鏡子的創意表演,并不能看得出有多么的精彩。故事的本意是老人熱情參與,重點不在節目質量如何,而在精神可嘉。但是對于導演來說對影片每一個細節進行打磨將理由說充分才更能服眾。
也許是想更為直觀的表現夕陽無限好的主題,影片的畫面風格充滿美感。金黃草原群馬奔騰的場景和大海邊太陽初升的畫面,都像油畫般充滿質感。相比于老人院水泥建筑的枯燥單調、四周雜物的亂糟糟,這些室外美景無疑也成為老人們飛躍老人院的一個理由。老人在草原上開車的一幕確實唯美,也確實似曾相識。翻開張楊導演的履歷,不難發現本山大叔曾經也行走在張楊導演規劃的公路上。對
于公路電影,在《落葉歸根》中張揚導演已經玩的很熟練了,依靠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遭遇,或批判或贊揚,可以把若干不相干的事情以公路為線搭配到一起,顧及到的面積會很大。而這個故事公路并非重點,導演把有限的遭遇都服務于對老人的尊敬的主題上了。老人們開著公交飛馳在田郊野外的公路上,與越野車廖凡斗車,與拉草老農揮手,這些公路奇遇配上一路美景用來表現“飛躍”的過程也再好不過了。
飛越瘋人院觀后感格式篇9
看罷《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我開始思考,在這個真實的世界的我們,究竟扮演著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我希望我是麥克墨菲,這個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有點過頭,卻可以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用在乎各種條條框框規規矩矩的束縛的年輕人,雖然他表面上或者在一些行為上讓普通人無法接受,甚至是違法,但是我想他最多不過是一個不聽話的搗亂分子。而有時候我是酋長齊弗,想要像麥克一樣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卻因為各方的壓力只能壓抑自己,選擇保持沉默和放棄自己的真實追求。但是也有的時候我會變成那個滿臉嚴肅的護士長,處在一個高位用一些所謂的規矩管制其他的人,迫使他們放棄自己的想法,而聽從統一的規矩。或許更多的時候,我就像那群病人,盲目而麻木,從一開始就被一套約定俗成的規矩或者方法固定,按照統一的模式生活著,最后忘記了自己是誰。
影片表面上是在敘述一個精神病院中所發生的悲劇故事,實際上卻展現了那種為了個性解放而孤軍奮戰的英雄,由于找不到正確的解放道路而最后為社會所吞噬的悲慘命運,有著濃重的悲劇色彩。
《飛越瘋人院》是一部扣人心弦的作品。影片以瘋人院為舞臺,著重反映了一種在當時所謂現代化管理的社會中,人們被緊緊束縛而動彈不得的恐怖景象。這種景象深深地抓住了每一位觀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