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600字
鴉片戰爭把中國歷史徹底從封閉的地理環境打開,從此中國文明面臨了徹底滅亡的危機,因為這次入侵者不再是征服后再被征服的野蠻民族,而是面臨西方文明的顛覆性沖擊。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1
1839年6月3日,在中國的歷史上發生了一件震驚中外的大事——虎門銷煙。
這件事發生在清朝道光年間,道光皇帝頒發詔書,封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禁煙。當時,英商正從港口往中國輸送大量鴉片,讓我們吸食之后,渾身無力,沒勁兒勞動、打仗。林則徐到廣州后,先懲治腐敗,后又運用智謀,使廣大官員和百姓團結一致,眾志成誠,共同抵抗英國侵略者,堅持維護中國主權和民族利益,繳獲并焚毀了大量鴉片。銷煙整整持續了23天,二百多萬斤鴉片化為煙渣,隨著潮水卷進了咆哮的大海中。虎門銷煙這一偉大壯舉,沉重打擊了外國侵略者的囂張氣焰,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看了《鴉片戰爭》后,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琦善這個“賣國賊”貪生怕死,做為和談大使,他不僅不為我們中國人著想,還把香港割讓給英國,并賠償白銀六百萬兩。真是太令人氣憤了!!!
通過這件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落后就要挨打。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國家日益強大起來了!于1997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歷經滄桑的香港終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2008年還舉辦了舉世矚目的奧運會……以后那些別有用心的國家再也不敢欺負我們了!
因此,我認為我們小學生只有從現在好好學習,長大之后才能報效祖國!
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2
今日,我看了電影《鴉片戰爭》,影片記述了清末政治家,禁煙派代表人物林則徐受道光皇帝之命,赴廣州查禁鴉片,他以大無畏的愛國精神,禁毀鴉片,嚴刑煙販,大快人心,他硝煙的偉大舉動,深深的教育了我。
十九世紀中葉,以英國主義為首的西方列強私自往中國輸送很多鴉片公然危害。致使當兵的不能拿槍,農民不能種糧。很多白銀被掠走,于是,皇上封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到廣州去禁煙。他來到廣東,結交禁止煙派大臣,微服私訪,親眼看到了鴉片對國人危害的很多事實。并查清了英美等外國列強傾銷鴉片的具體情景,可是也遭到中外反對派的陷害。林則徐抓去坐牢,當皇上明白這件事時,林則徐就被放了出來。盡管內外反動勢力的迫害、威脅、恫嚇,但一下子銷毀了三千萬斤。是他忠君愛國的思想沒改變,他反對侵略、救民族的決心沒改變,他堅持禁煙打擊外國煙販的決心沒改變。在廣州虎門焚毀了英美鴉片237萬斤,有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
一八四零年英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林則徐和愛國將領劉延楨等率眾堅決抵抗,但清政府抗英中途妥協,中國戰敗,被迫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
看了這部影片,使我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愛國主義精神,樹立了為祖國、為人民而奮發讀書的決心。
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3
鴉片戰爭是一部真實的歷史電影,它講述了清朝時期大臣林則徐因銷毀鴉片而引起一場戰爭的故事,我從中也領悟到了許多人生道路。
林則徐是大臣中支持銷煙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書給道光皇帝,指出如果不立刻阻止英國賣鴉片,幾十年后,中國就恐怕沒有能戰斗的人了,軍錢也全用來買毒品了,中國也就陷入危機了。道光擔心自己的江山和統治受到影響,便讓林則徐去廣州禁鴉片。到了廣州后,林則徐立刻圍住了英國販鴉片客商,并逼迫他們交出了鴉片,在虎門銷毀了它們。然而好景不長,英國人見林則徐銷毀鴉片后惱羞成怒,再加上英國女王本身就已對中國虎視眈眈了。于是,一場戰爭引發了。英國占領了定海,并繼續向著中國心臟——北京進發,情形迫在眉捷,中國人面對英國強大的勢力,根本就沒有還手之力,最終,懦弱的道光以林則徐為替罪羔羊,罷了他的官,令大臣琦善前去求和,以割香港為代價,終于結束了這場戰爭······電影中的主人公林則徐的銷煙行為令我十分敬佩,他那種為了國家不畏權威的無私精神以及挺身而出,不顧自己安危的精神徹底打動了我。這樣一位有氣節,有民族責任感的英雄,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盡管有如此忠心的大臣,也還是無法力挽狂瀾,我國的腐敗已無可救藥,昔日的輝煌不復存在,就連那自稱最厲害的炮臺也瞬間灰飛煙滅。當時的中國就像英國人說的;驕傲、自大、不堪一擊。李世民曾經說過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現在的中國雖然富強,但我們也不能驕傲自滿,要以古人為鏡,才能使中國更加強大!
只有當一個民族真正站起來的時候,才能真正正視和反思曾經屈辱的歷史。我們也要反思過去,使今天的自己超越昨天的自己,這樣才能保護我們的祖國。
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4
這是一部政治獻禮片,所以就不值得過度解讀了。但是意外的上了豆瓣電影熱映列表,就忽然勾起了我一些記憶。
多年前在某個已經消失的小眾論壇上曾經和某人談論過鴉片戰爭前前后后的一些事情,鑒于該網站的特殊性,當時參與者多是批評滿清的無能與無知,批評林則徐的傲慢與“可笑”的言行。
然而求諸史料,畢竟不能截頭去尾,滿清固然無能,但是它的自我封閉,更多的原因并不是畏懼交流,而是沒有需求。
也有很多人嘲笑林則徐以為鬼佬“一日不飲茶即便秘”這類言論,但是林看到了鴉片戰爭的根源,是鬼佬要借鴉片貿易之手扳回茶葉貿易導致的巨額逆差,而且林的“便秘論”如果聯系上下文看也很顯然是對鬼佬的戲謔。
研究評判歷史,首先不能帶入個人感情,其次不能帶入現代觀念,必須能站在當時的世界背景下看待問題。諸多人批評林則徐不了解對手,這是事實,但不是林則徐個人的錯誤,而且林在戰爭開始前即開始的《四洲志》編譯工作,說明林認識到己方不足,并采取了(雖然不甚有效的)應對措施。而《四洲志》與后來風行東瀛的《海國圖志》是什么關系,也無需多言。
所以縱觀林則徐,他算不上國之梁柱,也不是應對鴉片貿易的合適人選,更稱不上將才,但是他的頭腦是清晰的,應對也不算失當。只是限于當時滿清的愚顢腐弊,將任何人置于林的位置上,都是斷然沒有勝算的。
批評者還經常指責中方(滿清)當時行為不合“國際慣例”,這也是個很奇怪的理論。這“國際慣例”之類的,有得到中國認同么?你強行要來中國進行貿易,那么中方如何征稅,如何處置,難道你鬼佬不應該遵守么?歐洲的紳士標準,果然就是到了何處,何處即為歐洲領土么。
鴉片戰爭觀后感感悟5
又重溫了這部電影,感覺還是很揪心。小的時候看不懂,只記得課本中經常說這是一段屈辱的歷史,在鴉片戰爭下,當時的中國淪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到列強的欺壓。想到這兒,電影中的一幅幅畫面就會出此刻眼前,不論是從我國的官員和百姓身上,還是從英國的議員和商販那里,都或多或少的解了一點鴉片戰爭——一場讓我們永不能遺忘的戰爭。
這部電影,其實大快人心的地方也就是林則徐的禁煙運動,異常是當成噸的鴉片倒入石灰池,隨煙覆滅的時候,我們揪住的心會有一些釋放,畢竟我們看到了鴉片的結果,這在中國給中國人民帶來厄運的東西在一百多年后得到了應有的懲罰;還有一點值得贊揚的是此次戰爭雖然激烈,可是在整個過程中,清朝的文官武將無一人投降。
這場戰爭源于鴉片,有人說它的引發是因洋人的利益受損,殊不知,這只是小小的一部分,就連英國女王最終都說“誰能擁有中國,誰就擁有十九世紀。”可見她的欲望是有多大。所以發動戰爭只是時間問題,首先得找個借口,這樣才好下手。所以這么看,他們無疑是狡猾的狐貍,算盤打的還是挺精的。但我從他們議會成員口中發現,其實他們中的一些人對中國的了解還是很廣泛的,讓人深思的地方很多。有人稱中國泱泱大國,一個皇帝,一種語言,四億多的人口,實在是難以捉摸,還有人稱寧愿游過大海,也不愿坐軍艦前去。這些人他們不主張戰爭,貿易則是最佳方式,但最終,英國議會以271贊成打仗票數擊敗了262票反對票數,懸殊不是很大,這一點我們也看出有時候我們不了解對方,反而被這一點絆倒在起跑線上。
割土地無疑是要了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的命。可是琦善還是向英軍“賜和”賠款不說還開放通商口岸,割香港,這讓我想到關天培將軍所說的那句話“牙齒乃骨骼所生,膚發乃血肉之表,血肉骨骼捷受之于父母”,這不就意味著我們將自我最重要的東西給了他人,最終只能變得血肉模糊嗎。最終當跪了一地的皇子應對先朝的列祖畫像時,那哭聲是多么撕心裂肺。亡國匹夫之痛,何況是穿龍袍的人。
洋人的貪婪加上當時我國的懦弱,使那自稱最好的炮臺在英國的堅船利炮下變得不堪一擊,棍棒始終對付不了槍炮,我們要變得強大,不是只讀幾本書,要從內心為國家著想,放眼看世界,才能不被淘汰。即使此刻的中國已經屹立世界之端,可是需要我們學習的地方還是很多很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