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
真實的社會環境和飽滿的人物形象為《人民的名義》引發熱議打下了基礎,《人民的名義》劇中貼近現實的政府工作生活的描寫,以及立體的人物刻畫,讓人感覺劇中“漢東省”就是一個真實存在的地方。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1
《人民的名義》不僅僅是普通觀眾的期盼,也是黨員干部學習反腐倡廉的生動教材。
“腐敗分子太有“創造力”了,遠遠超出了一個作家的想象。”編劇周梅森說。劇中一位國家部委項目處的處長,住在家具裝修土的掉渣的舊屋中,吃著炸醬面,口口聲聲“人民”“黨和政府”,每個月只給鄉下老母親匯300塊的生活費。而最終,在他另一處隱蔽的豪宅里,辦案人員找到了現金2億3955萬4千6百塊。這是電視劇開篇還原小官巨腐魏鵬遠的情節。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堅持有貪必肅,真反腐敗,堅持鐵腕反腐,“打虎拍蠅”,尤其是堅決查處徐才厚、郭伯雄、令計劃等腐敗案件,體現了捍衛國家政治制度和根除腐敗頑疾的決心意志,在黨內起到了很大的震懾作用。壯士斷腕,刮骨療毒,黨中央向全黨證明,在貪腐問題上,沒有特殊黨員,沒有人能當“鐵帽子王”。懲治腐敗堅持無禁區、全覆蓋、零容忍,強化不敢、知止的氛圍。
《人民的名義》,既有平民百姓一碗炸醬面的“底層”寫照,又有一杯高檔酒的“階層”腐朽,既有三百塊孝順金的初心殘留,又有兩億元貪腐金的人心異變,這樣的故事,在大刀闊斧反腐、正大光明倡廉的今時今日,催人深思,發人深省,引發共鳴。
《人民的名義》,以懲治腐敗的許多典型案例為原型,在何謂“名”又何謂“義”的深究中?劇中那些以人民之名行茍且之實的“執權者”,那些滿嘴人民正義而又滿身銅臭氣味,滿臉風光得意而又滿心紙醉金迷的“老虎”“蒼蠅”,究竟會給熒屏幕觀眾多少深思,又將喚起多少黨員干部對人民“名”與“義”的考量?劇情仍在繼續,“老虎”“蒼蠅”最終會被繩之以法。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2
在《人民的名義》中,除了描述官場,周梅森還花了近一半篇幅寫下崗工人等弱勢群體。“我的幾乎每一部小說都會有必須篇幅觸及弱勢群體,這個群體我十分熟悉。”周梅森自己曾是一個煤礦工人,十幾歲就在煤礦半工半讀,1979年離開煤礦后,仍有很多親戚朋友在煤礦工作。
“高樓背后有陰影,霓虹燈下有血淚。一方面,我們改革開放,物質極大豐富;另一方面,兩極分化嚴重,這是十分可怕的。”周梅森在《人民的名義》中寫到一個老工人鄭西坡,工廠破產,工人下崗,他本來是幫忙政府做說服工作的,但之后被貪腐官員欺壓,打官司又被司法腐敗壓迫,為了保衛自己的工廠,他被逼無奈搞出一個群體性事件。
“這正是貪腐的可怕之處,侵害了老百姓的權益,敗壞了世道人心,激起了人民的憤怒。”周梅森說,“有些無恥的腐敗官員,連老百姓的救濟款都貪,沒有底線到這種程度。底層老百姓對腐敗有切齒痛恨,我的作品就要寫出老百姓的這種痛恨。”
反腐主題的文藝作品在過去十幾年一度出現空白,反腐劇也在電視屏幕上不見,此次《人民的名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回歸觀眾的視野。周梅森說:“文藝作品對腐敗和反腐敗問題的描述,也是一種監督。過去我們的文藝作品對這些群體性事件都是回避的,官僚們以為你不寫,老百姓看不到,就能掩耳盜鈴。”
在《人民的名義》中,一個大省的“半壁江山”都淪陷了,老書記、接班者、政法委書記、公安廳廳長、法院副院長、大型國企老總、省會城市副市長……全是腐敗分子;小說中級別最高的貪腐分子更是官至“副國級”。
周梅森說:“我們寫出來,不是要讓人民絕望,而是要給人民期望,引導人民正確地看待這場反腐斗爭。要讓人們明白,像侯亮平、沙瑞金這樣的肩負著反腐職責的同志,應對多么大的風險,要讓老百姓相信我們。”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3
最近一部反腐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人民的名義》意外走“紅”了,不但收視率和好評度持續攀高,還贏得了一大幫“92中老年”網友鋪天蓋地的熱評。這部劇之所以能“紅”,除了劇情跌宕起伏、反腐題材勁爆、演員演技精湛以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對官場百態的藝術化再現,傳遞出了一種立黨為公、用權為民的正能量與價值觀。從這部劇的走“紅”,筆者得到了以下三點感悟。
權力需要監督,失去監督的權力,猶脫韁之野馬,必然滋生腐敗。劇中開篇就是某省會城市分管項目招商的副市長,在某高級酒店參加企業招商活動時觥籌交錯的場景,除了現場多個企業老板排隊敬酒以外,一個有意思的細節就是這位副市長系著“LV”的皮帶,不禁讓人聯想到了“表哥”和“房姐”,而這位副市長果然也是貪腐的“人設”,劇情發展沒多久就“跑路”了。令人遺憾的是他因貪腐問題“跑路”后,當地黨委和監督部門竟然沒有事先察覺和控制。由此可見,黨內監督無禁區、無例外,無論職務高低,從事什么工作,都必須無條件接受監督,同時還要從細微處發現干部貪腐的端倪,不能對領導干部平時的工作、生活表現沒有洞察,尤其是讓八小時以外的活動監管成為“南柯一夢”。誠然,當前黨內監督確實還存在某些薄弱環節,但在從嚴治黨的大背景和新常態下,我們的反腐制度會越來越健全,拒腐防變的“籬笆”也會越扎越緊,讓貪腐分子無處遁形。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黨員干部是不是真心干事,群眾往往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同時表現在行動上。從《人民的名義》開頭幾集放出的劇情來看,里面的領導干部可謂個個深藏不漏,角色的好壞也并不是一開始就能定義。其中“達康書記”一角就迅速引發了廣大網民的關注,筆者認為“達康書記”之所以能迅速圈粉,不光在于演員有演技,還在于這個角色有一定的人格魅力。除了一心盯著“GDP”讓人覺得有些不妥以外,他雷厲風行、手段強硬,并且能辦實事,尤其是在處理大風廠“血拆事件”過程中,給老干部陳巖石披衣服、讓工人們先吃飯等情節,足以表明“達康書記”是一個實在人,這和劇中某些領導干部一心想著自己的升遷形成了鮮明對比。另外,大風廠之所以引發“血拆事件”,也和領導干部不關心民生、只想著政績甚至一心想著貪腐有很大關系。由此可見,忽略了民生甚至了民意,老百姓就會用另一種方式進行回應和懲罰,不管當多大的官,為人民服務才是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官一定要表里如一,兩面派的人生,只會一面更比一面壞。《人民的名義》刻畫了當前不少領導干部尤其是紀檢監察部門領導干部的正面形象,但也反映了貪腐干部的一個共同特征,那就是兩面派作風。例如有的領導干部城府極深、滴水不漏;有的領導干部為了權力不擇手段;甚至有的干部雖然平時騎自行車上班、住在老式公寓樓里吃著炸醬面,但在外卻有隱秘別墅,且藏有大量貪腐得來的現金。前兩年媒體披露的被查處的國家發改委煤炭司原副司長魏鵬遠家中就藏有人民幣2億余元。這樣的干部可謂臺上臺下不一樣、人前人后“兩張皮”,影視劇和媒體曝光這樣的干部,能使我們睜大眼睛、辨明是非,時刻警醒自己不在思想上滑坡,不在行為上出軌。也只有摒棄丑惡、追求高尚,才能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防線,才能正確對待自己手中的權力,時刻警惕糖衣炮彈的襲擊,保持干凈的心靈和清白的名聲,在平凡的崗位上無愧于黨和人民的信任。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4
《人民的名義》是一部很精彩的電視劇,劇中很多片段都會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劇中公安廳長祁同偉對原省檢察院院長陳巖石提出的讓大家思考”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嗤之以鼻,他不以為然的對省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說:其實我們大家都知道,我們都是從娘胎里來,要到墳墓里去。
看到這一幕筆者被許亞軍的演技所折服,不禁笑了。不過“我們從哪里來,我們到哪里去”這個問題,歷史上已經有人回答了。
法國后印象派畫家高更,來到塔希提島,通過油畫回答了這個有關生命和哲學的問題。
畫面中右下方剛出生的嬰兒、畫面中間正在摘取智慧之果的亞當、畫面左下方的老人暗示了人類從出生到獲取智慧不斷發展再到最后衰老死亡的一生。
讓人感嘆的是高更為了追尋藝術,放棄了收入豐厚的工作,離開了物質生活豐富的歐洲,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甚至與世隔絕的“不毛之地”——塔希提島,和當地的土著人長期生活在一起,在島上他盡情感受著大自然帶給他的心靈沖擊,盡情揮灑著畫筆,歷經磨難終于創作了傳世杰作《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
劇中陳巖石認為黨員干部應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從政府執政管理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不僅可以理解為領導干部不應搞特殊化應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也可理解為工作方法要集中群眾的經驗,并將其拿到群眾的行動中去通過實際行動來檢驗,這其實就是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中提出的群眾路線:“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相信對于陳巖石這樣的老革命來說影響巨大。
而祁同偉的回答問題在于,其身居高位,卻不能從政府管理者的角度、以一個黨員干部的視野來看待這個問題,格局不高,極其現實,“社會即叢林,我即為野獸”,所以祁同偉作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也不足為怪。
當然,同樣的問題如果你問孫連成,他很可能回答“我們從虛無中來到虛無中去”。這樣的孫連成不會腐敗,但消極的思想態度會導致其惰政,后來安排他到青少年宮去和小盆宇們看星星也是典型的知人善用了。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人回答也不同,但每個人的回答都彰顯了其看問題的角度和高度,折射出一個人的精神境界。
《人民的名義》觀后感900字5
據了解,《人民的名義》的主創團隊是由曾執導過電視劇《老大的幸福》、《山楂樹之戀》的國家一級導演李路擔綱總導演,著名編劇、中國政治小說第一人周梅森,以及多位在業內享譽盛名的制作人士共同組成,為這部反腐大劇的制作水準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本劇除了擁有強大無匹的主創團隊之外,演員陣容更是堪稱豪華。不僅匯集了陸毅、張豐毅、吳剛、許亞軍、張凱麗、高亞麟、馮雷等多位觀眾公認的熒屏老戲骨同臺飆戲,而且更有侯勇、侯天來、周浩東、劉偉等國內知名演員作為特邀演員助陣,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老戲骨張豐毅反腐題材影視劇的熒屏首秀。熒屏戲骨齊聚一堂、精湛絕倫的演技互飆也使得這部劇還未播出便已先聲奪人,吸引了大批群眾的目光。
大約在2005年,反腐劇、涉案劇基本退出衛視黃金檔,這一類型劇的創作也趨于停滯。直至,隨著《刑警隊長》、《后海不是海》等一批反腐、涉案劇回歸黃金檔,當年有極大群眾基礎的反腐劇創作也逐漸開始解凍,風云變幻的影視劇市場也掀起了一場反腐倡廉的潮流和趨勢。而作為反腐劇回暖潮中最備受矚目的電視劇,《人民的名義》將故事劇情緊貼當下進行創新、創作,在尊重反腐事實,體現反腐主題的同時,又力爭做到劇情豐富飽滿,情節生動感人,用獨特的藝術視角披露當下腐敗的社會現實。本劇在人物格局上做出的重大突破也是全劇的一大亮點,主演角色的職務均在省部級、廳局級層面,更有一位高級別的“大老虎”,嘗試從藝術演繹的角度來為觀眾呈現高層領導人物之間的政治博弈與利益糾葛,政治揭秘的尺度之大可謂是前所未有。
大型現實主義反腐政治劇《人民的名義》自開拍之日起便備受關注,相信這部演員陣容強大、制作水準一流的反腐大劇,一定會給翹首企盼的觀眾朋友們帶來一場酣暢淋漓的觀劇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