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
《流浪地球》主要講了人類為了避免這場災難,各國政府在地球上建了一萬座推進器,預計逃向1.4萬億光年的新家園,這個計劃被稱為《流浪地球計劃》。看完某一作品后,從中我們收獲新的思想,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觀后感了。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篇1
在前幾天,我看了一部電影,題目是《流浪地球》。它主要講了在不遠的將來,太陽急速衰老膨脹,地球面臨被吞沒的滅頂之災。為了拯救地球,人類在地球表面建造了上萬座行星發動機和在赤道上的轉向發動機,在逃離中卻被木星吸引。在千鈞一發快要撞上木星時,伴隨地球探路的飛行器點燃了自己,最后成功挽救了地球。
在這個電影中,最讓我感動的就是中國與俄羅斯的宇航員。俄羅斯宇航員為了讓中國宇航員成功救回地球時犧牲,而中國的劉培強為了使木星爆炸,帶著航天器,撞進了木星,也葬身于一片火海之中。
從電影到現實,生活中偉大的人民常常是奮不顧身、為社會和為人民奉獻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
我們的一代文學獎、思想家魯迅,也是為了正義而活,以自己的筆墨不斷地打擊黑暗社會。也留下了一句描寫他的“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這正是對于他的一生的真實寫照。再看看現代的雷鋒,他雖然很早犧牲,卻被后人流傳。雷鋒有一顆熱忱的`心,他幫助孩子在泥濘里找回家的方向。他最后一刻,推開了自己的伙伴,把生的希望留觀別人,自己卻被圓木所壓倒。后人也稱贊他“雷鋒出一行,好事就做一火車。”這是他的這種精神,使他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這些人不平凡,平凡的人中,也有著他們的身影。這一切都說明,想要人民記住你,你要用心地去幫助他們。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幫助別人、正直無邪的人吧。
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篇2
高曉松說,中國的科幻小說一般不看,只看大劉的。
劉慈欣說,自己寫的東西數量有限,不能與大咖比。
他足不出戶,在電廠相對封閉世界,寫超越三維的廣大空間。因為網絡,世界無限可能。與一般需切身體會經驗的寫手不同,大劉是不需要親身經歷的作家。李敖不喜歡旅行,連阿里山都沒去過,卻比去過的人了解得更清晰更詳實更身臨其境。
人的想象與閱讀成了飛翔的翅膀。
看完《流浪地球》,長沙的雨就沒停過,太陽難得一見,除了陰雨連綿就是濕冷濕冷。受厄爾尼諾影響,冬天將格外冷,夏天又特別熱。溫室效應使全球海平面不斷升高,若干年后全球沿海城市基本上都將被海水淹沒。
科幻絕非無稽之談。
《海底兩萬里》中的預測幾百年后得到應驗。誰說災難某一天不從天而降。
但希望是像鉆石一樣珍貴的東西,是我們回家的唯一希望。剛子、劉培強、馬卡洛夫、韓子昂……他們用自己的行動甚至生命為我們演繹了希望的真諦,只要一息尚存,就不要放棄希望。
不放棄,劉啟為了救妹妹不惜從橋上落下;不放棄,空間站的蘇聯宇航員馬卡洛夫不惜犧牲生命幫助劉培強阻止空間站“叛逃”;不放棄,劉培強駕駛空間站燃料艙沖進了火焰點燃了木星,助推了地球;不放棄,救援隊們不畏艱苦,前仆后繼,讓幾十億人重獲了生存的機會。
人生會有劫難,地球總有一天也會消亡,但人類終會冒險不斷,探索不斷,生生不息。
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篇3
在《流浪地球》的影片中,因太陽的枯竭,地球將遭遇滅頂之災。此時,人類數量銳減至35億。幸存的人們團結一致,金錢的概念和國家邊界模糊了,一個長達2500年的行星移民計劃被提出,進而開始執行并逐步推進。中國,在這個計劃中扮演了極其重要的全球領袖主角。太陽枯竭,地球將要撞上木星,遭受滅頂之災。男主劉啟和妹妹以及爺爺在陰差陽錯中,加入了中國救援隊CN171-11,開啟了一段熱血沸騰而震撼人心的冒險。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那句讓我們津津樂道的交委的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第一次聽,很多人都啞然失笑。之后再聽到,很多人卻心頭一緊,然后心塞難過。再次聽這段臺詞的時候,早已是物是人非,車上的駕駛座少了爺爺的身影,車上也永遠聽不到王磊隊長嚴厲而又為我們擔心的警告了。
還清楚地記得劉啟爺爺的臨終之語,記得爸爸的“非法喚醒”、爸爸隔著茫茫太空與兒子對話等情景。這些鏡頭無不令觀眾為之動容。在這些感天動地的細節背后,就有著亙古不變的先輩們的自我犧牲精神。妹妹韓朵朵全球廣播時,各國還未歸家的救援隊員紛紛跑去支援,路上一輛輛急轉掉頭的救援車,無不傳遞著人性的善良和溫暖。哥哥劉啟,在沖擊波快要來臨時,不顧自我的安危,去救從高處墜下的妹妹,也讓我們感受到這濃烈熱的親情。
在影片的最終,CN171-11救援隊的眾人和來自世界各地救援隊的人們,與時間賽跑,共同努力,點燃了木星,拯救了地球!
看了這部影片,一個詞一向叩擊著我的心靈,它就是期望。那么,我們又是否曾想過,期望是什么?我們是否每一次都握住了那一線期望?電影看到結尾,我也不由得的想起自我,有時候總覺得事情已經沒有挽回的余地了,倒不如放棄,卻從來沒有想過去創新,沒有去嘗試在絕望中探尋出新的期望,而是被困難和苦難和擊垮,選擇臣服于它們。莎士比亞曾說過:“黑夜無論怎樣悠長,白晝總會到來。”是呀,漫長的黑夜,會讓人感到害怕,會讓人感到孤獨和絕望,可不管這黑夜有多么漫長,只要我們堅持了,努力了,給自我爭取到一點期望,白晝也終將會來臨。
人應當生活在期望之中,就算以往的期望泯滅了,還會有新的期望的之火燃燒起來。如果一個人只管活一天算一天,什么期望也沒有,他的生命實際上也就停止了。《流浪地球》影片中的人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拯救地球任務失敗時,一開始大家都還活在支離破碎的夢中,不愿意去應對這個事實,不愿意去相信大家就要面臨死亡的結果,可是之后大家認清事實真相后,齊心協力尋找辦法,最終找到了一線生機,找到一絲期望,最拯救了自我,拯救了地球。這就是期望給人們的偉大力量。所以,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更應當懷揣著期望,朝更好的地方前行。
期望是什么?在我們這個年代期望是指引我們奔向遠方的路標,是即便在天涯海角也指向家的方向,是處在困厄之中仍然擁有對完美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期望是無比寶貴和無比強大的力量!
努力!就會有期望!有期望!我們就應當更加努力!
韓國人看流浪地球觀后感篇4
“北京市第三區交通委提醒您:‘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范,親人兩行淚。’”這句經典的交通安全提示語多次出現在《流浪地球》這部科幻災難電影中。讓我們在被電影劇情感動和為人類拯救地球而加油的時候,給我們帶來了一點點的詼諧幽默和心里安慰。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是根據“中國科幻小說之父”劉慈欣大神的中篇同名小說改編的。這部電影講述的故事是:為地球提供適宜人類生活環境的太陽在若干年后急速膨脹,地球危在旦夕,人類即將滅絕,人類前所未有的通力合作,在地球的一側建造了上萬座巨型推進器,并在每個推進器下方深深的地下建造了供人類生活的巨大的城市。人類利用推進器將地球推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的過程中,遇到了木星引力,即將毀滅時,人類為拯救自己做出最后努力并獲得生機的故事。
這部電影中從始至終都在講述只要團結才能自救,深刻的詮釋了人類團結所產生的巨大能量。人類拯救自己是一個巨大而又漫長的過程,要想讓地球到達“新家園”,人們需要建造一萬多座巨型推進器和一座“領航員”超級空間站;在遇到推進器關閉的時候,幾萬個救援隊同時出動任務重啟推進器;空間站和地球上的人通力合作并作出巨大犧牲斥離木星;最后人們還要經歷漫長的2500年才能結束“流浪地球”計劃,我粗略的計算了一下,就算是三十年一代人,那也得需要80多代人才能完成這次任務。
這些數據都是多么令人難以置信啊!但是如果地球真的遇到類似劫難的時候,沒準我們真得啟動——“流浪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