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
本片通過一位二戰中波蘭經商人辛格勒靠自己力量努力下救猶太人的故事來反應出二戰德國人的殘酷及民族主義影響下的反人道主義罪惡行徑。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1
在眾多關于二戰題材的影片中,有一部以粗糲的黑白畫面為主調的史詩電影讓人淚流滿面,它就是曾獲得第六十六屆獲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攝影等六項大獎的《辛德勒的名單》。這部影片突破了同類影片的樊籬,用深沉的藝術魅力展現著猶太人在納粹鐵蹄下掙扎求生的悲慘畫面,同時又以謳歌式的情懷去追尋在戰爭這個特殊環境里也沒有絲毫暗淡的人性光輝。
這部如土地般厚重豐富的影片充滿了藝術的智慧,斯皮爾伯格通過嫻熟而出色的電影表現手法把《辛德勒的名單》打造成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黑白色調的采用是這部影片的獨具匠心之處,它和彩色色調的強烈反差構成了影片中死亡與希望的雙重寓意。除了色彩和影調,斯皮爾伯格簡潔的電影語言也讓這部史詩格局的影片擁有了洗煉的氣質。影片以一場大雪作為結尾,這一幕場景極大地拓展了鏡頭的表現空間,并使畫面具有了回顧歷史、發人沉思的藝術效果。影片《辛德勒的名單》給世界電影史帶來了思想和藝術上的雙重收獲,而斯蒂芬?斯皮爾伯格的名字也因這部影片的出現有了更多光彩,他為現在和未來的電影時空打造了一座難以逾越的人性豐碑。
在二戰這個歷史悲劇中,悲天憫人的美好情懷和崇高的人道主義精神依然暗暗涌動在殘酷的現實之下。人性的曙光照亮了這部經典影片中的處處陰霾,也為沉沉黑夜洗出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明天。
目前來說,我還是并不怎么喜歡看美國的大片,我總固執地認為那些所謂的大片,大多崇尚技巧、技術,并沒有實質性的內容。觀看了斯皮爾伯格導演的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之后,我開始動搖了自己以前的那種幼稚的想法,沒有想到那些優秀的大片中在反映人性上如此得逼真,在認識事情的本質是如此得深刻,使我久久地難以忘懷。
在中國,關于戰爭題材的影片,從我記事起,也不知道看了多少部,但至今還留下印象的,已經沒有了,如果非要找出一部的話,只得把《烏龍山剿匪記》拉上充數了。而《辛德勒的名單》也是一部關于戰爭題材的影片,它不像中國影片那樣,直接地把鏡頭對準宏大事件,泛泛地描述,而是把發生在這段歷史事件中微不足道的一件事情通過一個小的切入口,來深挖掘它的內涵。
《辛德勒的名單》主要講述發生在二戰期間德國瘋狂地屠殺猶太人這個大背景下,一位德國納粹投機商在目睹了納粹的暴行,并與猶太難民朝夕相處之后,營救猶太人,最后破產逃亡這樣的一件事情。我想像這樣的類似事情,在那個瘋狂的年代,實在是不值得一提,或是不屑一顧。然而,導演斯皮爾伯格先生卻通過自己獨特的視角,向世人展示了那段辛酸的歷史,悲慘的生活,引發我們生活在和平年代現代人的深深地思考。
在看完了這部影片之后,我的內心久久的不能平靜,喉嚨有點兒難受,總想說出一些東西,但又不知道該如何表達,這幾天都特別難受,一直醞釀到現在。我在想一個問題,中國在二戰期間,也遭到像猶太人被屠殺的厄運。但至今為什么好多中國人對這段歷史就淡忘了呢?為什么中國沒有出現過這樣的小說呢?為什么中國至今還沒有拍攝出像《辛德勒的名單》這樣的影片呢?難道是中國人真的很健忘嗎?我想,未必。中國也有人寫過抗日戰爭的題材的文學作品,中國人也曾拍攝過抗日戰爭題材的電影。但為什么沒有能夠給人留下一個很深的印象呢?
我想:這應該有一個復雜的原因吧,別的姑且不論,我僅僅從那些拍攝的影片上講:一些反映抗戰題材的影片好多是應時之作,總善于從一個宏大的角度入手,展現宏大的場面,里面彌漫著截然對立的仇恨,影片的一些人物都是模式化的,像京劇的臉譜一樣,讓人一看到就能猜到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人物的性格刻畫太單薄了,真有點兒像魯迅評價《三國演義》那樣:“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寫諸葛之多智而近妖。”這樣的人物能給觀眾留下印象嗎?
因此我渴望著中國也能出現像《辛德勒的名單》那樣的影片,用多彩的鏡頭去描繪刻畫人物人性的復雜性,性格的多樣性,使得人物變得有血有肉,豐滿起來,從而去反映中國人所遭受的苦難,引起全世界人的觀注。在給人以藝術享受的同時,能引發人對此深深地思考。從而更好地制止日本軍國主義的復活,維持世界的安寧與和平。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2
第一次聽說這個電影的名字是在高二的音樂課上。不過那是音樂,當時給人很壓抑的感覺!因為音樂里包含了太多的無助,失望,恐怖…從那時起我就想看看這部電影,可是終究因為各種不是借口的借口而沒看…
一晃,已經上大二了!上周上課程與教學導論時,老師提到了它。終于決定看了,時間安排不太合適,用了三次才看完!在影片中,我認識了奧斯卡.辛德勒,一個讓我尊敬的“納粹分子”!
辛德勒是個愛財的商人,他也很好色!這是我對他最初的印象。不過這也并沒什么,畢竟人的本質就是自私的!納粹的暴行,使辛德勒逐漸的遠離了他的“組織”。1943年,納粹對克拉科夫猶太人的殘酷血洗使辛德勒對納粹的最后一點幻想也破滅了!他清楚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和奧斯威辛集中營的可怖。從那時起,他只有一個想法:盡可能多地保護猶太人,使其免受奧斯威辛的死亡!
他制定了一份聲稱工廠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工人名單,通過賄賂納粹官員,使他們得以幸存下來。他越來越受到違反種族法的懷疑,但他每次都很機智地躲過了迫害,一如既往地不惜冒著生命危險營救猶太人。當運輸他的女工的一火車被錯開到奧斯威辛后,他又不惜花重金將她們救回了他的“工廠”!不久,蘇聯紅軍來到克拉科夫市,向在辛德勒工廠里干活的幸存的猶太人宣布:戰爭結束了!
下大雪的一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們告別,獲救的1000多名猶太人為他送行。他們把一份自動發起簽名的證詞交給了辛德勒,以證明他并非戰犯。同時,有人還敲下自己的金牙,打制了一枚金戒子,贈送給他,在戒子上刻著一句猶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就等于救全人類。辛德勒淚流滿面,他為未能多救出更多的猶太人而感到痛苦。辛德勒為他的救贖行動,已竭盡所能。他的全部財產都已用于拯救猶太人的生命。大雪之中,猶太人目送辛德勒離開了城市,他的義舉永遠被猶太人銘記在心!辛德勒一個值得尊重的人!
辛德勒一個讓我尊重的人!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3
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原始社會走到科技高度發達的二十世紀用了幾千年的時刻。但要再退回石器時代,卻只要幾個狂人在短短幾年時刻里的瘋狂行經。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里人活著的好處變得極其單純——生存。
正是辛德勒的這份名單,承載了1100個猶太人的生命,使他們得以在德國納粹屠殺600萬猶太人的悲慘歷史中幸免。這是對整個猶太民族的功績,也是為所有納粹黨徒的贖罪。
描述二戰的電影我們都看過很多,但是如果要我們在記憶里找出最經典的,〈辛德勒的名單〉必在其數。一向用慣特技效果的斯皮爾伯格,卻在這部電影里用灰白的底片和手提式攝影機重現了那一段令全人類痛心,不堪回首的歷史。這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黑白片以它的真實,它的感人,觸動了人類心靈的底線.當然也觸動了奧斯卡的評委們。
影片最感人處是片尾,當德國宣布投降,辛德勒在自己工廠里向工人們告別時的情景。我不可能在那里大段的摘錄電影的對白,但只要是有心人,自然能夠找得到電影的劇本來看。我只抄錄下這一句話:"It says whoever savesone lifesaves the world。"此是希伯來圣經中的一句:"它說,拯救一個人,就是拯救了整個世界。"這一句話是那些為辛德勒所庇護的所有猶太人的一句肺腑之言。他們以自己最神圣的經文中的一句來贊頌他,一個德國人,一個納粹人。他們對他只有無盡的感激,沒有絲毫的民族仇恨。他們知道他與別的納粹黨徒不一樣。他有著仁慈的心,他有憐憫,有同情。在他散盡家財援救了1100多猶太人后,還在為自己未能再多救幾個人而感到痛心。當他在大雪中遠去時,他已被所有猶太人銘記于心。
回想一開始,辛德勒卻是一個地方上有名的納粹中堅分子,是一個善于利用各種關聯攫取最大利潤的投機商。他的工廠雇傭超多的猶太人不是為了要時他們獲救,而是正因德軍占領波蘭后,猶太人是最廉價的勞動力。這樣他才能聚斂更多的金錢。至于他如此的行為在客觀上保護了工廠里的猶太勞工作為戰需物資的生產者而免受屠殺毫不關心。他只思考自己一天能賺多少錢,他為計算有多少個工人在為他創造財富而歡心鼓舞。他感謝殘酷的戰爭,正因是戰爭才令他暴富。他面帶微笑,展開雙臂來歡迎猶太人,但心里卻算計著這些人等于多少利益。然而即使是這樣,猶太人還是將他的工廠視作天堂,那里能使他們在嚴酷的環境里免于一死。
德軍的屠殺從來沒有中斷過。干涸的血跡,腐臭的尸體,在城里隨處可見。二十分鐘的屠殺場面足以使電影觀眾觸目驚心,更何況是當時身處其境,每時每刻都在經歷血腥的辛德勒。他被金錢掩埋的人性從靈魂最深處爆發。從此,他再不是一個為金錢泯滅良知的奸猾商人,而成為了一個無時不在想盡辦法利用自己手中的才貨來挽救盡可能多的猶太人的生命的正義之士。那可憐的猶太女生的父母;那一列車錯運往奧斯威辛的女工;還有他的猶太人會計……他商人的聰明才智與賭徒的行使作風在此時發揮了淋漓盡致的作用。使他即使在最危險的時刻,也能控制大局,轉危為安。
這部成功的電影所帶來的榮譽,不僅僅屬于斯皮爾伯格一個人。也屬于托馬斯·肯尼利,是他寫出如此優秀的小說;屬于連恩·尼森、本·金斯利(飾猶太人會計伊扎克)、拉爾夫·費內斯(飾德國軍官歌德)等等這些稱職的演員們。尤其是尼森對辛德勒這個人物的塑造,雖然他沒能奪得當年的奧斯卡獎,正因被“阿甘”奪走,但是他在這部電影里的精彩演出絕對有影帝的風范。
時至今日,依然歷歷在目的是那個身穿紅衣的猶太小女孩,她是影片最鮮亮處,也成為觀眾心中的最灰暗處。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4
對于國外的書和名著,說實話我是不大愛看的,可能是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吧,讀國外的書總感覺很難讀懂甚至還有點枯燥無趣。老師說讀不懂是很正常的,想要讀懂就要先讀懂國外的圣經,對此我只能投降。都說音樂是無國界的,我堅信好的書籍也是,國外也有很多的名人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仰的。
還記得一年前,老師帶我們看了一部電影《辛德勒的名單》。三個多小時的片子看完后,給了我深深的思考。此刻想起來都會覺得心痛,而且再也不想看第二遍。這是一部深刻揭露德國納粹屠殺猶太人恐怖罪行的電影,影片以一種記錄片的黑白色的形式展示了二戰那段真實的歷史。對于我這樣的學生,多了對這種戰爭年代的體會,那就是戰爭能把人類最丑陋的一面抖落出來,但也能見到人閃亮期望的一面,天夠黑的時候,人就能看到星星,的確是真理。法西斯的瘋狂殺戮和辛特勒這個追逐利益的商人揮盡財產救下被迫害的猶太人構成整片的比較線索。整個影片讓我有哭的沖動是最后辛特勒在逃亡時悲慟的說:"我還能夠救下更多的人…讓我很難明白的是,為何人類要分種族互相迫害,比殺動物還冷酷?
喜愛辛特勒對權力的定義:什么是權力?權力不是能夠定人死罪,有潛質赦免拯救必死的人,才算是權力!真的很感謝辛德勒,從辛德勒在揮舞棍棒、瘋狂掃射的沖鋒隊和被驅趕的猶太人之間看見了一個穿行于暴行和屠殺而幾乎未受到傷害的穿紅衣服的小女孩,而當小女孩再次出現時,她已經是運尸車上的一具尸體。辛德勒的內心受到極大的震動,我們同樣也是。不僅僅僅小女孩的穿著是本電影少有的彩色,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看到了有一種叫人性的光芒正在悄悄的燃燒,這也許是辛德勒為放下利益救迫害的猶太人轉折點。
辛德勒的名單上的名字是生命,而不是亡靈。就像影片中所說的那樣:"這不是一份普通的名單,這名單是生命。每一個名字都是用巨額的金錢換來的,辛德勒舍棄了自己很多很多的東西,保護了一群生命,一個民族!
我在看完這部電影的時候,曾設想如果我是辛德勒我是否會那么偉大,如果我是戈特,我是否會那樣殘暴,但由于人性的怯懦,我不曾也不敢設想如果我是當時的一名猶太人我會怎樣,我會怎樣生存,怎樣死去。我寧愿做任何人,而不愿意是他們,正因他們的慘烈正因我的懦弱。因此我在當時很可能也只是一個茫然無知的旁觀者。
這部電影最大的特點不是要教育我們什么,而是有一種讓人警惕的東西。它所警告的不是人的某些習慣,不是人的某些品行,而是人的人性。我也不想拿出電影中某一個猶太人的悲慘命運來博得人們的感嘆,從而同意我的說法,正因就某一個猶太人來說,沒有另一個無辜的人更就應被虐殺。
當應對焚尸爐、毒氣室、與猶太人驚懼疑問的眼睛的時候,你永遠不能無動于衷。
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觀后感5
《辛德勒的名單》講的不只是一個人的善舉,一個民族的杯具,還有人的蛻變。
電影開頭,辛德勒是一個精明冷靜,善于交際的商人,他熟知人內心對錢財的渴望,于是用最低的價錢賺取最大的利潤。當猶太區慘遭血洗,他想的只是自我能干的會計和廉價的勞動力,于是,他再次用錢將自我的工廠恢復。此時他的善在于明知史登在幫忙困難的人避難,卻視而不見。
當納粹對猶太人的恨只增不減,當他替那名牧師說情,當他被阿蒙連殺25人所震驚,他接濟了可憐的老夫婦和聰明的孩子,他的善開始擴大。
之后,辛德勒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他明白火車中的人有多么渴,他明白猶太女孩的善良,他的善已經擴散到了身邊的每一個人。
最終,當所有猶太人被運往奧斯維辛時,他用自我的財產贖回了數千條生命,他更進一步意識到了戰爭的罪惡。他不允許自我的工廠生產任何可用的軍用品,并花錢養活幾千人。最終他的善感動了所有人,德國的士兵放棄了殺戮,猶太人放下了仇恨,辛德勒也得到了世界對他的認可,他從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蛻變為一個至善者。
我相信人性本惡,人總是在一生中慢慢變善的。近來許多未成年人犯下了許多令人膽寒的罪行,難道是社會的發展讓人心越來越冷漠,人已經成為工作的機器,而不是一個有溫度的靈魂了嗎?亦或是現代應試教育的最大弊端已經逐漸顯露?
人剛出生時,本不明白什么是善,全憑我們的所見所聞所感,而教育在其中有很大的作用,無論父母教師都會對孩子的價值觀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我們已經接近成人的此刻,仍會被一些人或事左右我們的善惡觀。所以我們若想讓世界重新變暖,讓人心恢復善意,首先應從自我做起,從自我開始蛻變,無論他人是與非,只要遵從我們心中的善意,從而感染他人,這個世界必須會充滿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