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也是一種很好的反思和總結的方式,可以幫助你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思考方式和觀點。寫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要注意什么?這里給大家提供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下載,供大家參考。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1
看完書已經好幾天了,遲遲沒有動筆。起先不懂圍城,幾經向看過圍城的人追問:你看完錢鐘書的《圍城》感受是怎樣的。甲君說:某一類人在某個階段最真實的寫照,將這些“真實的寫照”比喻為圍城。咋一看,我們就被圍在圍城里。
在圍城這部小說當中,雖然大部分故事情節都是捏造的,但對于物欲橫流的今天來說,某些地方卻不謀而合。乙君說:錢鐘書的《圍城》反映的是抗日戰爭初期的知識分子的群相,滿腹才華,飽讀詩書。迫于現實,陷入一個又一個的“圍城”當中,過著讓自己并不滿意的生活。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步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書評家夏志清先生認為小說《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最偉大的一步。錢老在自序當中提到,稱用兩年的時間寫完《圍城》,這兩年來憂世傷懷,“錙銖積累”而完成。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2
不得不說,這確是一部精彩的、有深度的、不可不讀的經典小說。
在看之前,我除了知道這部經典之作的名字和作者外,甚至連主要內容都摸不清楚。因為一種好奇與向往,在書柜前捧起了它。每每去玩幾頁合上書后,心中便會升起一種掛念,對下一段的內容便會有無限的幻想。就這樣懷著始終不變的熱忱讀完了整本小說。十分詫異的發現小說中的"圍城"竟是指--婚姻。"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在當今這個流行"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的時代,真沒想到早在上世紀中葉,就有一位站在時代制高點上的偉大的作家,以高雅而幽默的方式提出了這個觀點,而非當今這般庸俗。憑借作者對生活細微的觀察、豐富的閱歷以及深刻的感悟,足以成就一部讓人肅然起敬的傳世之作。
整個故事的情節是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主人公方鴻漸的一切遭遇--畢業、追求、失戀、任教、結婚… 無疑不都是在"圍城"內外進進出出,這一切的目的也不過是要闡發結婚就入深陷圍城一樣。但我想,方鴻漸到底娶的不是自己的意中人,因此婚姻的不美滿似乎還可以理解。而錢鐘書先生如果讓他與心上人唐小芙成為眷屬,結婚后再吵架鬧翻,那么"如果娶了意中人也不過爾爾,結婚后發現自己娶的總不是意中人"的"圍城",會不會更加牢不可破呢?不過,也許作者是偏愛唐小芙的,不愿讓她嫁給方鴻漸。盡管這樣。其實《圍城》還是一樣的精彩。
事實上,這座無形的圍城始終是存在的,只是錢鐘書先生把30年代的這座城具體形象化了,讓身處21世紀的我們看清了書中城中之人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言之鑿鑿其實也是為了使我們看清我們身邊同樣的一座圍城。當代社會,競爭激烈,高手如云,存在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比書中更加激烈也更兇險。就那還算單純的學生來講,學校、家庭、社會,每一個環境都是一座圍城,每一種行為都處于一個圍城。同學間的友誼和競爭、家庭里的親情和壓力、社會上的光明與黑暗,從我們出生起就建造著形形色色不可逾越的諸多圍城。我們只有在其中不斷拚殺,始終保持著一顆積極的心去創造這座圍城里的異彩,讓圍城中的生活變的豐富。我們不會也不可能逾越這座城墻,因為只要我們有生活,那我們就永遠處于一座圍城之中。
《圍城》在人物塑造及語言的幽默上首屈一指的。在描寫一個小孩外貌時,為了表現眉毛與眼睛離得遠,文中的語言是"眼睛和眉毛彼此象是害了相思病"生動而活潑,讓人發笑,卻能達到更好的表達效果。還有說鮑小姐穿著很暴露,文中說她是"局部的真理,因為真理總是赤裸裸的"。實在讓人忍俊不禁,卻不顯得庸俗。在刻畫一個十分小資、小器的商人形象時,這位商人的語言中便總夾雜著鼻音濃重的英語,而他那自以為得意的"考婿"方法,是在讓人覺得又好氣又好笑,作者時而尖酸刻薄,時而肚量大得驚人,讓人琢磨不透,卻又像那樣真切的發生著。
我想,《圍城》中的幽默詼諧,有賴于錢先生博大精深的知識以及深沉厚重的依托。而現在市面上的一些所謂的"幽默",顯然就缺少這樣的人文精神,那樣的"幽默",實在可鄙。《圍城》,錢鐘書,才是真正厚重的高雅的幽默。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3
早年看過《圍城》,因閱歷淺薄,未曾真正讀懂。假日閑暇再讀,感慨良多。
這是一部以諷刺知識分子、婚姻以及人情世故為主題的小說,目的是力求刻畫出當時某一空間某一群體的一部分人的人生面貌。理解”圍城“這兩個字,不能空泛地把他看作是婚姻的代名詞,在某種層面上,它與西方現代主義所描寫的人類的尷尬困境所采取的一些象征手法不謀而合。書中充滿苦澀的笑,無奈的自我欺騙,這都是這部小說的成功所在。
人生是圍城,婚姻是圍城,沖進去了,就被生存的種.種煩愁所包圍。錢鐘書以他灑脫幽默的文筆,述說著一群知識分子的快樂與哀愁。這部作品已被譯成世界上多種文字,有十數種不同的譯文在各國出版。在美國,由于夏志清的推崇,不少人以錢鐘書為題撰寫博士論文和專著。法國的西蒙·萊斯曾說:”如果把諾貝爾文學獎授給予中國作家的話,只有錢鐘書才能當之無愧。“
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句話是無容置疑的。但正因為他是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才構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圍城“。他希望做個大人物,這樣的性格,似乎就決定了他的一生。
方鴻漸的第二圈”圍“就是給他帶來多災多難的假學位。方鴻漸到底是個知識分子,在買假文憑之前,他也問問良心,他為自己起了最好的籍口:”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以他自己的口氣,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說謊就說謊嘛,講了良心這謊話就變得不倫不類了。既然講良心,就干脆別買學位了。既然都不講良心了,就干脆把學位發揚光大吧?害得自己當個副教授忍氣吞聲的,兩頭不著岸。
方鴻漸一生的第三圈”圍城“,我想沒有人會反對,是他在處理感情問題時候的玩世態度。也許從第—,圈”圍城“建立時,就決定了會有第二圈圍城,就決定了會有第三圈圍城了。在那個到處是”小人物“的時代,做個大人物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還是希望做個大人物,買文憑時,希望自己能夠使家翁感覺光耀門楣;買了文憑,又覺得有損道德。要知道,社會上
只有兩種人能夠混得好。
很多的人都像方鴻漸—樣,有那么一點的良心,有那么—點的虛榮。他們處處做小人,又不得處處提防小人。他們也知道世道的艱險,可是并沒有好好地去接納它。他們嘗試去改變,就好像方鴻漸想知道韓學愈文憑的真偽,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樣。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設定了陷阱等他踩進去。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4
圍城,最初接觸時,是在高中的閱覽室里。那時學業繁重,最閑適的時光就是每周的閱覽課那45分鐘,而這期間最讓人開心的事情,莫過于讀到一本有趣的書,譬如這本《圍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早先就被這段感悟吸引了,雖然那時候的人生閱歷尚且無法完全領略其所包含的全部意義,但也激發了想要閱讀、理解的欲望。
作者以圍城為名,敘述了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際遇----畢業、回國、戀愛、失戀、求職、任教、結婚、婚姻失敗。方鴻漸的人生,如同飛來飛去、尋覓不停的水鳥:從國外回到上海,從上海輾轉內地,而后又回到上海,最后又要出走......他不斷地進城出城,每一次的轉身,人生似乎都每況愈下;從無所作為的愛情圍城中倉惶而逃,又從明爭暗斗的事業圍城中無奈落敗,最后陷入兵荒馬亂的婚姻圍城中。看似在追求,實則是流浪,沒有目標,沒有安身立命的所在,不斷追求,又不斷落空。
除了主人公方鴻漸之外,其他人物也有個性鮮明的性格特點,孤芳自賞的鮑小姐,爭風吃醋的蘇文紈和唐曉芙,執著頑固的趙辛楣等等,他們在這座圍城里爭來斗去。方鴻漸沒有得到唐曉芙,蘇文紈沒有得到方鴻漸,趙辛楣也沒能得到蘇文紈,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圍城,他們最終走進的都不是自己最初想進的那座城,每個人都無可奈何地說出"人生處處是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里的人想出來"。錢老先生說,"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我沒忘記他們是人類,具有無毛兩足動物的基本根性",所以他極盡辛辣諷刺,犀利深刻。
《圍城》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書中不乏幽默詼諧的語言,錢鐘書先生以高超極致的幽默,洞若觀火的深刻,出神入化的妙喻,剖析世態紛紜,抨擊社會病態,笑罵人性弱點。精詞妙語,入木三分,如一把長針,刺入人身上最脆弱最腐朽最敏感的部位,深深淺淺,麻癢酸痛之后覺得暢快無比,再悲嘆人生的虛妄縹緲;同時也飽含了深邃、深遠的意義,書中的人情百態,令少不更事者迷茫失落,讓身處其中者低徊嘆息,博千帆過盡者會心一笑;讀者各自解讀,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
關于婚姻,有人說讀后之后會對婚姻失去希望,恐懼結婚。其實不單單是婚姻的圍城,圍城處處不在,我有時覺得就跟孤獨一樣,他就是人的一種生存狀態,你無法逃避只能說怎么去相處的更好。人世間的事,越活越窄;天地間的事,越活越開,胸襟很重要。婚姻也好,事業也罷,只不過是人生里的一件事而已,錯了即改之,怕就怕作繭自困,束手就擒。哲人曾經說過:一個人的內心是一個人真正的主人,心念所囚即為牢籠,心念所駐即為城池。心若被困住,哪里都是圍城,心若沒有棲息,哪里都是流浪。
今天再讀《圍城》,其實不必盡用嘲諷苛責的眼光去解讀書中人物,因為錢鐘書先生不止是寫方、趙、蘇、唐、孫......他寫的是普天下的男男女女:你我他誰的心中沒有過方鴻漸的懦弱退怯,誰又能對蘇文紈的"文質之香"嚴詞拒絕,誰不希望有個在你需要時一直都在的朋友趙辛楣,誰的心里又沒有一個不愿向人吐露自己更不想提及的唐曉芙,多少人最終被生活的瑣屑和無奈鍛造成了孫柔嘉?相信每個人都能或多或少看到自己的影子,畢竟我們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伏顛簸,終究也只是普通人,是“大多數人”。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5
我一直很想讀《圍城》,因為錢鐘書,也因為它在文學界的地位。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直到2014年12月27號,我才開始涉讀這本向往已久的寶書。拿著這本書,心里異常高興我終于能和大師對話了。這本滿載盛譽的書能帶給我怎樣的體驗呢。帶著滿腔的喜悅,我開始了讀《圍城》之旅。
整本書里,錢鐘書先生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驚心動魄的故事;沒有蕩氣回腸的愛情。那么,是什么使《圍城》具有如此大的魅力,讓一批又一批的學者們為之傾倒呢?我想這部小說的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閱讀過程,而在讀完整本之后才產生。讀完全書,再將主人公方鴻漸所有的經歷簡化一下,那就是,他不斷地渴求沖出“圍城”,然而沖出之后又總是落入另一座“圍城”,就這樣,出城,等于又行城,再出城,又再進城……永無止境。
回國的郵船與世隔絕,百無聊賴,自然如同“圍城”,對方鴻漸來說,到了上海就應該是走出郵船這個“圍城”,可是戰時的上海實際上是另一座“圍城”,方鴻漸到上海之后失業,愛情又碰壁,這境況更如同“圍城”,因此他才不惜歷盡艱辛到內地,希望走出“圍城”,內地“三間大學”并不如他所設想的那樣好,那里的勾心斗角的環境又使他重陷“圍城”,于是他又渴求回到海,以擺脫“三間大學”這座“圍城”,重回上海后生活愈是困頓,方鴻漸又打算再次沖出上海這座“圍城”去重慶,……
小說結束了,讀者并不知道方鴻漸后來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邏輯可以推見,他又進入另一座“圍城”,而且他可能永遠也擺脫不了“城”之困。
這是為什么?為什么一個留學生歸國帶來的不是滿腹的知識;不是新思想;不是能報效祖國的本領?而是使自己陷入一個又一個圍城,不能自拔。顯而易見是因為他軟弱無能,因為他處處為他人左右。回國后工作是三閭大學施舍的;自己的愛情是在孫小姐千方百計的設計下,方鴻漸下圈套的;自己的婚姻是所謂好友趙辛楣一句話促成的。在每一個人生重要選擇里方鴻漸都沒有找到自己。所以他注定會不幸福、會被視為可有可無。
錢鐘書先生筆下的方鴻漸是悲哀的。我們應該從中吸取教訓。每個人的命運都應該由自己主宰;每個人都應該為自己想要的生活去拼一把。在面臨選擇時我們應該保持一個清醒的頭腦,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去努力,遇到挫折,想辦法解決,再努力,就這樣!不要像方鴻漸一樣在選擇的漩渦中迷失了自己,成為社會的附庸。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6
我坐在燈下,讀著《圍城》。投射在墻上的影子影影綽綽,竟有了一種苦讀寒士的意趣。那是一種簡單的寂寞,這或許是鐘書隔著文字傳遞給我的厚重。
《圍城》已讀過好幾遍,卻有一種常讀常新的意味。每讀一遍,心中的感觸便愈深一層。那是一種痛,慢慢地,慢慢地啃噬著心臟,鈍鈍地疼著,不劇烈,卻又如此清晰。而你,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傷口擴散,血流了又凝住,無窮無止,無法擺脫。正如書中那一個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恕我膚淺,我對“圍城”最初的認識便是愛情。
我們總說,婚姻是愛情的墳墓。其實我倒覺得,婚姻是愛情的一種救贖。愛情是一座圍城,四面有高高的城垣,或許還有護城河。而城中住著一群癡男怨女,方鴻漸是,蘇小姐、唐小姐是,我們亦是。圍在城中,懷著對愛情的憧憬,尋尋覓覓,幻想著驀然回首后,佳人燈火闌珊下的笑靨。
佳期如夢,如夢佳期。
有多少夢可以邂逅呢?蘇文紈因著這夢,孤芳自賞了多少年,錯負了年華。不是沒有追求過,可最終還是敗給了現實,嫁了個庸俗無聊的曹元朗。或許,方鴻漸比她幸運,他遇到了對的人——干凈美好的唐小姐。但時間不對,地點不對,終是負了彼此。末了嘆一句,從來情深,奈何緣淺。
或許,我們愛上的,只是愛情本身。
“有一座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錢鐘書借蘇文紈之口,道出了這洞明的世態人性。
董斜川的附庸風雅,褚慎明的欺世盜名,高松年的淺薄賣弄……《圍城》就像一部舞臺劇,唱戲的換了一批又一批,在臺上演繹著一幕幕尷尬而又蒼涼的人生,在城中苦苦掙扎。讓人在臺下哂笑不已的同時,頓覺人性的悲哀。
有人說,每個人都能從《圍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這話不假。能夠看穿人性、洞察世態的,通常有兩種人。一種是市井之徒,一生爭名奪利,結交三教九流,在俗世的大染缸中如魚得水。另一種則是大智之人,站在精神的高峰,俯視蕓蕓眾生,但笑不語。前者入而不出,這是一種生存的本領;后者入而能出,這才是真正的高士!
有時,我總會不自覺的將方鴻漸與魏晉名士們放在一起,不學無術的方鴻漸顯然與謝安之流沒有可比性。但我仍固執的這樣做,原因無他,僅因為兩字:亂世。名士們選擇清談自保,圍城中人選擇的亦是逃避。這是亂世的悲哀,亦是浮城的寂寞。
亂世出英雄,然而更多的卻是懦夫!他們躲在圍城中,揮霍著生命,揮霍著曾經的驕傲與不羈,終是,一無所有。而城,依然是城,浮華到寂寞。
《圍城》被譽為是一部癡書,而我亦是癡了,因著這望不穿的人間世態,這走不出的浮世浮城……
夜闌,心不靜。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7
書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寫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幾乎每次都因方鴻漸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如在與蘇文紈的交往中,方鴻漸明知自己與她“好比兩條平行的直線,不論彼此距離怎么近,拉得怎么長,始終合不攏成為一體。”但卻在蘇文紈的軟硬兼施中遲遲不敢表明自己的心。當遇到唐曉芙時,他真正墜入了愛河,但他倆處于萌芽狀態的愛情卻在蘇文紈的無情報復下夭折了,但其中也有方鴻漸怯懦造成的,如“他(方鴻漸)聽到最后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挨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
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你說得對。我是個騙子,我不敢再辯,以后決不來討厭。“站起來就走。唐小姐恨不能說:”你為什么不辯護呢?我會相信你,“可是只說:”那么再會。“她送著鴻漸,希他還有話說。外面雨下得正大,她送到門口,真想留他等雨勢稍殺再走。鴻漸披上雨衣,看看唐小姐,瑟縮不敢拉手。唐小姐見他眼睛里的光亮,給那一陣淚濾干了,低眼不忍再看,機械地伸手道:”再會——“有時候,”不再坐一會么?“可以攆走人,有時候”再會“可以挽留人;唐小姐挽不住方鴻漸,所以加一句”希望你遠行一路平安“。
他回臥室去,適才的盛氣全消滅了,疲乏懊惱。女傭人來告訴道:”方先生怪得很站在馬路那一面,雨里淋著。“她忙到窗口一望,果然鴻漸背馬路在斜對面人家的籬笆外站著,風里的雨線像水鞭子正側橫斜地抽他漠無反應的身體。她看得心溶化成苦水,想一分鐘后他再不走,一定不顧笑話,叫傭人請他回來。這一分她好長,她等不及了,正要分付女傭人,鴻漸忽然回過臉來,狗抖毛似的抖擻身子,像把周圍的雨抖出去,開步走了。” 這段原文是寫唐曉芙收到蘇文紈的報復書信后責備方鴻漸后發生的事,其中足以體現方鴻漸的怯懦。
后來方鴻漸被解除了教師職務后。他還沒有在事業的挫折中清醒過來,便受到孫柔嘉的誘惑,而逃避到了“一個自己并沒確認是否愛他的孫柔嘉的婚姻中”,以為這里是一個可以逃避失敗和壓抑,追求自由生活的幸福港灣,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井之中,最后以至于和孫柔嘉離婚。方漸鴻一生中遭遇了很多“圍城”,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感情這座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后,面對的卻是一個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逆來順受的承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得踏入愛情陷阱,事業低谷。
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小姐的追求尚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但是僅僅限制于“試圖”,并沒有比較實際有效行動,剩下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
讀完《圍城》之后,又想起了“ 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這句話。
電影圍城的200字觀后感篇8
這個寒假,我拜讀了錢鐘書先生的《圍城》。讀之前,我一直以為這是一本描寫二戰時期的人們黑暗的嘴臉,但是我覺得讀之后給我震撼更大的是人與人之間所謂的“愛情”。
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有很多關于男女間純潔的愛情的傳說,什么梁山伯和祝英臺呀,羅密歐與朱麗葉呀,甚至近代的小說例如《家》《春》《秋》中的主人公那些為了愛情不惜付出巨大的代價,這讓人們總是對純潔的如同雪花般的愛情有著完美的印象。我也一直覺得,男女之間的愛情是純潔的,是永恒的,是不帶有任何塵世間氣息的,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仙女般讓無數人幻想。但是《圍城》完全顛覆了這一切。我個人認為,這本書中最完美的人物就是唐曉芙,她應該是愛著葉鴻漸,葉鴻漸也愛著他,可是造化弄人,兩個人的內心都過于脆弱,兩人間的關系仿佛脆弱的神經,雖然二人都極力維系著,卻被蘇文紈以摧枯拉朽般的態勢破壞。而蘇文紈更是可憐,她真心的愛著葉鴻漸,殊不知葉鴻漸只是在失去了鮑小姐之后將她當成了心靈上的寄托而已,管她是蘇文紈還是蘇文绔,只要是個女的就成,不在乎是誰。可笑蘇文紈還把葉鴻漸當成武器,趕跑了趙莘楣,也許也是咎由自取吧。還是趙莘楣看得開,“蘇文紈不喜歡自己說明她眼界太低,這樣的女人配不上我。”但是這里我不得不質疑,趙莘楣對蘇文紈是愛么?僅僅因為對方看上了別人,就不去愛她了,這還算愛么?
此書剛開始的時候還能看到作者內心那一絲絲完美愛情的影子,越到后面越是功利,越是腐敗,越是難以理喻。蘇文紈嫁給一個大胖子,很明顯不是因為愛。汪先生和汪小姐,年齡差了20歲,從汪小姐對汪先生不經意間流露出的厭惡的態度就可以看出來汪小姐很有可能只是愛她先生的錢和地位,而不是她先生本身。葉鴻漸和孫柔嘉,簡直就像一場鬧劇,兩人之間只是略微的好感,甚至可以說只不過不互相厭惡而已,在流言蜚語下,在眾人不懷好意的調侃下,竟然成了,真是笑話呀。或許真的像書中說的“兩個人結婚不一定要相愛,只不過是互相看著不討厭就行了”。
在當今這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越發的復雜,物欲泛濫,可怕的物欲如同洪水猛獸一般,不僅僅沖進了象牙塔,還打入了人們的愛情殿堂。柏拉圖式的愛情真的或許只是那個時代的產物吧。閃婚,裸婚一系列的新名詞出現,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今婚姻走向畸形。女方總關心男方有沒有房,男方關心女方家長是不是高官。“門當戶對”四個字在人們的心中徘徊來,徘徊去,只不過仿佛像未出嫁的閨女,羞于從嘴中蹦出來見人罷了。家庭究竟是一個男女間維系愛情的地方,還是社會中冰冷的生產關系?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或許,愛情就像一個白衣飄飄的女子,站在霧氣彌漫的江渚上。給人以希望,又永遠無法得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