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
偉大的抗日戰爭勝利已經幾十年了,歲月的腳步匆匆走過,河邊上的硝煙已隨風飄散。但是,從盧溝橋頭卷起的那場戰爭留下的教訓卻是刻骨銘心的。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那是永遠的國殤,永遠的奮爭,也是永遠的追思。那么你看過什么抗日電影呢?不妨寫一下觀后感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有關于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希望你喜歡。
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1
由臺灣知名女導演鄭芬芬執導的電影《畹町橋》在云南省畹町舉行開拍儀式。影片將通過一名遠征軍老兵回國尋親的故事,追憶遠征軍滇緬抗戰歷史。
電影《畹町橋》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遠征軍的滇緬抗日戰場為背景,以一名遠征軍老兵上官青回國尋親的回憶為主線,用上官青與遠征軍連長凌河和當地傣家姑娘玉香3個年輕人在戰爭中的命運、情感,再現慘烈而英勇的滇緬抗戰歷史,追憶入緬作戰遠征軍的功績。
導演鄭芬芬說,這次拍攝抗戰題材影片,與自己以前的風格不太一樣,但是遠征軍在中國抗日歷史上功勛卓著,她希望以電影的視角,講述一個充滿人性內涵和對戰爭反思的遠征軍抗戰、情感故事,讓人們了解遠征軍入緬作戰歷史。
畹町橋是中緬兩國交界河上的界橋,于1938年搶修滇緬公路時初建,是當時中國對外聯系的重要國際交通口岸。1942年,中國十萬遠征軍從畹町橋出境,赴緬作戰,抗擊日軍,在對日作戰歲月里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創造了輝煌的抗戰歷史。
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2
正值“九一八事變”83周年之際,由香港導演呂小龍執導并主演,嚴歌苓任文學顧問,鄭佩佩攜女兒原子鏸,搭檔老戲骨曾江領銜主演的首部“慰安婦”題材電影《黎明之眼》,今日曝光海報及預告片,影片正式定檔9月18日全國公映。影片以真實故事為藍本,用寫實手法全景記錄“慰安婦”所受的非人待遇,在揭露日軍侵華暴行的同時,更揭開至今仍未被正視和尊重的“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
全景記錄——“慰安婦”群體無法愈合之傷
1994年,由呂小龍自導自演的影片《地獄究竟有幾層》引發各界人士對“慰安婦”歷史的關注。20--年間,呂導持續深入研究“慰安婦”問題,面對日本政府“不道歉、不賠償”的消極態度,以及“慰安婦”相繼含恨離世的緊迫現狀,他首度聚焦“慰安婦家族傷痛”這一題材,不僅全景呈現出抗日戰爭年代“慰安婦”這一飽受摧殘的悲慘群體,更以跨越祖孫三代的全新視角審視“慰安婦”歷史所帶給后人難以愈合的情感裂口。導演呂小龍表示:“我曾親自拜訪過一些‘慰安婦’,她們之中不少已經90歲高齡,疾病纏身,晚年生活尤其困苦,更有不少故去的老人等不到日本的道歉,至死不能瞑目。這讓我感到時間的緊迫,我們必須要為這些老人做點什么,也必須讓國人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
首搬銀幕——定檔9.18揭日軍侵華暴行
電影《黎明之眼》最終將上映檔期鎖定在“9.18國恥日”。主創團隊排除萬難取得大量史實影像資料,并首次將“慰安婦”這一敏感題材搬上大銀幕,承載著強烈的民族情懷。片方負責人表示:“從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強迫亞洲婦女充當‘慰安婦’起,83年間這段歷史得不到日本的正視,和對軍國主義侵略惡行的懺悔。我們看到的反而是篡改歷史教科書、解禁集體自衛權、參拜靖國神社、美化‘南京大屠殺’,種.種劣行踐踏著中華民族的寬容底線。影片選定9月18日上映,就是想警醒世人,有些歷史我們無法忘記、也不能忘記,被日本侵略的屈辱歷史就是不能被忘記的。而戰爭的傷痛,對于女人,比男人更深。《黎明之眼》就將用鏡頭還原這段更應被正視的‘慰安婦’傷痛史。”
雙發海報預告——打開慰安婦的生命檔案
在日前曝光的影片先導預告中,現代場景與黑白影像交互出現,將和平年代下人們的記憶拉回到那段屈辱悲慘的歷史中,打開慰安婦群體的生命檔案。而同時發布的“黎明之眼”版海報,則透過一只滄桑流淚的眼睛,影射出慰安婦被日軍凌辱的凄涼慘象。導演呂小龍透露:“20--年間對‘慰安婦’歷史史實的深入研究,讓我愈發認定那段歷史不應被國人遺忘,更不應被日本扭曲。《黎明之眼》將直面戰爭對女性肉體和靈魂的雙重迫害,同時將片名定名為‘黎明之眼’,也寓意著對未來的殷切希望。雖然戰爭的痛苦永遠留在了人們心底,雖然讓日本正視歷史問題的道路依舊艱辛而漫長,但對于那些曾被戰爭傷害的人們,我們始終堅信黑夜總會過去,黎明的曙光將照亮雙眼,溫暖每顆曾飽受摧殘的心。”
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3
昨天我們全校一起觀看兩部抗日戰爭《紫日》、《東北歸縱隊》。
在《紫日》這部電影片中它講述的是在1945年俄國向日本宣戰中的一位俄國女中尉娜莎和中國農民楊玉福、日本女中學生秋葉子在逃亡路上的一切困難險阻。故事一波三折,緊扣心弦,跌宕起伏,虛實并存。在廣大的原始森林中,他們經歷幾次險難之后回到了現實生活中。在森林中,他們因為仇恨幾次想殺對方,特別是楊玉福和秋葉子。在秋葉子遇險時,楊玉福幾次想讓她自生自滅,但由于我國思想傳統的深厚影響下,在復雜的心理較量下,最終還是救了秋葉子。故事虛實交換,扣人心弦,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在楊和秋葉子之間的矛盾中,反復地寫了楊的復雜心理。楊是個老實的農民,只因在日本侵略軍殘忍地殺了他的母親和他的鄉親后。在一次日本掃射中僥幸生存了下來,正好俄國軍隊來到,和俄國軍隊一起離開的,卻不料,陰差陽錯地進入了日本的生活區,遭到日本敵軍的反抗。與娜莎一起逃亡,并找了俘虜秋葉子,叫她帶他們走出森林。于是故事就這樣精彩地展了開來。
我很佩服楊玉福,在敵人面前,他能忍下滿腔的仇恨屢次救了敵人的族人。而秋葉子的表現與楊玉福表現形成鮮明對比。秋葉子在幾次閑下中想殺了楊玉福,但沒有機會,有機會時下不了手。但令人婉惜的是秋葉子為了告訴她的族人戰爭平息了被她的族人殺死了。在這片電影中,三個主人公之間的所發生的所有事情都有著很好的借鑒。都反映著在當代的國家的思想傳統:楊玉福所代表的是我國以德為思想傳統的表現,楊玉福運用得很好;秋葉子所代表的是日本的道德思想以敗失尊嚴為思想傳統的'表現;娜莎代表的是俄國軍人以服從為思想。一個國家的興盛主要表現在國民的身上,一個國民所受的文化素質之深淺關系到國家的興盛。如果國民的文化素質不深,不會關注國家的興亡,他只會關注自己的生活是否過得好不好。
在片中我也學到了一些常識:例如說在草原上發生大火時,不要順風而逃,而是在一與火絕緣處用東西保護頭部扒以地面。
抗日戰爭電影觀后感800高中4
1937年8月28日,上海火車南站擁擠的人群中,一對年輕夫婦帶著一個大約三歲的小男孩正準備上火車。年輕夫婦背著沉重的行李。突然,一聲劇烈的警報聲伴隨著飛機的轟鳴聲響起。人群騷動起來“轟-”人們的前方已經冒起了濃煙。只聽見有一位年輕人大叫:“快跑呀!日本鬼子轟炸到這里啦!”
人群如遇到地震似地逃跑。一時間車站里只能聽見婦女的尖叫聲、小孩子和男人的叫喊聲。慌亂中,年輕夫婦與三歲孩子擠散了。年輕夫婦的隨身行李也不見蹤影了。“轟-!”又一個炸彈從天而降,鐵軌斷成兩截,斷裂的鐵軌向上翹著;天橋塌下來,只見橋上的行人跌落下來。他們張著大嘴,大聲的求救聲被淹沒在隆隆的炸彈聲中。幾秒鐘的時間,昔日人來人往的上海火車南站成了血的海洋。
爆炸聲還在不斷的響,人已經差不多跑完了,只留下一些和家人失散、跑不動的老人和孩子。在離鐵軌比較近的一塊空地上,一個三歲小男孩坐在滿是血污的地板上哭著。旁邊躺著許多慘不忍睹的尸體,一連幾個炸彈還在小男孩的身邊發出巨響。這個小男孩的未來是生?是死?我真不敢想象。
現在,雖然人們已經步入21世紀,但地球上還有許多地方站或仍未停歇。戰爭,使別的地區孩子們失去了家園和童年,失去了學習的機會,失去了自己的親人,失去了幼小的生命。我們渴望和平,我們希望世界不再有戰爭,不再有痛苦!
電影觀后感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