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00字分享
《海上鋼琴師》改編自亞歷山卓巴利科1994年的劇場文本《1900:獨白》,由朱塞佩·托納托雷執導,蒂姆·羅斯、比爾·努恩、梅蘭尼·蒂埃里主演的電影。 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海上鋼琴師觀后感,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1
一個人,沒有父母,沒有名字,沒有任何能證明他存在的法律文件。他在嬰兒時期被遺棄在一條叫“維珍尼亞號”的蒸汽船上,然后一生在船上度過,不曾踏上過陸地一步。他的職業是“維珍尼亞號”上的鋼琴師。當“維珍尼亞號”廢棄的時候,好友前來的勸解未能改變他與船共存亡,同船一起在海面上毀滅的決定。記錄了他曾活在這個世界的唯一痕跡,是一張他彈奏的唱片模版。當然,唱片中的琴聲絕大多數人聽不到,即使聽到也不知道琴聲的另一邊是誰。
音樂,是一門國際通用的語言,不用解釋,就能打動人們的心弦。與生俱來的天賦,造就了這位海上鋼琴師。他是一位天才,一位在鋼琴領域才華橫溢的天才。而一場震耳欲聾的爆炸場面,不僅僅讓我們震驚和深感遺憾,也使世界失去了一份奇跡。天妒英才,用在這位海上鋼琴師的身上,我不知道合適與否?但人們總說上帝是公平的,他拿走你些什么,總會還給你些什么,就當關上了一扇門時,他總會為你打開一扇窗。如此看來,上帝也是方圓有度的。
小學的時候,我們的老師就告訴我們“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加百分之一的天賦。”現在看來,這似乎是一個善意的謊言。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曾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那百分之一的靈感很重要,甚至比那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還要重要。”至今為止,我們可以十分確定我們都還不是天才!我們沒有如這位海上鋼琴師般的天賦,但很慶幸的是我們有一個健全的身心。“鍵盤有始有終,你確切知道88個鍵就在那兒,錯不了。它并不是無限的,而音樂,才是無限的。你能在鍵盤上表現的音樂是無限的,我喜歡這樣,我能輕松應對!”他喜歡做他能輕松應對的事,他覺得陸地上的太多的未知他無法應對,會使他崩潰。他選擇了怯步,停下的踏向陸地的步伐,為心靈加上了一把枷鎖。回憶一下,愛迪生為人類開啟電燈時代做了多少次的嘗試!生命因嘗試而勇敢,人生因嘗試而更加富有意義。這位鋼琴師沒有讓音樂離開他的身邊,未能用自己的琴音點亮別人的世界。如果多一點嘗試,多一份勇敢,也許他就會發現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不一樣的世界。
一聲轟響,巨大的火花在海上開放,他帶著他尚未奏完的樂曲飛升至天堂。故事到此完結了,但我們生活還在繼續。疲憊的奔波于這個紙醉金迷物欲橫流的世界,拷問自己靈魂的深處,我們為了什么而活,我們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撐著自己,我們是否能像這位鋼琴師做到忠于自己的價值觀,不被利益所左右呢?雖然很遺憾,但不得不說,這是一位值得尊敬得藝術家,他有著真正藝術家所擁有的高貴的自尊。人生最大的悲劇莫過于堅持了不該堅持的,放棄了不該放棄的。或堅持,或放棄,如當我們取舍有道,則常足!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2
《鋼琴師》是在我記憶中留下比較深刻印象的一部電影,片子大概要三個小時,我看的幾乎忘了時光,直到電腦自動關掉,納粹、逃亡、男人、女人、那個世界、離我太遠,卻又很近。我只能任憑自我跟著主人公一齊逃亡,在那里除了活著。其他什么都失去了好處,看完這部電影,內心感到無比的糾結,人性的光輝,為什么總是在泯滅時閃現。《鋼琴師》給了我一種心靈上的洗禮,很感激為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們。
戰爭來臨的時候,每個人都劫數難逃。鋼琴師也不例外。曾被鮮花和掌聲包圍的鋼琴家,從音樂迷夢中跌落下來,淪落凡塵可憐的藝術家不忍看到家人被饑餓和貧困擊倒,忍痛賣掉了心愛的鋼琴。出于同樣的理由,這位首屈一指的鋼琴家不得不在無人喝彩的小酒館中彈奏。有時,琴鍵敲擊聲還比不上錢幣的叮咚悅耳。然而災難才剛剛開始。很快,混亂的猶太區也不容許他們繼續生存。大批的猶太人即將被送上火車,生死未卜。在上車的前一刻,一位老友救了他,不明白是幸運還是不幸。因為死亡固然可怕,至少還能與家人相擁。離開了群體的個人生活在無望的恐懼中,是一種莫大的精神折磨。
鋼琴家暫時逃離了猶太死亡之旅,成為一名建筑工人。但即便每日的工作又臟又累,還是無法擺脫死亡的陰影。身邊的工友一批批的死去,哪怕是最微小的一個暗示,也可能當場招來殺身之禍。工人們在暗地里醞釀作亂,而鋼琴家再次幸運的逃出了魔窟。
擺脫了疲憊的肉體折磨,又進入了饑餓和囚禁的地獄。由于他猶太人的特殊身份,他不停地隱藏在變換的建筑中,耳邊傳來隱約的槍炮聲,那是工人們作亂的信號,他為自我茍且偷生感到羞愧,但畢竟,生存是完美的,哪怕在饑餓和恐懼中茍活著。
之后鋼琴家象個野地的幽靈,落魄而憔悴。他每一天都在廢墟中尋找可存活的食物。當他最后找到了一只罐頭時,德軍來了。鋼琴家再遇險境,只得閉目等死。當聽說他是位音樂家時,頗有修養的德軍將領帶他來到鋼琴前,要求他彈奏一曲。那是怎樣一種落差啊!枯瘦如柴的手臂游移在琴鍵上,額前的亂發覆在眼前,一個落魄如鬼的人形坐在高貴的鋼琴前,就在前一秒,撫著琴鍵的手還在為一點食物而不擇手段。但是音樂是一種神奇的東西,他被一點一點喚醒。身體慢慢地挺直,雙手也由遲疑轉為行云流水般旋轉。很快,他就與琴融為一體。在黑白的琴鍵間,那個消失的鋼琴家又復活了。而音樂也經過災難的歷練而更加純潔,更加打動人心。德軍將領也在其中,他默許了這個不凡生命的存在,并為他帶給食物。
當重重磨難過后,云開見日。鋼琴家重又優雅地在華麗的大廳里演奏音樂。生命中所有如花的美麗綻放,一切陰霾不再。可電影的故事是否真的存在?現實中的鋼琴家會這么幸運嗎?而那些如草芥般瞬間消亡的普通民眾呢?除卻戰爭,人的生命是否也在經歷著優勝劣汰的殘酷淘汰呢?我不得而知。但至少,由此,我感到人類的渺小,也感到人性的卑劣與偉大。當繁華過眼,灰飛煙滅時,只有人類精神的矍矍之火還在宇宙的上空飄蕩回響。這,該是不滅的吧。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3
影片講述的故事是發生在二戰時期的波蘭,德國納粹對猶太人進行了慘無人道的殺戮,而作為鋼琴師的主人公斯皮爾曼同樣要在這場屠殺中東躲西藏,受盡了殘酷戰爭所帶來的巨大痛苦,不僅是身體上的傷害,更糟糕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與羞辱。最終,幸運的是鋼琴師用他的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在他的幫助下,鋼琴師終于等到了戰爭結束的那一天,頑強活了下來。
本電影通過一連串直白而又真實的畫面,展露出了納粹的殘酷無情,例如,被趕到集中營的猶太人在德國士兵的皮鞭下奏起歡樂的樂曲,兩眼含淚的跳著歡快的舞步。和一些德國軍官在一隊猶太人中挑出幾個瘦弱的讓他們趴在地上,然后一個個槍斃。他們殘忍地把人的生命當作了游戲。還有,讓人最深刻的那一幕是有一個因殘疾而無法向德國人起立鞠躬的老人,被連人帶輪椅從樓上扔下捽死在路上。而鋼琴師正是這些事的經歷者和目擊者,然而在音樂的支撐下,鋼琴師頑強地追求著生命的機會。
影片中的一幕形象地表現出鋼琴師斯皮爾曼對音樂強烈的熱愛之情。就是在一間藏身的屋子里,有一架鋼琴,但鋼琴師卻不能出聲,否則會暴露自己,于是他將手指懸在琴鍵上盡情地演奏,就好像是真實的在進行著鋼琴的演奏會。也許,此時無聲的鋼琴之聲是鋼琴師生存的希望和動力了。最后,斯皮爾曼也是憑著他音樂才華打動了一位納粹軍官,喚醒了 那位軍官的良知與善心,也促使他幫助了鋼琴師,使鋼琴師得以在一片廢墟中存活了下來。從這位德國軍官上看,其實并不是所有的德國軍人都是壞的,他們也有好人的。可惜的是,戰爭結束后當鋼琴師趕到戰俘營時,德國的戰俘已經轉移了,而這位曾經救過鋼琴師的軍人最后還是死在了戰俘營里面。
導演通過這部電影不僅反映了戰爭的殘酷和戰爭中某些人的堅強與勇敢,還深刻地揭露了許多社會現實。如影片中不管是哪一國家的人,都是有好有壞的,有軟弱的也有堅強的。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學會反思,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民族,應該努力維護世界的和平。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4
第一部電影,有讓我想看第二遍的沖動。
影片以三人稱的敘述開始,敘述了人們對美國的渴望。新奧爾良,美國的重要港口,他是大批移民的聚集地,看到他就看到了自由。而這樣一個包容的城市卻容不下1900。一個白人孩子,在1900年的第一天被遺棄在一條豪華輪船貴賓艙的鋼琴上,卻被輪船最底層的黑人添煤工人收養了。影片一開始就充滿了戲劇性,具有強烈的象征意義,黑人Danny是他的爸爸,而鋼琴就是他的媽媽。
“什么是孤兒院?”“孤兒院像監獄,關沒孩子的人。”;“什么是媽媽?”“媽媽就是馬,媽媽是世界上最棒的馬,你賭她絕對贏。”一開始爸爸Danny給1900的世界觀念就是與普世價值相反的,早已經在1900的潛意識里刻下了“船是整個世界而陸地是不可登上的船”這樣的觀念。在爸爸出現意外死了之后1900開始展現了他過人的音樂天賦——鋼琴演奏。準確的說,是鋼琴和船一起組成了媽媽這個概念。1900把所有的能量都傾注再了鋼琴和船的身上。
為什么他不下船?先前就有朋友問過我這個問題,可惜當時我還沒看這部影片。
船在港口停靠過無數次,影片中通過畫面表現出來的有4次。
第一次是故事的敘述者也就是1900之后的同事兼好友Max上船的時候,因為這次靠岸才有了這個故事和1900這個人,因為是Max向岸上的人講述了1900的故事,讓1900在世界上有了存在。
第二次是船靠岸后Max問1900“你為什么不下船?你應該去看看這個世界,哪怕一次也好。”,“why?why?why?"1900也開始問自己,但他給出的回答是”岸上的人把時間都花在質疑上,有些事情無須強求。”他真的是這么想的么?他是不敢質疑。不敢質疑船上的世界,不敢質疑他的職業——海上鋼琴師,也就是不敢質疑他媽媽。而在他心里有些觀念一直在被動搖。和農夫的那場對白發生在經濟艙的鋼琴邊,就1900和農夫兩個人。農夫說:“幾年前我只懂耕種,我的世界就是那一畝地,我從沒見過大城市。”這句的潛臺詞其實是“1900只懂彈鋼琴,他的世界就是這只輪船”。這是1900的自問。但是1900面對農夫說的話,回答卻是:“我理解你的感受,我有個朋友和你一樣。”這個“朋友”就是他自己。他實際上是不接受現在的自己的,但是他卻離不開自己的媽媽。農夫為了自己的小女兒外出闖蕩,說自己因此感受到了大海的美麗并被海洋的聲音所震撼。“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海洋的聲音”這是1900的回答。真的么?從小生活在海上的人卻沒聽過海的聲音?我想,這里的”海洋“是指外面的世界,指自由,指夢想。農夫告訴了1900,生命是可以改變的。
在第三次船靠岸的情景中畫面呈現的是1900對一個女子的送別。別人為他的琴聲錄制唱片的時候他看到了那個女子,悠揚動聽的琴聲表達了1900對女孩的愛慕。他想要把錄制的唱片送給她,卻一直沒有勇氣開口。他半夜跑到船艙偷偷的吻她,在船上遠遠的望著她。他知道了女子就是那個農夫的女兒,在女子下船的時候他像女子求證了這個猜想,看得出女子對他也頗有好感,但手里拿著唱片卻最終都沒能把禮物送出去也沒能下船追那個女子。他在船上遇到過無數的美女為什么偏偏喜歡上了這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為什么又恰好是農夫的女兒?因為這個女子象征著“自我”,農夫為了他女兒出來探索、闖蕩去新奧爾良尋找自由,而1900也對她有無限的渴望,只是他沒能克服自己的膽怯,他把唱片折斷了,也斷了自己的夢想。這次送別對1900來說是個巨大的挫折,他在第一次尋找自己的過程中失敗了。然后就有了第四次靠岸。
在消沉了一陣子之后,1900終于決定下船了,去尋找新的世界。他和Max聊自己下船之后的美好生活,聊自己對未來生活的暢想。船靠岸后,船上所有的員工都與他告別替他高興。但是,他下船走到一半時突然停住了,影片進展到這里變得十分揪心,觀眾最不希望的事情發生了。他站了好久,注視著自己向往的城市,他猶豫了。他把自己的帽子向空中扔去,希望它能落到岸上,但是帽子卻穩穩地落在了水里,然后他徹底絕望了,轉身回到了船上。
影片以插敘的手法呈現故事,Max站在現在的時間里講述著過去的故事,而現在的故事仍舊在繼續。那艘船經歷了戰爭,已經破舊不堪,準備被爆破。過去和現在兩個故事就在這個時間點上交匯了。Max去廢棄的船上瘋狂地尋找1900,他相信1900肯定還在船上。破舊的船艙里全是廢鐵和積水,Max用留聲機在船艙里放著被1900折斷的唱片,音樂放遍了每一個角落,然后他們相遇了。
他為什么不下船?“大城市,看不到盡頭,盡頭在哪里?當初我下定了決心下船,下船的時候心情很好……眼前的景色難不倒我,不是眼前的景物阻止我,而是我沒看見的景物。”,“陸地是一艘太大的船,是太美的女人,太長的旅程,太濃郁的香水,是我創造不出的旋律,我永遠下不了船。”他從一出生就不被這個世界所承認,他是被遺棄的孩子,面對拋棄自己的那個世界他充滿了渴望也充滿的無力。真正想要的東西是最沒有勇氣去爭取的。他對陸地的排斥實際上投射出的是他認為自己不被這個世界接納,他沒有勇氣去擁抱這個世界,實現自己的夢想。甚至在離別時,在他對天堂的幻想中,自己也是不被天堂接納的。他不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他的能量都固著在了戀母情結中,似的自己沒有足夠的力量面對這個世界。最終,在自由與死亡之間他選擇了死亡,和船一起被爆破。下船就是一個情節,他在那個情節中一次又一次輪回,直到死去。
影片一開始就說這是個大家都不相信的故事。1900,真的有人叫這樣的名字么?影片中時不時出現荒誕的情節,這讓我感受到1900根本不是作為一個人而存在的,而是作為一個子人格,他是Max的子人格,是我們每個人的子人格,他包含著我們的欲望、無比渴望卻不被自己承認的欲望,故事的結局就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困在了船上,永遠都下不來,我們把自己放在了一個永遠都走不出去的世界。
影片一開始就感動了我,越往后情緒堆積的越多,終于忍不住在最后那段看似平靜的場面中爆發了,影片結束之后都無法平息。影片敘述很緊湊,兩個小時每個場景都很經典,鋼琴演奏在作為影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表達情感渲染氣氛推動情節上起了很大作用。這是我長這么大寫的第一個影評,我沒辦法把每個覺得精彩的地方寫下來,因為真的太多了。我沒敢看別人寫的影評,我怕看了之后就不能最真實的表達自己最及時的看法了。可能再看幾遍之后會有新的想法,那就是之后的事了。
我迫不及待的將感受寫下來,是怕任何時間或事情的打擾讓我忘記此時的感受。只是我的感受,我不知道對或者錯。我打算將這部影片好好珍藏。
海上鋼琴師觀后感5
用了三天的時間,慢慢地靜靜地看《海上鋼琴師》。不斷地回放,不斷地思索。在思想的過程中,悲哀的是:鋪墊、襯托、人物形象特點、人物之間的關系、環境、結構、主題這些詞像小丑一樣地在我的腦海里跳蕩亂舞,我為自己的固化思維惡心。
1900是個象征,是希望?是夢想?是自由?是世界中的孤獨?是決絕?是堅守?……文學作品鼓勵“合理誤讀”,從文藝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被允許的。在一定范圍內,允許讀者有自己的思考,讓讀者發揮創造性和想象力,將他們的想法帶到作品中去,對作品進行解構與再創造。或者,這也叫多元解讀,或者,這就是《海上鋼琴師》生命力巨大的原因:每個人都從它那里讀出了一些什么。
我愛1900一臉的清澈,愛他沉迷的樣子,愛他靜靜地用音樂和心與自己對話。愛他說的話。他說:“我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我需要看見世界的盡頭。拿鋼琴來說,鍵盤有始也有終,并不是無限的,音樂是無限的。在琴鍵上,奏出無限的音樂,我愛。可是走過跳板之后,前面的鍵盤,有無數的琴鍵。無限大的鍵盤怎奏得出音樂?——不是給凡人奏,是給上帝奏。我生于船,長于船。這艘船每次只載客二千,既載人也載夢想,但范圍離不開船頭與船尾之間,我過慣那樣的日子——陸地?對我來說,陸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條太長的航程,是瓶太濃的香水,是篇無從彈奏的樂章。我沒法舍棄這艘船。我寧可……舍棄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間沒有人記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這里。你屬于少數,原諒我,朋友,我不能下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