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
電影《焦裕祿》我不知觀看了多少遍、流過多少次感動的眼淚,焦裕祿那高揚信仰的旗幟和心中裝著人民、對黨無比忠誠的崇高風范,久久地縈繞在我的腦海中……接下來小編為大家整理了焦裕祿觀后感,歡迎閱讀!
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1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觀看《焦裕祿》,從開頭的那一幕樸實又震撼的場面,我的情緒被劇情所調動,時而熱血澎湃,時而熱淚盈眶,受到了強烈的心靈震撼和深刻的思想洗禮。我一邊感慨,一邊低頭思索:為什么焦裕祿的事跡讓我怦然心動?
原來他心里有著人民,有著為人民服務的那份熱情,更有著把熱情時時刻刻付之于實際行動。話說作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本為孩子負責的態度,對家長負責的態度來工作。
關愛學生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許多事實表明,一個被教師所愛的學生,常常充滿信心,朝氣蓬勃,積極向上。作為教師,我們就應該尊重、關愛每一位學生,這樣,學生心中的很多癥結就會打開,會主動拆掉隔閡高墻,溝通情感,變得自尊、自愛、自信、自強。
一、細心的觀察,發現學生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很多學生的心理、想法并不直接暴露出來,這就需要教師細心、耐心地對待每一位學生,善于捕捉、發現、了解,善于分析和探究學生的深層心理動機,找出問題癥結,抓住教育引導學生的最佳契機,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教師尊重學生,愛學生,不僅意味著最終贏得學生的信任和擁戴,提高教育的功效,也還意味著教師能虛心地向學生學習,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與學生一起成長,共同進步。
二。關愛學生是對學生的成長寄予良好期待的態度和行為。它不同于一般的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而是高于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要關愛學生,就要求我:經常的把學生放在心上,體察他們的酸甜苦辣,關心他們的學習、生活、為人、處事等各方面的健康發展,同情學生的痛苦與不幸。當學生的'身心、人格尊嚴和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能夠挺身而出。當學生遇到困難或挫折時,能夠給予及時的鼓勵,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努力使他們成功。
孩子的成功就是我們教師的成功。
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2
四月十七日下午,村黨支部組織全村黨員觀看電影《焦裕祿》,對于年近七十的我,看完這部片子,我的感想只有四個字:震撼和愧疚。
當我看到片頭蘭考萬人為焦書記送葬,老百姓齊刷刷跪倒一片,再加上動情的撕心裂肺的哭聲,在場的黨員(當然也包括我)的眼淚再也止不住了……因為我的心靈受到了撞擊,受到了震撼。焦裕祿到蘭考任書記才一年四個月,就受到蘭考人民這樣的擁戴,給予這樣高的待遇,這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深地思考。他到蘭考都看到了什么?
他上任的當天就在火車站看到了大批的災民背井離鄉逃往外地;他看到內澇、風沙、鹽堿三害給黃河古道上的蘭考人民帶來的災難和貧困;他看到縣里的干部人心不穩、思想混亂、作風渙散、缺乏斗志,紛紛要求調走的場面;…… 他在蘭考都干了些什么?
面對這些困難,他沒有退縮,沒有彷徨,不顧外界對他的'非議,拖著病體,帶著縣里一些還有良知的干部,從解決群眾如何度過災荒入手,頂著風沙,冒著大雨,和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為改變蘭考落后面貌奔走在鄉間田里,而伴隨他的是一輛馱著打了四十六個補丁的被子和有著三十五個補丁的褥子的自行車。
這樣的干部他會犯形式主義的錯誤嗎?他會高高在上成為一個官僚嗎?他會不顧群眾疾苦自己去享受嗎?他會整天出入高檔會館和一幫富豪花天酒地盡享奢靡嗎?焦裕祿同志他完全踐行了自己的入黨誓言,他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
當今黨內問題已經嚴重地影響了黨和群眾的關系,動搖了黨的執政根基。黨章“總綱”中關于黨的建設必須堅持實現四項基本要求中的第三項早就提醒我們: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勢是密切聯系群眾,()黨執政后的最大危險是脫離群眾。黨風問題、黨同人民群眾聯系問題是關系黨生死存亡的問題。所以在群眾路線教育中把焦裕祿做為實踐群眾路線的榜樣和正能量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切合實際的。
人都是要死的。當我們的干部走到人生終點時,能受到像焦裕祿那樣的待遇,即就是千分之一,那也就含笑九泉了。雖然重比不了泰山,起碼不至于輕于鴻毛。
再就是對照焦裕祿回想起過去我非常愧疚。我六八年高中畢業抱著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決心返鄉當農民。一回家就被選為隊長,也干了一些事情。把一個勞動日值只有四毛五分錢的窮隊用了一年時間提高到九毛五分錢;重修了生產隊的飼養室;聯合南頭三個隊給旱地打了深水井;給集體買了拖拉機添了牲口等等。
然而我被困難嚇倒了,沒有頂住錯誤路線錯誤政策帶來的壓力,沒有抵擋住城市優越生活對我的誘惑,三年后我還是離開了家鄉到了工廠,當了一名改變家鄉面貌的逃兵。盡管我在工廠入了黨,但最終沒有實現我改變家鄉面貌的人生理想,這將成為我終生的遺憾。如今我已告老還鄉,然而時過境遷,已經為家鄉出不了什么力了。對照焦裕祿,我更是無地自容。誰要我是一個逃兵呢?
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3
看完《永遠的焦裕祿》,影片中最感人的一段在我的腦海中久久不忘——大雪紛飛,黃沙路上,李雪健扮演的焦書記拉車,幾人推車,車上裝著救濟糧,寒風挾著雪片打在人們的臉上。河南民歌《共產黨是咱好領頭》響起,為這一行人的愛民行為拼命地吼唱著。破土房的門被推開,焦裕祿出現在門口。屋里的一對老夫婦,老頭躺在炕上,老太婆站在地上,驚詫地看著這位不速之客。焦裕祿來到炕前,坐在老頭身邊:“大爺,您的病咋樣呀?快過年了,我們給您送點糧食和錢來,您們先用著。”躺在破棉絮中的老人強睜開昏花的老眼,看著焦裕祿:“你,你是誰呀?”焦裕祿拉著他的手:“我是您的兒子!是毛主席派我來看望您老人家的。”老人的胡子顫動著,淚水涔涔下。老太婆伸出手,順著焦裕祿的頭上往下摸索,帽子、圍脖、棉衣:“感謝毛主席……給我們派來了這樣的好兒子!”那粗獷的民歌配合著畫面將電影推上高潮。
“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還要重的。焦裕祿同志不愧是共產黨的好書記,人民的好兒子,他是為蘭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電影結束后,一位女觀眾泣不成聲地說出了大家的心里話。我們黨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除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焦裕祿同志在任何時候都把群眾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眾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聯系,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在這次“講黨性修養、樹良好作風、促科學發展”活動中,自己要不斷去增強焦裕祿同志這種為人民服務埋頭苦干,永不知倦的責任感。過去有一句話:“黨叫干啥就干啥”,不講條件,不提要求,不計個人得失,把自己的一切都投入到為黨的工作中去。
“紅日照天下,涌現振奇人。盡管病魔纏繞;奮起棒千鈞。甘愿粉身碎骨,敢下五洋捉鱉,倒海索奇珍。蘭考焦裕祿,耿耿鐵精神。鹽堿凈,內澇治,風沙馴。弦歌聲起,楊柳東風萬戶春。借問津梁何處?萬事認真實踐,全意為人民。群眾中來去,天地共翻身。”當時郭沫若寫的一曲《水調歌頭·贊焦裕祿》將焦裕祿短暫而光輝的生命以客觀公正的角度翔實地傳誦了出來。焦裕祿用他的熱血,在蘭考一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寫出了最新最美的文字,畫出了最新最美的圖畫。自己身為一名共產黨員,一名辦公室干部,應該時刻牢記自己共產黨員身份,大力學習弘揚焦裕祿精神,加強自身修養和作風建設,為實現人生的價值,燃燒自己!只有把人民群眾放在心上,記在腦中,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作貢獻,才能算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一個真真正正的人民好兒子!。
“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焦裕祿同志已離我們遠去,但從他的一生中學到的,一名共產黨員應該做人民的好兒子,將永遠銘刻在我的心中!
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4
3月25日,我滿懷崇敬的心情在市委會堂觀看完了電影《焦裕祿》,焦裕祿同志全心全意為革命事業而奮斗終身的品質和精神給我以強烈的震撼和啟迪,使我進一步理解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深刻內涵。
開幕便是焦裕祿同志安葬的那一刻,滿天的白花,滿天的紙錢,飄落在貧瘠的黃土地上,一槨棺木被人們抬著徐徐地走向墓地,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戀戀不舍的告別他們的好書記,人們撕心裂肺地哭喊著,悲傷的場景反映了焦裕祿同志深受當地人民愛戴。這與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服務群眾、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知難而進、敬業奉獻的工作作風分不開。
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服務群眾。黨的群眾路線就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焦裕祿同志以實際行動闡釋了群眾路線。從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焦裕祿就深入群眾對當地情況進行調查,掌握了植樹造林的方法。他帶領著蘭考人民克服萬難,戰洪水、探流沙、查風口,頑強拼搏,治理“三害”。即便家中僅剩一點錢了,他也把錢送給別人,讓妻子違背了給孩子買肉吃的承諾,最后他的精神得到了妻子和孩子的`理解。
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艱苦奮斗。因為心系群眾,他日夜堅持工作, 受著肝病的痛苦,后來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劇痛,在狂風、大雨、沙窩、激流里奔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大女兒因為從九歲一直穿著同一件棉襖受到同學的嘲笑,但看到父親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便不再要求穿新衣服。
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求真務實。面對另一位書記關于堅持黨的要求還是群眾的要求的討論,焦裕祿同志始終認為群眾的要求就是黨的要求,這是一個黨員深刻的思想覺悟。不搞形式,求真務實,把為群眾工作放在第一位,冒著政治風險,也要把物資運到當地救急,真正做到了為群眾辦實事。
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知難而進。暴雨突襲,面對突如其來的災害,許多工作人員心灰意冷,大有一蹶不振的趨勢,焦裕祿同志不顧個人安危冒著大雨,鼓舞大家,給大家重振的信心,并且身先士卒搶救作物,許多同志因為擔心他的身體多次勸他回去都被他拒絕。這種不畏困難,克己奉公的精神值得每個共產黨員認真學習。
焦裕祿同志始終堅持敬業奉獻。在蘭考一年多的時間里,他忍受著肝病的痛苦,用一個杯子蓋頂著疼痛的部位堅持工作,大家經常看到的場面是晚上那盞燈下辛勤勞碌的身影,最終勞碌過度病情嚴重惡化,變成肝癌,然而他依然以頑強的意志忍受著劇痛堅持工作,在蘭考全縣生產大隊逐個走訪。為治理蘭考的三害,改變全縣30多萬人民的貧困面貌,他不辭辛勞,即使遭人誤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他也一如既往地工作,勇于承擔責任,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焦裕祿同志把人民群眾滿意作為檢驗工作的最高標準,他在人民群眾內心深處樹起了一座高大的精神豐碑,他所具有的艱苦奮斗的精神、關心群眾疾苦、與人民群眾患難與共、不怕犧牲、不搞特殊都是我們當代領導干部所應具有的基本素質。焦裕祿同志的精神是共產黨人先進性的體現,我從焦裕祿同志的精神中受到深刻教育和啟發,更加堅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堅持這種服務群眾、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知難而進、敬業奉獻的精神,用最大的努力完成每一項工作。
電視劇焦裕祿觀后感5
轟動全國的優秀影片《焦裕祿》,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正直無私的黨的好干部的光輝形象。
焦裕祿同志被派到蘭考縣工作以后,就全力以赴地為改善蘭考人民的生活而忘我奮斗著。為了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他剛一上任,就把車站上積壓的救災物資分給貧困的人民。他不顧患重病的身子和風雨的阻擋,堅持下鄉考察洪水災情,號召群眾與老天搏斗,搶救被水沖倒的莊稼。在別人送給他應得的大米和雞蛋時,他又不顧全家人的反對,堅持把東西送給群眾。
為了蘭考縣的窮苦人民能過上好日子,焦裕祿心甘情愿地犧牲自己和幸福的家庭,這是多么感人的事情呀:它使我透過銀幕,透過幾十年前的光陰,透過躺在病床上的焦裕祿那平靜的外表,看到了一顆火熱而赤誠的心--顆鞠躬盡瘁為人民的心。
影片《焦裕祿》最讓我感動的還是那一次:家中僅剩一點錢了,妻子原答應給孩子做一頓紅燒肉吃,可剛一出門,卻碰上了焦裕祿,他說把錢已送給別人,不要買肉了。晚飯桌子上,小兒子哭鬧著把玉米窩頭扔到地上,叫著要吃肉。他一氣之下打了孩子,讓他把窩頭拾起來,并耐心告訴他有窩頭吃就很不錯啦,多少人連這還吃不上呢!孩子含淚抽泣著答應再也不扔窩頭了。看著孩子那瘦弱單薄的身子,他的心里也一陣酸楚。這件事在現在看來多么不可思議呀!天下竟有因孩子要吃肉這么小的事打孩子的.父親:這怎能不叫坐在電影院里嗑著瓜子的我感動呢?看到這里,我又如何能嗑得下去呢?
在焦裕祿患病晚期不得不住院時,小兒子來到他的床前,抽噎著說:爸,爸--我再也不要吃紅燒肉了,我只要爸爸,嗚焦裕祿慈愛地撫摩著他的頭:
唉,傻孩子他用這幾個簡單的字道出了內心的無奈和對孩子的憐愛,這是一個無法讓該子過上舒服日子的父親的心聲。
42歲,正是一個人施展雄心壯志的好時期,可是焦裕祿卻匆匆地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為之奮斗的蘭考縣和那里的人民。但是他的精神,他的品質永遠也不會被人們忘卻,他像一座豐碑永遠屹立于我們這些后人的心中,時刻提醒我們不要忘了為人民服務,鞭策我們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