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
解放軍報北京10月21日電 近日,心系人民、造福家鄉的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員張連印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狈Q號。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1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在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一位黑紅臉龐、肩扛鐵鍬的老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在山上不停地栽樹。
他并不是一位農民伯伯,而是河北省軍區原副司令、共和國少將張連印。退休后,他選擇回到自己的家鄉左云縣張家場村植樹,至今已經18年了?;剜l18年,張連印共植樹205萬株,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
把植樹造林作為最后一個戰場
2003年5月,服役38年的張連印從領導崗位上退休,這一年他58歲。
將軍是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人。張家場村位于全國林業六大工程之一的京津風沙源治理區,是我國北方荒漠化土地集中分布區。全村共有土地17754畝,耕地只有6346畝,其余11000多畝都是荒山荒坡,風起沙揚。
站在家鄉的荒山上,張連印心里很不是滋味。
望著一片片光禿禿的荒山,張連印下定決心:“植樹造林、治理風沙,給鄉親們作個示范,以回報家鄉、報答部隊?!?/p>
張連印4歲時父親病故,6歲時母親改嫁,他是吃著百家飯、穿著百家衣長大成人的。
“沒有當年鄉親們的關照,就沒有我張連印的今天。當年在部隊報效國家,如今退休了總算有機會報答家鄉父老了。”
2003年10月,張連印帶著妻子離開石家莊,義無反顧地回到老家,開始了他植樹造林、綠化荒山的新戰斗。
“植樹造林、防風治沙,是咱們國家的一項戰略工程,作為一個退休的老兵,我想把植樹造林作為自己退休后的最后一個戰場。我一不要林權,二不要地權,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p>
張連印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軍令狀。
18年205萬株 他從外行變成種樹專家
改變生態環境,不像房前屋后栽幾棵樹那么容易,它需要科學指導,整體規劃。張連印帶兵是內行,干這活兒卻是外行。
不懂就學,他拜專家為師。經過現地調查后,他先后20多次到縣、市、省林業部門,咨詢專家,學習生態環境建設的有關知識和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辦法,并請省林業勘測設計院的有關專家,現地勘查設計,制定出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規劃的難題解決后,張連印又遇到了資金不足的難題。
從2004年春季開始,他著手修路、通電、打井、修渠、平整土地、育苗,為大規模植樹做準備。啟動資金,很快就花光了張連印多年來的30多萬元積蓄。他只好向兒女們求援:大女兒一家將剛買的一套新房作抵押,貸款20萬元送到父親手中;兒子一家拿出10萬元支持爸爸;小女兒將3萬元轉業費和訂婚時公婆給的2萬元,一起拿給了父母。張連印又不辭辛勞,走訪部隊的老戰友,跑有關單位和金融部門,多方面尋求支持幫助,總算解決了資金問題。
接下來,就是上山植樹了。張連印在荒山上蓋起了平房小院,安了家。他和妻子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生活在這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張連印身先士卒,帶頭苦干,與村民們同吃、同住、同勞動。
由于經驗不足,第一年栽下的樹苗成活率還不到50%。在成片枯死的樹苗前,張連印一坐就是半天。痛定思痛,張連印悉心請教當地農技專家,逐步摸索出適合家鄉氣候的樹種和植樹方法。
整地、挖坑、植樹、圍圈、澆水、掩埋……每一道關口科學把關,終于使樹的成活率上升到85%以上。
4年多的風餐露宿,4年多的含辛茹苦,4年多的甜酸苦辣,張連印終于獲得了碩果,荒山綠化面積達到3000余畝。黃鸝鳥來了,杜鵑來了,狼和黃羊也出現在山里。
如今,回鄉18年,張連印共植樹1.8萬畝、205萬株?!白笤瓶h的海拔和緯度較高,4月,溫濕度正合適,栽下苗后很快就能發芽?!闭勂鸱N樹,張連印早已成為行家。
眾人拾柴火焰高,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一個人能力再大也是有限的,眾人拾柴火焰高?!睆堖B印當初回鄉造林,就是為了帶動大家共同來綠化荒山。
除了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奮戰在荒山造林第一線,他還干了三件有口皆碑的事:
第一件事,張連印先后籌措資金數十萬元,在家鄉的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長的灌溉渠,為村里綠化荒山打下了基礎。
第二件事,在荒廢的河灘上建成了300多畝的苗木繁育基地,將自己摸索出的適合家鄉自然環境的20多個樹種,育成樹苗近200萬株,提供給全村、全縣綠化荒山。
第三件事,將自己綠化荒山的經驗進行系統總結,使張家場村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苗繁育基地、農業科技苑、村莊改造”的經驗在全縣進行了推廣。2007年7月,這個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
2011年,張連印被檢查出患有肺癌,卻仍在第二年開春堅持從治療地回到荒山造林的一線?!拔业米尨蠹叶伎吹轿?,這樣才能發動集體的力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張連印持之以恒的開荒造林精神感染了全縣干部群眾,使荒山綠化隊伍形成了百萬之眾,縣、鄉、村、集體、個人綠化工程,在塞外高原星羅棋布,方興未艾。
張家場村的鄉親們還自發捐款,在張連印植樹的一個山包最高處,建起了涼亭,取名“將軍臺”,以感激他對家鄉人民的貢獻。
也似乎是命運的眷顧,癌癥確診已經過去10年了,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身體逐漸健康起來。
有人戲稱,卸了甲的“愚公司令”是光桿司令了。張連印卻幽默地說:“我的麾下有著百萬兵呢,你們看那滿山的樟子松、云杉,油松、胡楊、側柏、沙棘,一行行,一列列,漫山遍野,不都是我的兵嗎!”
如今,數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荒山、荒坡變成了林地。張連印說,“我在這里多種一棵樹,就多培養一名環境‘衛士’?!彼脖痪W友親切地稱呼為麾下205萬個環境衛士的“樹司令”。
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2
張連印從軍報國40載,解甲不懈志。退休后,他深念組織培養之恩,心懷鄉親養育之情,抱定治理風沙、植樹造林、為民造福的如磐信念,舍棄舒適的城市生活,毅然扎根在風沙漫天的毛烏素沙漠邊緣植樹造林18年,將昔日連綿的荒山禿嶺變為綠水青山,是新時代領導干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一個生動縮影。
張連印是新時代共產黨員的榜樣。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作為一個56年黨齡的老黨員,張連印對黨有著深厚的感情。他從小吃百家飯、穿百家衣,長大后參軍入伍保家衛國,是黨把他培養成一名軍隊高級領導干部。退休后回到故鄉,他把對黨忠誠的堅定信念轉化成為民造福的實際行動,一干就是18年,詮釋了共產黨人愛黨為黨、服務人民的政治品格。
張連印是新時代革命軍人的標桿。軍人的血性是敢于斗爭、敢于勝利,軍人的本職是履行使命、擔當盡責。張連印以軍人特有的勇氣和毅力披荊斬棘,勇往直前,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作為人生信條,始終堅守在防風治沙最前線。即便身患癌癥直至癌細胞轉移擴散,他依然斗志不減,手術不到一個月就重返荒山繼續植樹。他用生命書寫了革命軍人不負韶華、不辱使命的拼搏底色。
張連印是新時代領導干部的楷模。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退休后,他本可以在大城市里安享晚年,卻選擇在家鄉改善生態環境,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帶領鄉親植樹造林。為了種樹,他動員家人解囊拼湊啟動資金,堅持不要林權、不要地權,承諾30年后無償交還集體。他的無私奉獻生動詮釋了領導干部堅守初心本色、不懈奮斗奉獻的境界情懷。
學習張連印同志的先進事跡,廣大黨員要永葆赤子之心,汲取前行力量,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責任扛在肩上,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征程中奮楫揚帆。
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3
“黨指到哪兒,我就打到哪兒,黨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近日,在省委組織部、省委老干部局聯合舉行的革命傳統教育先進事跡報告會上,左云籍老將軍張連印為機關黨員干部作革命傳統教育報告,滿懷激情的演講引得現場掌聲陣陣。
74歲的張連印是某軍區原副司令員,少將軍銜。2003年5月,他從領導崗位退休后,放棄安逸舒適的生活,回到家鄉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義務植樹造林,自覺扛起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惡劣環境的責任。他一干就是16年,綠化荒山荒坡1.2萬余畝,被人們譽為“當代愚公”“綠化將軍”。近日,山西晚報記者走近這位老人,聆聽他的事跡。
熬過苦難童年迎來奮斗的青春
晨曦中,張連印身穿迷彩服、頭戴草帽、肩扛鐵鍬佇立在山頭,一抹亮光映照下的剪影稍顯佝僂。他眺望著腳下的這片綠色海洋,油松、樟子松、云杉、新疆柳……一排排、一列列?!斑@就是我的千軍萬馬!”老將軍的臉上,滿是欣慰的笑容。
“我5歲的時候,父親因病去世,丟下了23歲的小腳母親和剛滿周歲的弟弟。由于實在沒法生活,為了活命,母親只能再嫁人。”命運讓張連印過早地進行了人生抉擇:他沒有跟著母親走,而選擇留在家里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
苦難出雄才,沒爹少娘的張連印,從小有志氣,在村中小學念書時考試成績回回靠前,在中學念書時是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享受國家每月3元的助學金待遇。
屋漏偏逢連夜雨,生活的不幸接連降臨在這個風雨飄搖的可憐家庭。無比疼愛張連印的奶奶在他13歲時撒手人寰。沒幾年,積勞成疾的爺爺因患肺心病也去世了。從此,尚未成年的張連印成了事實上的“孤兒”。
環境的“苦度”決定著骨氣的硬度。張連印意識到,他必須得學會堅強,學會克服困難,獨立生存。好心的繼父也不時過來看望,每次都給他留下幾塊錢。由于能打會算,生產隊照顧他當了不脫產的記工員兼會計。每天收工后,他像大人一樣,在野外的十里河畔拾掇“酸刺圪針”(沙棘樹根)當柴火燒,還“割條子”(荊條)編筐賣錢,每個筐3毛錢。每年在大爺和叔叔家各吃一頓飯,其余都是勞動回來自己生火做飯。就在這樣異常的艱難困苦中,他度過了一年又一年。
“當了兵就有了家?!?964年3月,張連印應征光榮入伍,迎來了火熱的青春。
部隊是個大熔爐、大學校。從進入軍營起,張連印就立志要在部隊里磨煉意志、鍛煉體魄、提高能力,百煉成鋼。他在軍訓比武等各項活動中積極肯干,一年后就入了黨,兩年后被提拔為排長。此后歷經步兵教導隊、炮兵教導隊、炮兵學院、空軍學院直至國防大學學習,軍事政治素質全面提高。就這樣,他一路勤奮學習,一路踏實訓練,直到成為某軍區原副司令員。
花光積蓄義務植樹綠化家鄉
2003年,張連印從部隊退休后回左云縣張家場鄉張家場村老家走了走。他乘坐吉普車駛入左云縣境內后,漸漸擰起了眉頭。左云煤炭資源豐富,靠著資源經濟,鄉親們的日子過得富裕了。但是滿眼的荒山禿嶺面貌依舊,到處是肆虐的風沙、干涸的土地。坐在車里,張連印慢慢閉上了眼睛,回到家鄉“義務植樹、綠化荒山”的想法浮上心頭。
做通了家人的工作,張連印放棄了定居石家莊、太原、北京的機會,選擇了落葉歸根。歸就要歸徹底,不在大同市,不在左云縣城,也不在張家場鄉里,張連印篤定踏實地回到了他土生土長的張家場村里。
如今郁郁蔥蔥的“將軍林”,當年是滿眼荒涼,除了一塊塊零星分割的莊稼地,近三分之二是光禿禿的荒灘,沒有幾棵樹木。張連印拿出自己多年的積蓄和退休金,買工具、買樹苗、蓋房子、雇工人,拉開了植樹大戰的序幕。
曾指揮過千軍萬馬的張連印,回到老家又成了普通一兵,他早上5點鐘就從炕上爬起來,抱著樹苗和植樹工人一起上山摸爬滾打。午飯都是從家里帶,用開水一泡就頂一頓。干起來一身汗,風沙一吹,又成了一身泥。“我的目標就是帶動鄉親們植樹,徹底治理京津風沙源重點地區的生態環境。”張連印說。
縣里很支持張連印,幫助他依法依規快速辦理退耕還林等手續,還幫他們通電、打機井、挖灌溉渠、修水泥路。部隊聞訊也贈送了退役的卡車、油罐車、吉普車、澆水車,正好給日常植樹工作派上了大用場。
十幾年來,張連印花光了自己幾十年的積蓄,還向兒女和弟妹們借錢,先后投資數百萬元,在荒山、荒嶺上打了8眼機井,修了3500多米的水泥路,挖了3400多米的灌溉渠,整個林區由最初的300畝擴大到目前的1.2萬余畝。他總結形成的“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種植繁育基地、農業科技苑、村莊改造”等經驗,在左云縣進行了廣泛推廣。2007年,張家場村被確定為山西省生態園林示范村?!俺筷爻趼?,看著一出門的滿眼綠色,就是我最高興的時候。”張連印說。
2005年春天,張家場村的鄉親們自發捐款捐物,在張連印植樹的山坡上建起一座涼亭,大家準備在涼亭上題刻“將軍臺”石碑,以此銘記張連印所做的突出貢獻,張連印聞訊后堅決拒絕了。他說:“我終生難忘小時候缺爹少娘的苦,終生難忘獨自生活的難,終生難忘家無斗糧的窮。是黨和人民,是解放軍給了我今天的幸福,我要用余生回報恩情,而絕對不是為了給自己樹碑立傳?!焙髞恚瑳鐾ど?,建起了一塊“張家場鄉萬畝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紀念碑”。
張連印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老伴王秀蘭向來積極支持他的工作,而且特別贊成他當年的選擇,不留戀大城市,甘愿扎根家鄉,綠化河山。如今已74歲的張連印,雖然身患重疾但干勁依然不減當年?!皝砺肪褪浅跣?,我永遠不忘54年前入黨時的誓言,我無限感恩黨、感恩部隊,黨需要我到哪里去,我就到哪里去,我要在有生之年繼續踐行初心,牢記使命,把綠化家鄉夢做到底?!?/p>
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4
雁門關外,長城腳下的山西省左云縣張家場村北梁上,76歲的張連印穿著迷彩服,肩扛一把鐵鍬,忙碌地奔走在樹木之間。
給樟子松的樹坑里一鍬鍬鏟上土,用腳壓實了,再澆上水,一遍又一遍。他正在與春天“賽跑”——把苗木基地里的樹苗都移栽到荒地上。
這個干活嫻熟的農民,早已看不出曾經是河北省軍區的副司令員,一名共和國少將。
2003年,張連印退休,向軍旗敬了最后一個禮后,他就思索自己還能干些什么。
他想到了自己的故鄉,“我從小是一個孤兒,吃百家飯長大。是鄉親們把我送上馬去參軍,是黨把我從一名士兵一步步培養成為將軍。”他說,“我要為家鄉的父老做些事情?!?/p>
圖為張連印家的老屋,鄉親們曾在這里送他參軍入伍
張連印回家時,當時的張家場村有土地一萬七千余畝,耕地只占36%,其余土地荒漠化十分嚴重,綠化也是當地政府一直在主抓的事情。
“剛回來時我也不會種樹,只能不斷學習。”張連印不懂技術,就購買有關林木的書籍自學、上門請教專家、去東北的林場考察,學習造林綠化經驗。左云縣土地荒漠化嚴重,村民們都不相信這里能種活樹,他就邀請林業廳的技術人員現場指導、勘測論證,幫助制定了《張家場生態園林村建設總體規劃》。
張連印與村民商討種樹規劃
為了確保規劃順利實施,他與鄉村兩級簽訂了造林綠化合同,并鄭重承諾:“不要林權,不要地權,退耕還林的補助全部交給村民,生態建設成果無償交還集體?!?/p>
改造沙灘困難重重:缺水,他就打了8眼機井、修建灌溉防水渠3500余米;苗木太貴,他干脆自己建了300余畝的育苗基地;沒有資金,他把自己的一生積蓄全部投入到其中,還動員兒女拿出了部分工資來。
張連印家門口自己培育了苗木基地
“只有我自己的力量是不夠的,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大家的參與。”張連印的義舉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縣里不少干部、群眾都被感召到了他的種樹“大軍”里。村民們說:“他那么大的官,退休后還選擇回來種樹,我們愿意幫他?!?/p>
張連印在和鄉親們種樹
種樹也有意外發生。有一次,張連印剛種下的幾萬株小樹苗,被村里的羊不小心啃了,一夜之間辛苦付之東流。他把周圍的羊倌們都聚集起來,送了他們膠鞋、雨衣等禮物,講述種樹的不易與重要性。羊倌們被感動了,從此管束羊群,羊群大規模啃咬樹苗的事以后幾乎再沒有發生。
張連印種樹到了執著的地步。2011年,他被檢查出來患有肺癌,他卻說:“冷靜面對,科學治療。”等第二年開春,不顧家人反對,他堅持從治療的石家莊回到了荒山造林的一線。
“我得讓大家都看到我,這樣才能動員集體的力量?!奔胰艘脖凰袆恿?,妻子王秀蘭陪著他一起下地勞動,在部隊已經是正團級職務的兒子張小兵,也選擇自主擇業,回鄉和他一起戰斗在了造林一線。
2015年,張連印投身于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5年時間完成了12000畝植樹任務,回鄉18年來共植樹1.8萬畝,205萬株。全縣林木覆蓋率從2003年以來增長了6.43%,他的個人貢獻率達1.5%。
似乎是命運的眷顧,離癌癥確診已經10年過去了,張連印的肺癌已經鈣化,身體逐漸健康起來了。
現在,他喜歡扭秧歌、唱歌,村子里羊倌、牛倌、村官都是他的好朋友。周圍的人這樣評價他,“我覺得他好像是特殊材料做成的,精力旺盛,走起路來還快得像年輕人一樣?!?/p>
如今,數不盡的樟子松、油松、沙棘,已經把千畝荒地裝點成了林海?!懊恳豢脴涠际巧鷳B環境的一名衛士。”張連印仍在不停忙活,“我在這多種一棵樹,首都就少一粒沙。我還會繼續種下去。”
時代楷模張連印先進事跡觀后感5
萬畝荒山換新顏——張連印用退休后的18年,在風沙滿天的雁北大地上,躬耕荒山禿嶺,守住了家鄉的綠水青山。從士兵、少將到“當代愚公”,張連印堅守理想信念、始終砥礪前行,在綠化荒山的新戰場上繼續走出一條崢嶸之路。
從立下“義務植樹、綠化荒山”軍令狀的一刻起,這位“樹司令”就放棄了安享天倫的舒適,挑起了生態治理的重擔。嘔心瀝血、篳路藍縷,張連印心中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賦予了他一往無前的沖勁、迎難而上的闖勁和咬定青山的韌勁。
心有所信,方能行遠。任何偉大事業都無法畢其功于一役,需要有志之士前赴后繼,理想信念代代相傳。正因理想信念所賦予的持久定力與不竭動力,人縱然無法一時撼山振岳,但必能久久為功、移山填海。秉持理想信念,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無到有、邁向了由富而強,創造了從一窮二白到全面小康的驚世奇跡,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這個歷程當中,有多少荒山變綠海的震撼故事,又有多少張連印這樣的平凡英雄。
新征程已在眼前,今天的奮斗者更是大有可為。張連印的人生故事鼓勵我們,擦亮理想信念明燈,做立根固本、起而行之的實干家,在時代發展的洪流中堅守初心、擔當使命,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耕一塊自己的綠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