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6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需要寫一篇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6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1
這幾天,我觀看了“美譽云端課堂”,它有音樂、美術、舞蹈、戲曲四大領域,邀請全國的藝術家參演,為全國大中小學生上演了一場藝術盛宴。活動以“用美育傳承延安精神”為宗旨,目的為提高青少年審美素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用紅色文化培養時代新人,給我們帶來了美的享受。
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是5月25日,“盛·放”——全國10家藝術院團接力聯播,中央音樂學院邀請中國交響樂團、中國愛樂樂團、中央芭蕾舞團、中央歌劇院、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等10家著名院團為全國我們帶來的網上云展演、美育大講堂活動。我被動聽的交響樂吸引了,開始著手了解什么是交響樂。
交響樂是包含多個樂章的大型管弦樂曲,各樂章的體裁與奏鳴曲極似,規模更大,音樂主題有較大發展,管弦樂法更豐富,表現戲劇性較強的內容。交響樂隊是近代大型管弦樂隊,按規模大小,分為小、中、大等編制。通常由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等各組樂器組成。
上海交響樂團的演奏讓我感到耳目一新,不同于其他交響樂的古樸,它有一股蓬勃的朝氣。開始,圓號和小提琴的聲音流淌,緊隨其后的是長號,蕭和鼓的聲音傳出……到后來急轉直下,又猛然回升……一曲結束,我沉浸在音符的海洋中,感到回味無窮。
這次的音樂會,讓我感到很震撼,這震撼的效果離不開他們平日里的努力練習,讓我感受到音樂的美。美育是培養學生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以直觀形象感人,寓情于理,以情動人,陶冶人的高尚情操,提高人的審美能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求知的前提。我們的興趣、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欣賞、感知美育的必要前提,智育為美育提供了必要的審美知識,知識面越廣,越能辨別真偽和美丑。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2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熟悉的旋律蕩漾在耳邊,我不經跟著輕輕合唱。
為提高青少年審美素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5月23—24日,職教中心全體學生線上參加了由中央文明辦三局、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中央音樂學院等單位共同舉辦的“美育云端課堂”活動。
留下深刻印象的就是《黃河大合唱》,《黃河大合唱》堪稱我們偉大中華民族的千古絕唱。她的深沉、悲壯、激昂、宏偉、雄渾,達到了思想性、藝術性、民族性的完美結合,是中華民族的最強音,是從我們民族的靈魂中迸發出的心聲,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音樂高峰,前無古人,后無來者,我們永遠感謝冼星海,他是我們民族的驕傲。黃河大合唱是我們民族的音樂豐碑,聽黃河大合唱,我的心靈受到洗禮,心靈感受到強烈的震撼。
藝術點亮生命,美育豐盈人生。通過本次活動,用紅色文化藝術加強全體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文明風尚,不斷滿足青少年精神文化需求,幫助他們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3
美育是培養人的審美意識,提高人的審美能力,樹立人正確的審美價值觀的一種教育,它和德育智育一樣,是學校貫穿到每一學科,每一節課,每一項教育活動中的一項長期的教育和任務。它能改善環境,凈化人的心靈。最重要的是,美育啟發了我們,有美育的課堂是個有魅力的地方。同樣,在此次的培訓課堂中,培訓老師言傳身教的體現出來的,以及運用于課堂中的美,我們領略到了美育的風采,感受了美育對學生、對教育、對生活那深深的影響。
自然界是按美來設計的,美國物理學家阿熱在其《可怕的對稱》中寫道。其實,審美事實上已經成了當代物理學的驅動力。物理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某些奇妙的東西:大自然在最基礎的水平上,是按美來設計的。自然中的許多形態都是圓形的。圓既是美的,又是善的,故有完美、圓滿、完善之類的說法。大自然本身似乎就是按照某種美的法則來生成和營構的。我們地球的球體現這種自然本身的完美。說一個東西美,對稱與不對稱是其中一條法則,一片樹葉。你會驚嘆按照數學上對數形狀排列,也就是最美的形式排列著。人以鼻梁的中線垂直延伸,可以相當精準地分成左右兩半均等的對稱體。這種生理的決定,人視覺上有基本的審美要求,不合對稱原理的東西就會引起人的腦垂體的不良反映,而出現不舒服、反感。但自然界,絕對對稱基本上是沒有的,只有對稱中的不對稱才有藝術效果。繪畫如果完全對稱,就成了圖案,桂林山水倒影絕對對稱是不美的。科學行為,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科學的藝術化過程。換言之,人類行為的高級狀態,都是藝術的狀態。符合真善美的理想的境界,都會殊途同歸,通往藝術的境界。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4
就美育來說,它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早在民國期間,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美育興國”的理念,兼容并包,融合中西,承繼傳統,面向未來,創造出當代的美育體系。王國維則是將中國的美育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度,他的.美育學說就像“一顆耀目的鉆石,每一個晶瑩剔透的切面都閃爍著令人心旌搖曳的光彩”。可見,美育從未被人遺忘,這是一種情感與價值觀的教育。
而美育的現實狀況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被人無視,從而導致藝術斷層。在剛落幕的中國國際時裝周上,中國藝術家們的品味受到國外媒體的群嘲諷刺。難堪之余,這不禁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民族的審美水平。季羨林老先生曾說過:“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老一輩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舊時中國的文化審美狀況,人民大眾的物質生活都無法得到滿足,誰有精力去追求虛無縹緲的精神世界?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猛烈沖擊著傳統的道德觀念,社會趨于功利化和實用化,物質主義泛濫,長期以來美育教育的缺失,導致國民整體素質呈現出病態化的發展。但現在,我們不僅擁有地上的六便士,更有了看天上月亮的機會,就更應重拾對美育的重視。生活不僅要有柴米油鹽醬醋茶,更要有琴棋書畫詩酒花。
我們的社會太急功近利,心浮氣躁。那些能沉下心來研究美學的學者反而遭到嘲諷,有些人對淡泊明志嗤之以鼻,對寧靜致遠不屑一顧,對藝術不求甚解。為什么在資源技術匱乏的年代能打造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紅樓夢》,如今卻很難拍出一部好電影?是因為當時的劇組追求質量,力求完美。為什么顧愷之能作出飄逸浪漫,詩意盎然的《洛神賦圖》,而如今連小小教科書的插畫都飽受吐槽?是因為顧愷之以“癡黠參半,明哲保身”的處世哲學,以達到他藝術的成就。(在這樣的現實意義下,將美育列入考核體系,顯得刻不容緩。總說“弱化功利,強化意識”,但在如此情形之下,沒有了體系的規范,重振美育從何談起?那些“產生不公”“加重負擔”的說法更是無稽之談。美育的宗旨正是塑造全面完整的個體,將情感提升到一個可以超脫自如的地步,其本質就是感受和感動的能力,而缺少美育的感染,有再多的知識也只會是沒有感情的機器,不是完善的人。孔子提出“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正是強調了美育對人格培養的重要。連最基礎最重要的人格都不完善,何以談“加重負擔”?
美育這個問題,既簡單又復雜。不同時代,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人對美育的理解與實踐都不盡相同。但美育的根本,一直是如何培養完善的人,但愿我們在看到波光粼粼的湖面時,能深刻體會到“水光瀲滟晴光好”的意境;在聆聽奧立佛·圖森的《秋日私語》時,也能感受到秋天的溫馨浪漫。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5
美育是審美與教育結合的產物,它的本質特征就是情感性。由于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因而美育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它在不同的時代制約于不同社會的倫理道德觀念;又由于美育的本質在于情感性,而美感是內在的、超功利的,故美育的最終價值還是指向"至高的善”。
說起對魯藝文化的創作,就要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用老百姓的語言來寫老百姓的藝術,那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價值。
元培先生說到:“哲學之理想,概念也,理想也,皆毗于抽象者也。而美學觀念,以具體者濟之,使吾人意識中,有寧靜之人生觀。而不至于疲于奔命,是為美學觀念惟一之價值。”在這里,蔡先生為審美教育尋找了一個情感上的落腳點和依據。審美教育不能用抽象的枯槁簡單的說教,須感情活動的陶冶作用才能達到。
同學們,在物質生活日漸豐富的今天,我們更要不斷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提高審美情趣正是充實精神生活的重要部分,相信在這一場國家級的藝術課堂中我們能夠共享藝術美,傳承紅色基因,培育文明風尚,在藝術熏陶中成長!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6
美無處不在,它可以是外在美,也可以是一種心靈美。但在藝術中也蘊含著一種特殊的美。
陶瓷也是一種藝術,它也有著一種特殊的美,它不僅擁有著美,還擁有著悠久的歷史。迄今,制作陶器的方法也是一代一代的傳受著。
今天,我們來到了陶器制作基地,只見叔叔踩著踏板,雙手捏住泥土,里面那圓圓的“鼓”不停的轉著,泥土在那位叔叔的手中變成了一個大大的花瓶,花瓶外面均勻,雖表面是棕色的,但是,他們將塑好的花瓶拿去烤制后,再將其涂上白色,畫上那一條條五彩的圖案。
望著那花瓶,我們仿佛看到一片潔白的天空,在空中彩霞若隱若現,那條蜿蜒的長龍,身上的鱗片細細密密,臉上似乎掛著威嚴,讓人有些恐懼。那條龍的眼睛好似被畫活了,用一根筷子輕輕敲打花瓶,一鍵聲音及其清脆的聲,這種聲音似乎從花瓶的口中涌出。
花瓶那纖細的身體又是那樣的美麗,它的腰細細的,從上往下看,自然向上大而中戲下面鼓鼓的。形成一條彎彎的波浪,再將幾數玫瑰插入瓶中,為裝飾點綴,我似乎看到的不是一個美麗的花瓶,而是一個穿著花裙的窈窕淑女,站在那兒。它的表面是那樣完美無瑕,光滑的表面沒有露出一絲絲的凹凸痕跡,將水滴滴在花瓶里,咕咚咕咚,我仿佛聽到了一位音樂演奏家,在燈光的照亮下,它的表面被照得反光,那生動的話,也為它的美景錦上添花。
當你看見它時,似乎他很是珍貴。將它擺放在群中,它是那樣耀眼迷人。其不止花瓶是陶瓷做的,碗也是,那看似不起眼的泥土,在修飾之后,類似于完全釋放,從一堆泥土,變成了一個潔白的花瓶。
美育云端課堂觀后感6篇相關文章: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
★ 觀后感格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