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不僅可以表達我們對電影的感受和見解,還可以提高我們的個人思考和分析能力。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怎樣寫才正確?接下來給大家整理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1
冬去春來,新的一年已經到來。又是新一季的感動中國人物。在這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抗洪救災的消防人員——陳陸。
2020年7月南方多省突發大雨。消防隊員們也在夜以繼日的進行搶險救災。而陳陸他是消防指導員。在發生洪水時,他連續救人96個小時期間從未休息。但在第一次救人中,他所乘坐的救生艇發生了翻船船上的隊員們都淹在水中。其他在船上的隊員們,都在緊張地對他們進行救援。其他的隊員都被陸陸續續的就得上來,但卻不見教導員陳陸,最終在下游3公里處發現了他的遺體。
他因為連續作戰96個小時。已經累得筋疲力盡,腿已經被泡得又紅又腫。他臨走前對自己的老婆說,這次行動我已經報了最壞的打算。而他的父親在洪災前幾天對他說:這幾天雨水多就別回來了。而沒想到他真的回不來了。他在連續出警411次。一年幾乎300天住在警局。
最先出發最快抵達為危難鄉親奉上最好的年華。欠身體一臺手術,欠妻子一個告別。欠父母一次團圓。洪水洶涌,你是浪尖上的逆行者。大雨過后,你是天空中燦爛的霞。這是感動中國對他的評價。
正是因為有太多像他這樣的逆行者。總在我們危難時刻站出來保護我們,我們的國家才會這么美好。向英雄致敬。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國家才能繁榮興盛。正是有了他們,我們的生活才有保障。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2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在央視一套首播,南陽市鎮平縣高丘鎮黑虎廟小學教師張玉滾當選“感動中國”20_年度人物。這是“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選活動舉辦17年來,第16位河南人獲此殊榮。
扁擔窄窄,挑起山鄉的未來;板凳寬寬,穩住孩子們的心;前一秒劈柴生火,下一秒執鞭上課。艱難斑駁了歲月,風霜刻深了皺紋,有人看到你的滄桑,更多人看到你年輕的心。他是張玉滾,是培養出22名大學生的山村教師。
“今天我愿做十八彎山路上的一輪明月,來照亮孩子們的前程,希望孩子們用知識改變他們的命運。”為了改變山里娃的命運,張玉滾一干就是17年。扎根黑虎廟小學17年,先后教過500多名孩子,培養出16名大學生。當地人把他的事跡編成歌曲傳唱,感動了無數人。
鄉村教師,又苦又累待遇又差,只有經得起誘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有一顆甘為孺子牛之心的人,方得始終,向張玉滾老師致敬。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3
不是所有的淚水都源自悲傷和痛楚,不是所有的哭泣都因為恐懼和怯懦。因為十位平凡的人,更因為他們所做的不平凡的事跡,那一份感動重重的落在心靈最柔軟的地方。
他“小氣”,為省錢樓頂種菜;他“大方”,畢生積蓄捐教育。他,是盧永根。 盧永根,87歲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一輩子研究學術,保存了華南最大的野生水稻基因庫。 他是華南農業大學的老校長。13年間,為學校各項事業發展鞠躬盡瘁,打開了華農人才培養的新格局。 他是一位有著68年黨齡的老黨員。2017年3月,他撐著孱弱病軀,捐出畢生積蓄880多萬元扶持農業教育事業。一生勞碌,為國家而奮斗,做出重大貢獻,而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為國家最后的貢獻是捐出自己的身軀。曇花一現,雖短暫,可她畢竟綻放過;鳥兒在天空中沒有留下痕跡,可他畢竟飛翔過;煙花,雖然終究煙消無蹤,可它畢竟絢爛過。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4
我從《感動中國》這本書里知道了中國有許多令人感到的事跡,也了解了許多英雄人物,像張海迪、陳曉蘭、孟祥斌等。他們都是我學習的榜樣。張海迪1歲患小兒麻痹癥,童年未站起來過;40歲時再遭厄運,車禍讓她下半身完全癱瘓,從此與輪椅為伴。在多舛的命運里,她不僅沒有怨天尤人,還選擇了一條向社會傳播愛心之路。她創辦了“李麗家庭教育工作室”和公益網站“麗愛天空”,長期從事公益事業和青少年心理教育工作,先后義務深入內外100多個學校、企業、社區和監獄開辦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講座,聽眾達10萬余人次;幫助近百名厭學孩子重返校園、數十名中學生戒除網癮,為近萬名學生樹立自信。她還成了很多服刑人員的“偶像”,被人們譽為“感恩天使”、“湖南的張海迪”、“中國的海倫·凱勒”。
在《感動中國》這本書里,我從張海迪那里懂得了人要有一個堅強的意志力;從陳曉蘭那里懂得了無論我們工作的是什么工作都要服務周全,尤其作為醫生更要注意服務時一定要健康的藥物;從孟祥斌那里懂得了我們要有一種舍己救人的精神……他們都是祖國的“金子”,祖國無論把我放到哪里,我都要閃閃發光,為祖國做一位有用的人。像張海迪學習做一位“感恩天使”。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5
今天,三四節課我們觀看了感動中國,一共有八位感動中國人選。
其中,我最感動的是海歸科學家——黃大年,他在五十歲的時候在英國倫敦,被國家邀請回來創造新東西。他說服妻子賣掉診所。他回國三年“地殼一號”已經投入使用,探測地震裝置,和無人機。他有一個夢想是:科技強國的夢想。他在出差的飛機上暈倒了,他對空姐說把自己的電腦獻給國家。他的了腦管癌手術七天后,他往微信區發了一段語音,后來病情惡化,最后離開了世界。黃大年留學英國18年,是國際知名的科學家。回國前,他住在劍橋大學旁邊的花園別墅里,妻子還經營著兩家診所。20____年,中國開始實施“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他用最短的時間辭職、賣掉房子和診所、辦好了回國手續。
歸國7年多來,黃大年擔任國家多個技術攻關項目的首席專家,經常工作到凌晨,幾乎沒有休過寒暑假和節假日,甚至多次累倒在工作崗位上,這種工作狀態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的頒獎詞是:
作別康河的水草,歸來作祖國的棟梁。天妒英才,你就在這七年中爭分奪秒。透支自己,也要讓人生發光。地質宮五樓的燈,源自前輩們的薪傳,永不熄滅。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6
1978年,吳天一與同事共同創建了全國第一家高原醫學研究所。為盡快全面掌握各種急慢性高原病,1979年至1992年,吳天一主持了歷時10余年、覆蓋10萬人的高原病大調查。“每到一個地方,我都問哪里海拔最高?”吳天一說,高原醫學研究必須要去高、偏、遠的地方,不落下一戶一人,才能準確掌握疾病分布和患病因素。
“到牧區下鄉,帳房一支,儀器一架,發動機一響,牧民們以為是電影放映隊來了。”吳天一克服頭痛、胸悶、失眠、腹瀉和嘔吐等高原反應,騎著馬,趕著馱滿儀器的牦牛,深入牧區的帳篷做高原病普查。餓了吃點牧民的青稞糌粑或自帶的干糧,晚上同牧民一起睡在零下三十多攝氏度的帳篷里,深夜點著酥油燈整理數據資料……
為研究青藏高原藏族人群“高原低氧適應生理特征”這一主攻課題,精通漢語、塔吉克語、英語、俄語的吳天一,又學會了藏語。幾十年的科研工作,他走遍了青藏高原大部分高海拔地區,診治過數萬名牧民群眾,整理了大量的臨床資料,藏族牧民親切地稱他為“馬背上的好曼巴(醫生)”。
吳天一對發生在青藏高原的各型急、慢性高原病,從流行病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醫學方面做了系統研究。他提出慢性高山病量化診斷標準,被國際高山醫學協會作為國際標準并命名為“青海標準”,于2005年在國際上統一應用,為高原病的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
感動中國450字觀后感篇7
“人最大的富庶在于愛和信念的堅持,他們用生命提攜了孤兒的成長,在一個物質繁盛的時代里,他們仍然讓世界相信:精神無敵。”沒錯,這就是于丹老師對兩位“菩薩老師”胡忠、謝曉君的高度評價,他們為了幫助西藏的孩子們而不惜千里迢迢,即使是產生了高原反應也不惜一切代價,說是老師,到不如說是母親,家長甚至保姆,他們是多么偉大、慈愛,正如杜玉波老師所評價:“他們的高原紅,是陽光的.沉淀,也是心中澎湃的熱血在臉上的體現。”高原紅體現了他們的堅持不懈,所做的舉動更體現了他們心靈的美麗。
他們帶上年幼的孩子,是為了更多的孩子。他們放下蒼老的父母,是為了成為最好的父母。不是絕情,是極致的深情;不是沖動,是不悔的抉擇。他們是高原上怒放的并蒂雪蓮。
這就是他們的博愛,這就是他們的高尚情懷,他們的種種事跡令我的心靈有了很大的震撼,令人為之動容、深受感觸。感動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這花瓣就猶如兩位無私奉獻的老師,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動,往往只有這種不平凡才更加感動中國。
有一種溫暖叫感動,兩位老師的所作所為令我刻骨銘心,他們將會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盞指路“心”燈。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是你們的感動讓我們看到了世界的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