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
也許,因為了陸川電影《南京南京》的熱映,引起了我對另一部同題材小說《拉貝日記》的興趣,從網上,我讀完了它。
《拉貝日記》是當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國友人親身目擊南京大屠殺所作的真實記錄。這本書的作者約翰拉貝是德國西門子公司的雇員,1937年日軍進攻南京前夕,他和十幾位外國傳教士、教授、醫生、商人等共同發起建立南京安全區,并擔任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主席。他和一些國際友人在當時極其危險艱難的戰爭環境中,四處奔走呼號,奮不顧身地抗議和盡其所能地阻止侵華日軍對中國人民瘋狂施暴。他們設立的南京安全區為大約25萬中國平民提供了暫時棲身避難的場所。在他自己的住宅和小花園里,也擠進了600多名中國難民,受到保護。他還在他的日記和其他文字中記述了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一樁樁令人發指的暴行。他在1938年4月回到德國以后,連續舉行報告會,向德國當局呈送書面報告,繼續對日軍在南京的罪惡進行揭露。在受到德國警察蓋世太保的訊問和警告之網后,他仍然暗暗地細心整理自己的日記和有關資料,將這些歷史記錄留給后人。
這本書主要采取的是日記體這一形式,在情節上,他更多的是翔實的、樸素的記述,讀完后令人壓抑、憤怒,為那段黑色的歷史。
對于南京大屠殺,我最初的記憶是在初三那年,學校發了一本補充教材,那上面的記載。對于這段歷史,我想每一個中國人的感覺都應該是相同的。
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2
《拉貝日記》成功地展示了拉貝先生的心路歷程,也讓觀眾觸摸到了那段令人不堪回首,但卻無法忘記的歷史。電影中塑造了許多有血有肉的人物,善良認真的拉貝,耿直不諱的威爾遜醫生,堅強慈愛的杜普雷小姐與帥氣年輕的羅曼博士,更是成功刻畫了一個個令人生厭的日本軍官,使觀眾深入其中,有身臨其境之感。
如今,距離日軍侵華這一段悲慘而壯烈的歷史已經有六十多個年頭了。時光并沒有使中國人民忘記這段屈辱的歷史,最近因與日本的釣魚島爭端,中國人民反日的情緒更是無比高漲。盡管南京大屠殺已經成為了過去的回憶,一個慘痛的教訓。但是日本右翼勢力還在試圖掩埋歷史,堅持南京大屠殺是二十世紀最大的謊言。相反的,同樣作為二戰主犯國的德國,早在1974年,他們的總理就在訪問華沙時,在二戰紀念碑前深深一跪,向全世界謝罪,所以德國此刻得到了世界的尊重。而日本卻依然為自我的罪行進行無恥的狡辯,我相信他們終將得到應有的懲罰。
《拉貝日記》透過展示歷史,也讓中國人民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的不變哲學。泱泱中華當初之所以被日本這樣一個彈丸島國侵略,就是因為國家的無能與國家的落后,導致我們起初在他們的暴行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僅僅完成了百分之三十,雖然,我們已經站立在了世界的東方,但要做到真正的強大,我們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最后,讓我們深深緬懷拉貝先生,他不僅僅是中國人民的英雄,更是全人類的英雄,是人道主義的杰出代表。
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3
戰爭,是霸權者的欲望與貪婪;戰爭,是野心者的冷酷與殘忍;戰爭,是弄權者的自私與無情。膨脹的野心將和平與人性掩埋的徹徹底底。
死亡?仇恨?無辜的生命的吶喊,襁褓中幼嬰的啼哭,家園支離破碎,滿目瘡痍,這就是戰爭。也許歲月能抹去那些斷壁殘垣,可是歷史和人們終將銘記那段血雨腥風的悲苦時期。不論是戰火紛飛的昨天還是看似風平浪靜的今天,戰爭都依然時時刻刻威脅著人類的生存。
有人說戰爭是為了讓未來更加統一,可是有誰真正的看清過戰爭背后的代價呢?殺戮,無休止的殺戮,用鮮血洗滌鮮血,用罪惡掩飾更大的罪惡。和平成了最大的笑話,人性被抹殺的干干凈凈。那些寒風中瑟瑟發抖的身軀,那一雙雙渴望安寧的眼睛,那一聲聲絕望的吶喊卻被冰冷的炮火炸得粉碎。從二戰到日本侵華戰爭,從伊朗戰爭到最近的敘利亞戰爭,哪一次不是伴隨著哭泣和鮮血呢?人們渴望的和平被一次又一次的戰爭撕毀,道德和人性被膨脹的欲望鞭笞得體無完膚。
寬恕,是戰爭中最大的良知。
每一次戰爭因為野心而開始,冰冷的炮火,哀傷的哭號,沒有良知的征服帶來的將會是更多的仇恨。近百年前的戰爭蔓延至今,沒有了烽煙可是依然著針鋒相對,笑臉的背后隱藏的卻是一顆不夠仁慈的心。
原罪,是人們對過去罪惡的沉迷。
戰爭留下的陰影是人們心底一場永遠的噩夢,無法遺忘,時時刻刻用罪惡折磨著自己。沉迷于悲傷和仇恨中不可自拔,直到有一天內心的防線轟然崩塌。
悲憫,是對每一個美好生命的尊重。
和平是每一顆心懷悲憫之心的人構建的伊甸園,鮮花和笑語會沖淡所有的罪惡和野心,原罪得到了原諒和寬恕,有愛的心成為了人們的良知,也希望遙遠的明天永遠像今天一樣和平安寧。
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4
《拉貝日記》是從拉貝先生的角度來描述南京被日軍占領的這段歷史。整部片子中心線索明顯,就是圍繞拉貝展開敘事。拉貝在卸職的前一天,趕上了日軍空襲南京城,拉貝組織大家在廠區里避難,用大大的納粹旗給日本人發出信號。如果說這次救中國員工的行為完全出于自發,拉貝這個納粹黨員留下來組織安全區則純粹是一種使命感。這種使命感來自于他對生活了27年的中國的感情,來自于對新上任的西門子主管的失望,來自于各國際人士對他的厚愛,或許還來自于對他敬愛的元首的寄望。最根本的是,拉貝的人性光彩,這在此后的敘述中娓娓道來。拉貝送別妻子,卻眼睜睜看到船沉入大海,他遭受了沉重的精神打擊,身體打擊也是不言而喻的。夜以繼日的工作,使他患上嚴重的糖尿病,安全區缺醫少藥,不得不求助于日本人救命。拉貝周圍的人,耿直的威爾遜大夫,年輕氣盛的羅森博士,慈愛堅強的杜普雷女士,人物豐滿,個性鮮明,為突出拉貝起到了很好的綠葉作用。
威爾遜大夫一開始非常敵視拉貝,他不相信這個納粹分子會留下來幫中國人做事。直到某一天他識破拉貝為安全區傾家蕩產也不聲張,這時他對拉貝的態度轉為善意。這兩位演員都是老戲骨,屢屢碰撞出火花,讓人看了忍俊不禁。他倆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場景必將成為經典。杜普雷女士為了保護女學生,以防止虱子為由給女學生剃發,與日軍據理力爭,自作主張私藏戰俘。她對拉貝的愛慕,只是隱隱表現,終究尊重拉貝與其夫人的感情,而把自己的真情深埋。她的柔情,她的堅定,展現了無私的愛與崇高的人格。羅森博士是由《再見列寧》中的小帥哥飾演的,現在還是那么帥哈。他與女學生瑯書的感情,輕松的對白,舒緩了整個凝重緊張的氣氛。
拉貝日記觀后感600字篇5
1937年,拉貝在南京是一位讓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當時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傳開了,拉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為什么南京還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納粹德國將領帶領著中國軍隊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軍隊正準備發動進攻。
1937年12月5日,拉貝去見了幾位德國納粹黨員。所有黨員讓拉貝快回德國,因為日本軍隊馬上就要進攻南京了。但是拉貝不想回德國,因為日本和德國是友國,還有,如果回了德國那他會傾家蕩產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轟炸機來了,拉貝看見后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許多的員工和難民往場屋跑,但是警衛們不讓他們進。拉貝知道轟炸可是會要了人命的,何況還有自已的員工,他下令把門打開,門打開了但轟炸機如果炸著里怎么辦?這時他突然想起有黨員送給他的一個超大的納粹旗,他馬上叫人拿來了納粹旗在打開由4個人撐著讓難民員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轟炸機飛來圍著場房飛了一圈就飛走了,之后轟炸機全飛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們也知道,拉貝和別國人員的安全區只安全一點點,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飛機擊沉了拉貝也傷心了好幾天。
他的私人司機張因為不在汽車上被砍了頭,日本人說好了不殺戰俘的結果還殺。
這個電影寫出了日本人的殘暴,看出了拉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當時中國人的無能。但是,這是歷史,我們要銘記歷史,無能就要挨打。
1945年日本戰敗,拉貝將他拍下的當時的南京慘案,讓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們有多么的殘暴,邪惡是打不過正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