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1
《三傻大鬧寶萊塢》真是一部有趣的印度影片,幽默、感動。它常常會使你流淚,也會禁不住讓你哈哈大笑起來。
它主要講述了兩個好兄弟萊俱和法漢去尋找多年不見的好兄弟蘭徹,過程中展開了許多回憶。蘭徹頂替別人來到皇家工程學院讀書。這是一個印度名校,但是壓力卻巨大,幾個學生因為壓力過大而放棄了生命。這所學校是非常注重成績的,成績決定著一切,沒有好的成績就意味著沒有未來。而蘭徹卻沒有受到壓力大而放棄,用他自己的智慧、幽默、善良和開朗的性格影響著周圍的人。他們三個好兄弟還經常受到退學的的打擊。害怕、緊張的心情使萊俱被野蠻的院長——病毒的強迫退學而跳樓,變成了植物人,后來被蘭徹和法漢救活。經歷了酸甜苦辣的大學生活,最終蘭徹用智慧征服了印度科學界,他成為了一位具有400項專利的天才科學家;萊俱也實現了夢想,成為了工程師;而法漢卻成為了野生動物攝影家,完成了他的夢想。
夢想是什么?是我們心中的目標。電影告訴我們要去追逐它,去實現它。不要放棄,盡管路上障礙重重!沒關系,想辦法跨過它吧!電影中最真摯最感人的就是三個朋友互相真誠的幫助,在殘酷的現實面前不拋棄,不放棄,堅守著屬于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最終闖出屬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和借鑒的。
“追求卓越,成功就會在不經意間追上你。”這是電影中的一句話,成功是一個令人興奮的詞,只要努力,有什么不可能的?想要成功,腦海里必須要有兩個字——堅持。說說簡單,做起來可是非常難的。但是,只要你真心的想要成功,這也是個簡單的考驗。
對于這部影片,還讓我特別喜歡的就是對印度有了更多的了解。印度的服裝,美食,禮儀都很特別!特別是女主角穿的服裝顏色艷麗,款式不同于我們的普通服裝,非常有民族地域特色!還有就是印度的風景了,在法漢和萊俱開車去找蘭徹的途中,彎彎曲曲的盤山公路下盡是美麗的風景,火紅的葉子煞是美麗!真希望今后等我長大了,有機會可以去這個神秘而古老的城市看看,一探究竟!
這真是一部勵志的影片,用獨特的方法告訴我們了許多道理,使我看了回味無窮。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2
《三傻大鬧寶萊塢》雖然是一部接近三個小時的長片,我還是一口氣就看完了?;蛟S是長期淫浸于美國大片,我對印度電影并沒有很高的期許,也沒想過這部片子能帶給我感動和思索。待電影完結時,我發現自我已淚流滿面,為了友情,為了人生,為了這部被我誤解的難得一見的好片。
與其說這部電影的線索是尋找蘭徹,毋寧說是尋找生活的真義。查爾圖想要明白的是蘭徹的生活的結果,而我們看重的是蘭徹人生的過程。同在帝國理工大學,在高強競爭壓力之下,當大多數人為了以后的好工作、高工資、豪宅、美女而壓抑、糾結、苦痛時,蘭徹卻為了興趣而快樂地學習著,熱衷于知識的應用,從不在乎金錢和名利。這種達觀和淡薄的態度,猶如一陣清風,吹散了現代社會高壓力的陰霾,引起我們對人生的深沉思索。
“沒人會記住第二名”、“為了自我的成功,你務必把把別人擠下去”校長病毒不斷強化這些觀念,力圖灌輸給學生赤裸裸的叢林競爭原則。于是有了查爾圖這類標桿學生:每一天十八小時的學習,自私諂媚,幸災樂禍,對別人漠不關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完全是一個模板和工具。更多的人則生活在壓力和恐懼中,于是不斷有人選取結束自我的生命。
中國的情形并無二致,在經濟現代化的大潮中,競爭的白熱化在任何國家都沒有大的區別。從出生開始,甚至在沒有出生的時候,我們就承載了太多父母和社會的期盼。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所以有胎教,所以我們三歲要上幼兒園,四歲要去英語班,五歲得去繪畫班,六歲得去鋼琴班……,從來沒有人問過我們喜歡什么、想學什么,我們只能學別人認為有用的東西,追求別人都在追求的東西,過著別人想象的生活。但在夜深人靜時,我們的心卻在低泣:這是我自我的生命,這一次的生命我本當為自我而活啊。生活的悲喜如水中的魚兒,冷暖只有自我明白,光鮮外表下內心的苦痛又有誰能知解呢?
“明白我為什么總拿第一名嗎?因為我喜歡機械”蘭徹是這樣解釋自我的成功,如此簡單又如此困難。因為熱愛,蘭徹會廢寢忘食地做科研,會開創性的想問題,會有意識的運用知識于實踐。知識于他不是敲開金錢權位的手段,他從不為了成績和工作而學習,知識本身于他就是目的和樂趣。這在一個世俗的世界已越發稀有和珍貴,所以蘭徹成功了,而我們絕大多數人則仍在欲望的深淵里苦苦攀爬、深深淪陷。
當學非所愛、愛非所學時,法漢一向在平庸和苦痛中掙扎。我們無法在我們不愛的東西上有熱情的投入,強行去學只能是三流的平庸;把寶貴的一生耗費在我們不愛的事業上,這是我們難以承受的生命之痛。當法漢最終成為動物攝影家時,我由衷地為他高興。是的,即使今后錢少一些房子小一些,車小一些,只要內心快樂,那些身外之物又有什么要緊呢。我永遠都不會忘記片尾法漢明朗的微笑,那是發自內心滿足的喜悅。
劇中三個傻寶的兄弟情誼也讓我潸然淚下。朋友之間不離不棄、相互扶持,為了兄弟自我的生命和名譽都能夠置之不顧。在現實的重壓下,深厚的友情是如此彌足珍貴,這才是人生的快樂與真義所在,它值得我們用一生的時光去追尋。當法漢與萊俱最后找到蘭徹時,來自朋友的重拳傳遞的卻是深深的思念之情,包涵了多少難以言盡的言語和感情。
作為一部民族喜劇片,《三傻大鬧寶萊塢》還奉送了獨特熱鬧的歌舞,讓我對這個民族多了一份了解和熱愛,而其中俯首即是的關于友情、感情、人生、成功的哲學則更值得我們深深思索。
這部電影將是我關注更多外國影片的開始,相信也能帶給你們感動與啟示。不僅僅是電影的娛樂,更關乎人生的思考,盡在《三傻大鬧寶萊塢》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3
《三傻大鬧寶萊塢》原名為《3idiots》,這是一部印度題材的影片,一部關于教育題材的影片,很搞笑,但不要以為這就是純粹的喜劇片,影片抨擊的是印度的應試教育,把青年學生迫到自殺問題嚴重、扼殺年輕人的創意以及貧窮問題和社會發達令人與人之間為前途問題而成為奴隸的實況反應出來,發人深醒??梢哉f,這是一部相當不錯的教育片,比起小時候學校家長組織要求看的影片不知道要強多少倍。
片中主要人物是蘭徹、法涵、萊俱,三個男孩是印度一所皇家工程學院的學生,他們從眾多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考上了這所著名的工科院校,每個人身上都承載了家庭太多的希望。蘭徹是花匠的兒子,從小聰明好學,善良調皮,他代替小主人來這里上大學,任務是四年以后為主人拿回一張光宗耀祖的文憑,但是對于傳統的以分數論等級、以分數定前途的教育提出了不滿和抵制,引來了眾多教師的斥責和刁難。法涵是貧困人家的孩子,他來這里上學的目的就是有錢讓爸爸治病、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讓姐姐可以有出嫁的嫁妝,由于壓力太重,他膽小而謹慎,學習成績一直墊底。而萊俱喜歡野外動物攝影,由于懼怕父親的權威,選擇了不喜歡的工程專業,學習成績更是倒數。三個年輕人,各有自己的生活,各有自己的無奈,因有緣相逢在一所大學的屋檐下,共同分擔著彼此的憂慮和不幸,笑中有淚,充滿人情味,他們以各種方式排解著內心的壓力和處境,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影片的主角蘭切展現了一系列非傳統教育下所培養出的令人折服人格魅力和知識魅力,他提倡興趣學習,他挑戰傳統教育,挑戰權威,整個影片中他教育了同學,教育了老師,教育了校長,教育了整個教育。他用知識拯救了人的生命,使別人建立了人格,讓別人找到了夢想,同時成就了自己。這些知識是來源書本,但絕不來源于傳統課堂。同時影片讓你更加走進了自我,夢想不再是理想,生活不再是生存,學習不再是分數,人生就是你自己的人生。蘭徹的一句話:“學習就是為了應用”。法函說:“鹽水具有極強的導電性,初二物理知識,我們都學過,只有他會應用?!闭f出了教育和學習的本質,如果不是為了應用,學習還有什么意義?而目前我們的教育又走到了哪里呢?中國的應試教育,成了孩子論資排輩的依據。很多家長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不好,就會決定孩子的一生。害苦了多少孩子啊!
而劇中的院長,總是教育學生們:生活是場比賽,當不了第一名就只能被人踐踏。這樣的教育方式培養下,像蘭徹那樣有創新思想的人總是受到抑制。影片多次描述院長邊由專人刮胡子、邊聽歌劇午睡的一幕,配合著兩個學生的自殺,而他卻無動于衷,對這個體制的諷刺達到了頂峰。
最后結局一段眾學生在學校搶救教授女兒的孩子時更有驚險而不失幽默,表現少年人的創意。結尾的那一幕,蘭切在窮鄉僻壤起學校去教小孩天然工程學。這反璞歸真的意義﹐對比之前的學生在名校的讀書苦況﹐反映政府不應扭曲少年的天性。
這部作品反映的現象和中國有些相似:分數決定一切,中國的創新體制受到各種思想和體制限制、崇拜權威、根據“錢”途決定事業而并非個人興趣、成功的標志是財富和地位。看完后細細咀嚼,你會有很大的收獲。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4
我最喜歡的一位單口相聲表演者叫Russell Peters,他是加拿大第二代印度移民,專長于種族笑話,又善模仿各種族裔的口音,不管是中國人、印度人還是意大利人,他都能找到突出特色予以模仿夸張,在逗得觀眾哈哈大笑之余留下悠遠回味,一邊佩服他觀察細致入微,一邊咂摸各個種族的痼疾毛病。Rusell Peters曾經對印度電影做過夸張總結,幾個主要點跟我印象中的傳統印度歌舞片還真是嚴絲合縫,什么窮小子愛上富家女啊,沖破種姓屏障私奔之類的。其中最搞笑的一點是他說印度片子一定要有歌舞,而且不管什么劇情,一定會突然到達一片鳥不生蛋的曠野,中間一棵孤樹,女主角藏于樹后,隨著音樂的節拍從樹左側突然探出頭來,唱一句,縮回去,再從右探頭,反復幾次,手則作蓮花指翹于頦下,眼珠左顧右盼,迷得追隨她前來的男主角神魂顛倒。
所以,我也是帶著這樣的期盼來觀賞印度電影《三個傻瓜》的。這個大體改編于印度暢銷書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處女作小說《五點人》(Five Point Someone)的故事果然爆笑,名字里“三傻瓜”所言非虛——在每學期42場考試、成績排名張榜公布、競爭激烈乃至自殺率高居不下的“皇家工程學院”中,竟然出現了個周星馳般不按牌理出牌的問題學生蘭喬(Rancho),他頂撞老師,質疑傳統,完全不把成績當回事,古板校長“病毒”當然要罵蘭喬和兩個追隨他的室友,法蘭(Farhran)與拉杜(Raju)是大傻瓜了。
這個特立獨行的蘭喬有個口頭語叫“一切都好”(Aal izz well),影片中一段恰到好處的歌舞充分詮釋了這種樂天派心態的關鍵——就算不能解決問題,至少可以平復心緒,打敗恐懼,增加直面問題的勇氣。我非常佩服導演拉庫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在這段歌舞前后的調度安排,每段超現實的舞蹈暫告一段落后鏡頭都切回故事進程,輕松推進情節發展;整個狂歡結束后再突如其來一個巨大的對比,讓觀眾的情緒從輕松愜意的云端直墜沮喪遺憾的谷底,既增加了劇情本身的跌宕起伏,又給本來輕飄飄的“一切都好”加入了對比及深度。寶萊塢的敘事技巧實非虛名。
比起通常的好萊塢喜劇片,《三個傻瓜》幾乎長出一倍,小包袱小笑料層出不窮,種種小片段事無巨細,但卻并不考驗觀眾的耐心。我覺得這跟情節安排的前后呼應及影片整體所維系的“嚴肅的調侃”基調分不開關系。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是在介紹拉杜的家庭環境時,畫外音一邊自嘲地說“就像五十年代黑白電影的翻版,狹小昏暗的房間,癱瘓的父親,咳嗽的母親,尚未成婚的姐姐”,一邊自動將畫面飽和度調低,故意弄成黑白老電影的粗糙顆粒質感。以后只要一演到拉杜的家,電影就自動彩色轉黑白。而不管是“一切都好”,還是“病毒電力轉換器”,只要前面有所鋪墊,后面的橋段就必然用到,包括蘭喬所臆想的“騎摩托新娘”,工整得近乎精致。
但我覺得影片最值得嘉獎的還是其不吝自嘲的精神。沒有那些調侃與歌舞,剩余的便只有干巴巴的勵志。自嘲也使得影片脫離了現實主義的調子,不會變成義正言辭的空洞鼓噪,要不然,這個純理想主義的空談還真難于自圓其說。人人都知道蘭喬說得極對,卻也都知道他那一套在現實生活中將處處碰壁。理想面對現實為什么總是撞得粉碎?這可不是簡單歸類為缺乏激情或充滿恐懼便能解釋一切的,更多的時候,再高歌“一切都好”也只不過是阿Q精神的自我麻痹。長輩的期許、同儕的壓力、生存的必須、機會的稀缺,天賦的不可求、一次又一次向理想主義證明特立獨行者們的悲慘命運;而死記硬背的模范學生“消音器”才是大眾意義上的成功典范。這個“典范”也許毫無人格魅力,缺乏創新精神,充其量只能當個打工皇帝;但在一個貧富分化嚴峻,大部分人尚在為溫飽奮斗的第三世界國家里,不先孕育出適合理想成長的土壤就空談理想的實現是多么幼稚啊,那根本就是一條不成功即成仁的血路!要超越生存阻礙,披荊斬棘義無反顧地追求理想當然可歌可泣,但這其中必須跨越的灰色地帶可比電影一筆帶過十年的笑談殘酷得多,不一定白骨涔涔,可至少也血淚斑斑。已經浪漫化了的好萊塢影片《當幸福來敲門》(The Pursuit of Happyness)都還得展示主人公帶著年幼的孩子無家可歸,經過睡廁所、吃救濟的低谷才能抓住機遇,終于奔向成功;《三個傻瓜》將一個獨行者的奮斗艱辛干脆忽略,重點完全放在理想主義的理論之上,沒有調侃,不搞自嘲肯定行不通。
盡管電影終究是一場理想主義的美夢,但它依然觸及了很多非常值得深思的社會問題,包括印度的高自殺率、人才流失、學校死記硬背的教育方法及社會分工的單一和就業選擇的匱乏。印度所面對的這些社會問題和中國頗有交集,這也是為什么我這個也曾深切體會過“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升學壓力的中國觀眾會頗感共鳴。影片將近結尾還有一處令我很是意外:一直對蘭喬深惡痛絕的校長“病毒”在暴雨積水中語重心長地勸戒他“你不可能總是對的”。盡管影片不可能真正走向現實主義的方向,但起碼,這一點懇切的誠實頗為難得。
特立獨行的蘭喬是個只能生活在電影里的虛擬人物,但他所代表的那份理想主義的勇氣與執著依然令人敬畏。他就是葉芝在《當你老了》中所全心熱愛的“朝圣者的靈魂”。我愿意看到他成名成家,終于抱得美人歸,哪怕這一切真的只能是夢。
三傻大鬧寶萊塢電影800字觀后感5
篇片子定位是喜劇,好像不太準備,個人覺得定位喜劇有點淡化其中的深刻意義,劇情片更像。作為在中國教育體系下成長的我們80后,是會對此片產生強烈共鳴的。
不敢說是最好的,但絕對是值得一看的印度佳作!有時候不想跟自己過意不去討厭看過于沉重的——這部電影深入淺出不乏蘊含諸多道理應該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 不過“大道理”里也有給我留下深刻印象滴——以后遇到事情,我想我會不介意學學神圣智者蘭徹達斯,用右手砸砸左胸小聲告訴自己“一切順利”——因為有時候心是很脆弱的,它需要我們的安慰來使它變得堅強! 我從未有過如此的震撼,你很難想象,一部2個小時的電影之中,竟然穿插著如此之多的人生智慧;人生價值觀,友情,愛情等等。
當我看完這部電影,我覺得它早已超出了勵志電影的范疇,它不僅是傳達了一股人生的信念,更是提醒我們的人生需要自己掌控。需要自己堅持不懈的執著,故事主要講述的是3個大學生的校園生活,正如當今的大學生一樣,他們有很多的無奈,他們身上同樣寄存著父母對他們的希望,老師對他們的壓力,他們心中背負著各種負面的情緒;對承擔家庭 的恐懼,面對不喜歡的專業的逃避,但是,他們心中仍然有著一份執著在心中。為了自己喜歡做的事,他們一直努力著。
主人公曾說過這么幾句話:為什么我會考試第一名?因為我真正喜歡我的專業,但你們為什么卻是屢屢倒數?因為你身上有太多的包袱,甚至是根本不喜歡現在的專業。只要跟隨著你們的激情所在,激情就會變成你的職業。這幾段話不僅反映了一種學習態度,更是映射出一種當今的社會現狀。身為希望的我們,當面對選專業時,總是受到父母的威逼利誘:這種專業很火啊,不選這個,你就會沒出息……雖然父母的目的是為了我們好,但他們可曾想過,我們心中也有自己想學的東西?也有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有時候總聽到身邊的人抱怨說:都怪自己倒霉,生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等等一些抱怨社會的話。其實這并不是社會的錯,而是我們的內心不堅定,是對未來的空虛和迷茫。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怨恨這個社會的性質,更不要去在乎別人怎么說,你想做什么事,就勇敢去做……就像電影說的一樣:當你把你做的事變成一種興趣,久而久之,你就會變得優秀。相反,如果你完全去相信現在的一些教育制度,你到最后無非就是個“學習機器”! 回歸正題<三傻大鬧寶萊塢>我不知道為什么這樣翻譯?會不會是翻譯錯了?覺得名字好奇怪!這樣的電影真的可以和阿甘正傳去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