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10篇
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是時候寫一篇觀后感好好記錄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觀后感嗎?下面小編帶來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對于各位來說大有好處,一起看看吧。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1)
在上個星期學校組織我們觀看了一部非常有意義的紀錄片,主要講的是一些高級技術工人的高超技藝。其中講述的人物有高鳳林--火箭心臟的焊接人,胡雙錢--金屬雕花師等,通過講述他們是如何工作的及對工作一絲不茍的態度,無不啟發著我們鼓勵著我們。
火箭心臟的焊接人--高鳳林。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航天機械公司特種焊接高級技師,在中國航天事業中,53歲的高鳳林是火箭焊接發動機第一人,長征五號等火箭發動機噴管,數百根幾毫米的空心管線等,都是高鳳林焊接的成就。高鳳林的高超技術,讓我們由衷的敬佩。
胡雙錢是許多技術工人的一個,也是擁有高超技術的技術工人。雖然至今他都是一名普通的技術工人,但是這并不妨礙他為國家做貢獻。一個0.4毫米相當于人類發絲直徑的零件,本來需要精密的儀器才能完成,但是胡雙錢僅僅只用自己的一雙手和一臺傳統的銑床,并且只用了一個小時就完成了這個精密的零件。
胡雙錢也是非常樂于助人,如果同事有不明白的地方或困難他都會及時的伸出援助之手。有一次急需生產一個特殊的零件,從原廠配調需要幾天時間,但由于時間緊迫,這個任務交給了胡雙錢。胡雙錢并沒有推脫,而是果斷的答應了下來,并且完美的完成了這個任務。在節目中胡雙錢講述的任務,難度之大,令人難以想象,但胡雙錢卻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從中可以看出胡雙錢對工作的認真,這一點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一個人在工作時如果做到認真,有目標,有不怕苦能吃苦的精神,那么這個人就注定會有一番非凡的成就。
高鳳林和胡雙錢對工作認真的態度和成就鼓勵和啟發了我們,只要我們努力學習,也可以像他們一樣,成為合格的技術工人,為國家的發展盡自己的一份力。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2)
在整個視頻學習的過程中,家人們都很認真,每個人都有或多或少不同程度的感觸。總有那么一個人,會觸及你的靈魂,也許他們沒有憾動世界感動世人,卻總會撥動你生命里某一根弦。讓你向他們靠攏。
特別讓我感動的是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焊接垣克駕駛窗最關鍵部位的盧仁峰,因工傷一只手殘廢的情況下,沒有自爆自棄自生自滅,更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勇氣和熱情。而是重拾舊業,用牙叼焊帽,自制又大又肥的厚手套戴在殘疾的手上,通過手、臉、牙的配合,每天堅持完成50根焊條的守恒任務,吃住在車間,沒有畏懼過,一直堅持努力,通過不間斷的練習和必勝的恒心,一年不下上百次的試驗,終于成就了自己的技術峰值,再次成為了焊接行業,尤其是焊接垣克行業的領軍人物。他的這種行為和堅持不懈的精神超越了生命的突破。如果人人都能像他一樣煉技修心來對待自己的工作和事業,那么人生的道路上還有什么可以畏懼的呢,又有什么阻礙能夠打倒你呢?
我在愛電工作有十來年了,也帶了不少的徒弟,我覺得最讓我感觸的是焊師張冬偉,首先是他所從事的這個行業主要是焊接裝天然液化氣的大容器,不光技藝超群不說,最讓我佩服的是他的心境,因為焊接的空間大,有時候一天下來就是一個動作維持一整天,連續要焊8個小時。在這個焊的過程當中,他始終都能保持心平靜氣的狀態,而情緒的穩定性直接決定了焊接性能的一個穩定性。對我這樣火爆性子的人來說,是最需要修練的。而且他在帶徒弟的過程中,也特別的細心和認真,在檢查徒弟們作業的過程中,他會把每一個焊接不到位的地方給你標示出來,并注明原因,最高明的還不在這里,他能夠根據你的焊接狀態去探知你的內心世界,你當時是以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或心情去焊接作業的,往往一道一個準。堪稱心理焊接師。從心境達到技境的提升,這也是匠人世界的新境界。這也是我們可以去借鑒和修練提升方面。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3)
在觀看了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的八集連續劇《大國工匠》后,影片講述了八個不同崗位的工人的故事,比如為長征火箭焊接發動機的國家高級技師高鳳林,他用靈巧的雙手和獨創性實現了夢想。我內心太激動了,久久不能自拔。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人,和寧。
在北京APEC會議上送給外國領導人的國家禮物之一“和美”純銀絲巾果盤,太過逼真,讓人忍不住伸手觸摸。事實上,它是孟劍鋒在一個只有0.6毫米的銀質工件上經過數百萬次精細雕刻而成的“絲巾”。它可以在沒有錯誤的`情況下完成數百萬筆。這種完美和卓越只有我們的“雕刻大師”孟劍鋒才能實現。難怪人們會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觸摸!
另一個數據是——486.1公里,是京滬高鐵上運行的380A最高速度,創下了高鐵試運行速度的新世界紀錄。寧詹韻是第一個從事高速列車轉向架“定位臂”打磨的人,也是首席打磨師。更讓人感動的是,為了完成380A準備沖高速的關鍵階段,他并沒有每天都無法陪伴患白血病的父親,只是在下班的路上得到了父親去世的消息。
當我看到它的時候,我不禁感到難過和慚愧。我很難過這個“偉大的鄉村工匠”沒能給我父親最后一程。我感到慚愧的是,我們在工作場所呆了很長時間后,總是覺得我們的工作很無聊,缺乏好的工作。生活似乎失去了活力,我的進取精神常常被工作消磨殆盡,甚至有時覺得看不到自己的期望。《大國工匠》的碩士沒有一個背景顯赫,學歷深厚,甚至放棄誘人的跳槽機會,在國家崗位上精益求精,耐心專注十幾年,幾十年。我真的應該向他們學習。如果有夢想,我應該去追逐,用“偉大的鄉村工匠精神”去雕琢,去追求完美!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4)
工匠精神是一種在設計上追求獨具匠心、質量上追求精益求精、技藝上追求盡善盡美的精神,蘊涵著嚴謹、耐心、踏實、專注、敬業、創新、拼搏等可貴品質。
我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有三個關鍵詞:一是敬業,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敬畏之心,視職業為自己的生命;二是精業,就是精通自己所從事的職業,技藝精湛,我們熟知的大國工匠,個個都是身懷絕技的人,在行業細分領域做到國內第一乃至世界第一;三是奉獻,就是對所從事的職業有一種擔當精神、犧牲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貧,不急功近利、不貪圖名利。
因此,要成為“工匠”,須有鉆研的力量。做事情講究的是熟能生巧,當你能夠把一件事情不厭其煩的重復做,用心積累經驗,就具備了生巧的潛質。這其中當然需要有一顆堅韌恒心,經過孜孜不倦、精益求精的過程,才可能呈現出完美的產品。要成為“工匠”,須有奉獻的力量。將所從事的職業轉變成自己的事業,古往今來的大師無不懷著這樣的價值理念來推動自身在各自領域的進步。要在某一領域成為佼佼者,必然要占用自己的時間,于是減少了與朋友的喝酒應酬,也減少了伙伴間的娛樂活動,可是當你覺得是在為社會、為他人的生活改善而工作時,生命也會隨之變得熠熠生輝。
從個人、社會到國家,都需融入務實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是口號,它存在于每一個人身上。只有建立健全有利于工匠精神養成的制度體系,牢固樹立滋養工匠精神的價值體系,促進員工在實踐中發散思維、大膽創新,不斷探尋新方法、新手段,才能不斷提升工作水平,為行業發展貢獻力量。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5)
3月1日晚8點,通過觀看央視綜合頻道直播的《大國工匠》頒獎發布會,感觸很深。評選出的高鳳林等10位大國工匠,都是來自全國各地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文化不同,年紀不同,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愛崗敬業”。他們在不同的工作崗位上,靠自己過硬的技術和本領,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跡,在平凡的崗位上追求著職業技能的完美,為民謀福,貢獻社會。
“工匠精神”是一種熱愛工作的敬業精神。和普通工人不一樣的是,工匠的工作不單是為了謀生,更是為了一種人生的追求,這也是工匠們很少去改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原因。這些工匠都能夠耐得住清貧和寂寞,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每天做著重復的工作,他們日日夜夜加班加點,當別人休息時,他們可能還在一線工作,當別人一家團聚或在公園休閑時,他們可能還在一線獨自鉆研奮斗,失敗了也不灰心、不氣餒;靠的就是有一顆恒心,靠的就是對專業的執著,甚至是癡迷。常言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做任何事情只要有恒心,堅持不懈,就沒有做不成的。
“工匠精神”是一種精益求精的工作態度。能夠被評選為工匠,其本領和技能自然得到社會公認。但工匠對于自己制造的產品,卻永遠不會滿足。在他們的心目中,制造出來的產品就應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評選出的高鳳林等10位大國工匠,來自國防軍工、電子科技、石油鉆探、文物修復等多個行業,他們在平凡的工作中,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永不滿足,追求卓越。正是有了這種工作態度,才能使他們勇往直前,不斷向行業的頂峰攀登。這也是我們千千萬萬勞動者學習和持有的態度。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6)
紀錄片中,登榜的工匠人物里,最年長的86歲,最年輕的29歲。每一位當選者都是所在行業的頂尖技術技能人才,都在普通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都是工匠精神的杰出傳承者。
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將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這不是神話故事里的神奇力量,而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火箭總裝廠高級技師高鳳林身上最普通的工作經驗。他繪火箭焊心臟,是發動機焊接的第一人。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如此高難度的焊接技術,不管反復看幾次,都不禁讓人感嘆這究竟是技能還是藝術。技術與藝術,精神與工作,有時候就在這樣的歲月里刻成了美美與共的極致。
李萬君:他的“一槍三焊”破壞復興號“腿腳”難題,一把焊槍鑄就中國速度。先后參與了我國幾十種城鐵車、動車組轉向架的首件試制焊接工作,總結并制定了30多種轉向架焊接規范及操作方法,技術攻關150多項,其中27項獲得國家專利。他的“拽槍式右焊法”等30余項轉向架焊接操作方法,累計為企業節約資金和創造價值8000余萬元。
王樹軍,一個普通維修工,闖進國外高精尖設備維修的禁區,突破技術封鎖,大膽改造進口生產線核心部件的設計缺陷,生產出我國自主研發的大功率低能耗發動機,讓中國在重型柴油機領域和世界強者站在了同一條水平線。他是維修工,也是設計師,更像是永不屈服的斗士!臨危請命,只為國之重器不能受制于人,中國工匠的風骨在他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7)
觀察生活,你會發現,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人,每個人身上終會有一些品質感動著我們;無論事也好,物也好,總有一些回憶感動著我們;感受生活,更有一種精神震撼著我們。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這四個字是我對大國工匠的理解,正是這些群體和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將他們對工匠精神的理解,升華成了對祖國的無限忠誠,追逐夢想,接續奮斗,才鑄就了今天的中國榮耀!
精湛技藝,卓越匠心。這些“大國工匠”基本上都是奮斗在第一線的杰出勞動者、工程師,他們用他們的聰明才智、敬業勤勉,書寫著勞動者的不平凡。他們為我們平常的生活,為我們的社會做出突出的貢獻。他們也并不都是勞模身份,但他們是踐行勞動精神的最好的引路人。
他們其中有焊接我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發動機的技能專家,為我們航天、登月做出巨大貢獻的高鳳林;我們的“復興號”作為我國高鐵的“升級版”大突破,讓千萬人民越來越節省出行壓力,解決運輸難題,這當然少不了破壞“復興號”動車組列車核心技術難題的焊工李萬君的功勞;為“嫦娥探月”組配高精度射電望遠鏡的鉗工夏立讓我們中國人民也是世界人民第一次看見從月球背面傳回的清晰畫面;還有為我國國防軍工行業進行研究創新的新一代技術工人年僅29歲的陳行行;另外還有特高壓帶電檢修工王進;我國深部地質找礦鉆探領跑者、高級工程師朱恒銀;核燃料修復師喬素凱;突破進口發動機生產線技術封鎖的設備維修工王樹軍;實現石油工程技術重大革新的“油田土發明家”譚文波;用一生和時間賽跑、搶救國寶的86歲文物修復師李云鶴。以及三萬多名“港珠澳大橋”建設者們。這一個又一個的勞動者、一個又一個的奮斗的故事讓我震撼,讓我為之動容。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8)
昨天晚上,班主任組織我們全班同學觀看了中央電視臺系列片《大國工匠》,看后感觸頗深。
大國工匠,匠心筑夢。有的人能在牛皮紙一樣薄的鋼板上焊接而不出現一點漏點,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頭發絲的五十分之一,高超的藝術創造著中國史上的一個個奇跡,但他們都有一個特點:對專業執著,甚至是癡迷。
大國工匠中各個崗位上的高級技工,生產的飛機、火箭、高鐵、輪船是質量要求非常高的產品。如果0.1%的質量問題。飛機可能會墜落;高鐵可能會脫軌;輪船可能會沉沒。這些100%的保證質量在他們的眼里已經習從為常。成為小菜一碟的事情了;中國經濟經過三十年的飛速發展。經濟總質量有顯著提高,已躍居世界世界第二。這些都離不開他們日日夜夜加班加點,當別人休息時,他們還在一線,當別人一家人團聚時,他們只能獨自一人在一線奮斗。
高鳳林,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科研研究院首都航天機械公司特種熔融焊接工高級技師,從事火箭發動機焊接工作。在承接國家“七五”攻關項目,東北哈汽輪機場大型機車換熱器的生產中技術人員一年多未攻克的熔焊難關,高鳳林憑借著多年的實踐經驗和反復摸索使壓了生產單位一年多的兩組18臺產品順利交付。
現在的我們要向他們學習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和他們奮斗的目標,爭做國家的棟梁,我不是制造業專業,而是烹飪專業學生,我們需要不斷的接受烹飪藝術的學習。烹飪不難,但做好不易,烹飪操作技巧確實很難掌握,專業老師對我也非常的關心重視。學習雖然是辛苦的,環境也熱,但苦中有樂,每當我學會了一道菜肴,聽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贊揚,便會非常的開心與自豪,但是還是會有很多不足,很多的細節是需要裝飾的。不能安于現狀,要越來越精,掌握更多的技巧,突破一個個難點,用時間用心去練習。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今社會高手如云,而我,也要確立自己的目標,我要做的就是不斷的去進步,更上一層樓!
在這里,這篇觀后感也差不多落入尾聲了,然而,我的真正行動才僅僅開始。現在我要做的是,邁出艱難的一步,朝著技能競賽的目標前進,要以滿腔的熱情去獲取最后的勝利。
觀看《大國工匠》優秀觀后感與收獲(精選篇9)
整日面對的是開山破土,稍有不慎,便會面臨隧道坍塌,生離死別。
“我不沖就沒人去沖,,他們也怕,不敢沖到前面,只有我們爆破工才能沖到前面。爆破工的工作就是排除危險,沖在最前面,開路先鋒中的先鋒。”
當我們舒適安穩的坐在高速行駛的鐵路上,我們不能忘記那如山崖佇立,如長松挺身的爆破工們。
徐立平所在的工廠是中國最神秘的工廠之一,主要是生產國家戰略導彈、宇航器發動機。29年來,他的工作是為火箭的固體燃料形面,施行微整形雕刻,這是固體發動機制造中最危險的工序之一。
“我們是直接接觸火藥進行操作,無時無刻不處在危險之中”,唯有超凡心理素質和超高技藝的結合體才能完成這個工作,對工作的高度責任感讓他時刻要求自己萬無一失,因為出了事故,便是整個工廠的覆滅。
當我們每每看到國家戰略導彈翱翔藍天,不要忘記像徐立平一樣的國家匠人。
王進,兩腳踩在1000千伏特高壓線,身體如蜘蛛一般懸在高壓線上,爬過20__多個高壓鐵塔的他是國家最優秀的高壓線檢修技術人員之一,面對138米的高塔,手抓在鐵塔上都燙手,一旦出現踩空,就會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高空墜落,其實每一次任務都是對生死的考量,一瞬點電弧過來,人已經就沒了,他靠的是什么?是極限化的膽量、意志、體能、耐性、責任心和本行業的技術操作本領。
正如王進所說:“每一次再危險的工作,總得有人去干”,但是“之前家里任對我的工作是一無所知的,他們認為我只是去管倉庫而已,我會考慮很多事情,萬一這次任務我下不來怎么辦。”當家人們知道并理解他的工作后,他說到:“其實孩子心目中,他不會覺得你危險,而是覺得你很了不起,而是個英雄,我不會覺得我是個英雄,因為我本身,我只是個工人,一個帶點作業工人,就是保障可靠用電,讓所有老百姓能每時每刻都可以用到電,這就是我們最終的一個責任吧”
工匠們的工作貌似平常無奇,但這些工作中都積淀著經年累月淬煉而成的珍重技藝,承擔著身價性命和社會民生的重大責任。飽含著常人不能承受的堅韌辛勞,甚至還時或涉及耗體殞身的危險。
事實上,相當多的工匠崗位,是以一身犯險而保大業安全,以一人之力而系萬民康樂。
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這些優秀匠人身上展現的優秀品質,正是這些在各行各業中的優秀匠人,我們的祖國的未來才有希望,我們要學習和發揚匠人精神: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潛心修煉的毅力、放低自我踏實肯干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