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圍城心得300字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1
現代人觀念開放了,對婚姻更加想的開,圍城進去的快,出來也快,熟悉了不久結婚,婚后不久又離婚,視婚姻如兒戲,這樣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愛的含義和生活的真諦?人海茫茫,兩個人有緣在一個圍城里并不輕易,既然結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體諒,經營好這份愛,經營好一個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謙讓,才不致讓對方有逃出去的念頭,試問哪些逃出婚姻圍城的人,你們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嗎?你們回想往日的恩愛的時候就沒有后悔過嗎?
“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是這樣,工作何嘗不是如此?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富有兢業精神,有的人頻頻跳槽,也難覓如意的工作,他們厭煩本職工作,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如何好,吃著碗里的看著鍋里的,換了新的工作后發覺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如意,想起原來工作的種.種好處。只恨世上沒有后悔藥賣,時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們的幼教工作來說吧,在網上我時常看見這樣的一些文章,有的老師當初考幼師時覺得這工作挺神圣,走上工作崗位后,有的會認為來的錢不快,看著一些同學、好友進了黨政機關,權利帶來了實惠;一些人下海經商成功,經濟富裕。看著這些人別墅汽車、燈紅酒綠,心里癢癢得十分難過,恨不得立馬辭職跳槽去撈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黨政機關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際關系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下海經商也沒那么輕易,風險大,競爭激烈,壓得心里崩潰時才想起幼教工作的種.種好處,有雙休日,又有寒暑假,整天面對著一群活潑無邪,天真爛漫的小朋友,心理也變的輕松快樂多了,也讓自己變的年輕了許多了。回頭再想想有這樣讓你愉快的工作,還為什么要去羨慕人家呢?還有什么理由不安心幼教工作呢?看著諸如此類的文章我不由的想說:同仁們,讓我們好好愛孩子,愛我們的幼兒園,愛我們的幼教事業吧。
最后,我要用錢鐘書愛人楊的話來結尾:“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最后我還想說一句讀后感,愿我們能好好的把握好、珍惜好今天的生活,這樣我們的生活會更快樂更美好的。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2
合上書本的最終一頁,久久不能忘懷,滿腦子都是方鴻漸與孫柔嘉吵架時的情景。那末了的句號,似乎并沒有意味著終結,反而像是在向人們宣告著另一個新故事的開始。
讀完《圍城》后,總是感覺心中有種莫名的壓抑。總是感覺有種難受的感覺,一方面是有太多的人生活在那種虛偽,軟弱,優柔寡斷的氣氛之下,有太多的人都像圍城中的方鴻漸一樣。終日碌碌無為,消耗家中的錢財,浪費別人的機會,欺騙家中人的感情,可最悲哀的是他們本人卻活的毫不知情,恬不知恥。太多的人活在自我封閉的區間中,躲在一邊不問世事,他們只明白為了自我的飯碗而努力,卻對水深火熱的廣大人民而無動于衷,身為讀書人,作為當時中國思想最為開放?理解最先進的理論學習的一部分人,他們還僅僅如此,那其他思想還處于封建中的更廣大人民還有出頭之日嗎?作為國家最優秀的人,就應當負擔起自身的職責。既然連出國留學的這些人都麻木成這樣,那整個中國社會就被外國的殖民統治思想所包圍一樣,躲在那堅固圍城下的一群麻木的人。他們都是那個社會中悲哀的人。一群被困在思想之城的人。
作者在文章中兩次提到過“圍城”。一次是經過蘇小姐說出來的:“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去”,另一次是方鴻漸在甲板上的感慨:“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在本書中,作者所展示的圍城現象主要是婚姻和職業,以此證明“人生的愿望大多如此”。這是一種人生哲學的問題。方鴻漸就在不停地進城出城,這似乎多少說明了人總有一種盲目性,不停地奔走反復。這也帶給人些許對人生的茫然人的性格是圍城,人的經歷也是圍城……這一堵堵城墻將一個人牢牢地圍住,制約他的思想,他的行為,使他演繹出一幕幕的悲喜劇。也使他終究成為一個被堵在城墻之中的鱉。一個僅有生命卻無思想的人。
由此,我不得不想到我自我,我是一個學生,我的那座城堡有是什么?是學校吧,我是城內的人,拼命地想逃出去,城外的人呢?是那些過去的記憶,他們正無比興奮地期待著進入這座華麗的城堡,就像十幾年前的我一樣。這是一座堅不可摧的城,在扣留我們十幾年后才放我們出來,不,應當說出去,然后,我們再滿懷期望地步入下一個城——工作。
人生,圍城,我們就在這一個個城堡間,進而出,出而進,周而復始,沒有止境。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3
錢老鐘書的圍城是我榻側幾前的必備讀物。錢老不愧為大家,對人物嘲素描式的勾勒,創造性的諧趣語言,不是很連貫性的情節描述。不苛求華麗辭藻的鋪陳,寥寥數筆,就把讀者溶了進去,跟里面的各色人物一起悲歡嘻怒。
據說有段時間圍城在臺灣被列為禁書,但是我從里面沒讀出什么---性的東西來,也沒看到有什么言辭對國民政府產生了攻擊,或許自己的---敏感性太弱的緣故吧。有時反而覺得當時的世風還沒沉淪到現在這個樣子,就拿方鴻漸辦假文憑來說,要從報紙的一角在很不起眼的地方才能找的到聯系方式,當今大街小巷墻上地下涂的到處是這樣的廣告,確實方便了許多。方鴻漸辦假文憑之前內心很矛盾,只能找各種理由寬慰自己:“父親是科舉中人,要看‘報條’,準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據’。”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說了謊話,還要講良心。”方鴻漸確實還有著知識分子的良心,看到自己假博士的頭銜被刊在報紙上,聽到被人喊他方博士,他會臉紅、心跳加速甚至惱怒。
圍城中的主人公方鴻漸是個可悲、可嘆、可憐又有些可愛的人物。他出生于一個無錫沒落鄉紳的家庭,先是在北平讀學,后來依仗了準岳丈的資助去英國留洋,最后迫于馕中羞澀無奈回國。實際上在回國的郵船上方鴻漸是迷茫的,他能做什么?文不能治廟堂武不能理關河,只能帶著玩世心態隨波逐流,所以跟鮑小姐發生的拎不清的關系正是他內心苦悶的寫照。方鴻漸的運道是衰的,回來后正趕上中國處于多事之秋刀兵之年,他發現已經沒辦法融進功利的世態之中了。先是寄準岳丈籬下后被委婉逐出;先是追求唐曉芙后被學友蘇文紈棒打鴛鴦。只好在趙辛楣的提攜下卷了鋪蓋去當了個副教授,一連串的打擊,方鴻漸心中殘存的那一絲自信已消失的無影無蹤了。錢老用純白描的手法把一個有些虛偽,有些乖張,有些懦弱的小知識份子形象勾畫的淋漓盡致。
方鴻漸后來跟同樣淪落天涯而胸中頗有心計的孫柔嘉成立了家庭,然后又以爭吵失敗告終。方鴻漸徹底失敗了,錢老最終沒寫到主人公的歸宿,實際上也沒必要了,方鴻漸是張大眾臉,他代表著千千萬萬小知識份子的真實生活:試圖改變現實,而又處處碰壁,試圖融進世俗,而又不被接納。
“人生如圍城,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沖出來。”只有超脫于世冷眼旁觀的而又在性情中之中的人,才能說出這樣的話語,對人生的概括簡約明了,錢老鐘書就是這樣的人。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4
古人云:“權乎上僅得其中。”所以讀書就應該從名著開始。今年暑假我閱讀了錢鐘書先生寫的長篇小說圍城。
小說描寫了三十年代一群知識分子的工作、生活。以妙趣橫生的筆調記敘了留學回國后的幾位知識青年的社交,生活。
讀后讓我感到驚異的是作者對素材有著非凡的提煉能力。
按理說,圍城是一部小說,事件、人物、心理都是虛構的,可是小說向我們呈現的世界卻逼人的真實。圍城里的很多的事情,就像是發生在身邊;我們一邊閱讀一邊會從這些虛構人物身上看到真人的影子。小說中人物的心情,就像是從自己胸腔里掏出來,貼切的讓人吃驚B佛一個苦悶的人一下子被人看破隱秘的一角,有幾分難堪,卻還有幾分佩服。圍城中展現的一切,都讓人身臨其境,歷歷在目。
圍城讀后更讓人吃驚的是它對人生事理的洞察力。
“圍城”取自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婚姻、事業,整個生活都似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
書中方鴻漸陷入與多位女子的感情糾葛,常常因自己的怯懦,難以進展,想要擺脫,卻又難以自拔。這座感情的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心向往之,走進之后又深感城中的寂寞。
而三閭大學又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利益糾紛,令方鴻漸無所適從。但當他離開那里,卻要面對家庭、事業的社會大圍城,讓他更加難以忍受。他極力想主宰自己的命運,可是能力有限,意志薄弱,也只能忍辱負重。總之,每個人都深陷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
諷刺人生的丑態,魯迅也是高手。魯迅的風格像一把鋒利的匕首,一刺見血;錢鐘書的風格像灸針,輕松行進,讓你感到舒暢,不知不覺中手到病除。兩者異曲同工。
圍城的語言幽默風趣,充滿智慧。例如:在諷刺社會的貧富分化,人心冷漠時是這樣寫的“因為窮人只在大街鬧市行乞,不會到財主的幽靜住宅區去,只會跟著步行的人要錢,財主坐的流線型汽車是趕不上的。貧民區逐漸蔓延,像市容上生的一塊癬。---性的恐怖事件,幾乎天天發生。有志之士被壓迫得慢慢像西洋大都市的交通路線,向地下發展,地底下原有的那些陰毒曖昧的人形爬蟲,攀附了他們自增聲價。鼓吹中日和平的報紙每天發表新參加的同志名單,而這些“和奸”往往同時在另外的報紙上聲明不問---。”
在寫蘇小姐的相貌時說“她長得婉約如宋詞”比喻按理應該是以形象做喻體,而這里卻用抽象的宋詞來描摹人物的形象,展示出特有的一種魅力風韻。不得不佩服他對比喻的理解的精深,他的語言的創造力,和源自于骨髓的機智、風趣。
特別是描寫鮑小姐的形象,“有人叫她‘熟食鋪子’,因為只有熟食店會把那許多顏色暖熱的肉公開陳列;又有人叫她‘真理’,因為據說‘真理’是赤裸裸的。鮑小姐并未一絲不掛,所以他們修正為局部的真理。”笑的背后,實際上是在諷刺鮑小姐的不學無術。
作家的創作,多少都有自己的影子。所以書就是人,從作品中我們可以探知作者的性情,思想,精神。圍城中,對社會現象諷刺針砭較多。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清高的境界。從另一方面看,也說明他有一顆大愛之心。恨得越深,愛得越切。對現實人生的不滿,更能表現出對社會殷切的期待。
圍城是本深入人心的好書,因為時至今天它對我們仍有借鑒意義。當代社會,競爭激烈:職場、商場、官場處處都是圍城。“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沖進來”是普遍的狀況。有的人老是覺得別人的工作如何好,跳槽成癮。總是在怪圈中循環,長此就會深感苦悶。而這一切,都被錢鐘書收在八十年前的這部書中,他以智慧的筆觸,指出人類的弱點,讓我們反觀自省,獲得生命的超越。從這個意義上說,好書能夠度人,好書的作者就是佛陀。
毫無疑問圍城的創作是非常成功的。書評家夏玉清說“中國近代文學中最有趣、最用心經營的小說,可能是最偉大的一部”。這樣的評價是當之無愧的。
值得慶幸,在可貴的暑假里能讀到這樣一部啟迪心智的好書。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5
看完了《圍城》,感受頗深。曾經看到過某本書上將《圍城》列為中學生必讀的課外書。我認為不太合適,并不是圍城有多么高深難解,而是書里某些內容閱讀時需要社會閱歷,人生歷程。高中生能讀懂里面詼諧的語句,巧妙的比喻,辛辣的諷刺。但不一定能讀懂里面的人,人的心以及人的心里感受。
《圍城》并不深奧,是的,它的情節并不復雜,人物也不多,篇幅在長篇小說中也不算太長。但是那數十個人物的性格卻在寸土寸金的字里行間里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例如寫小人,小人物的表現無不是無恥,奸詐,虛偽,氣量狹小。錢鐘書筆下的小人,各自有各自的小人法。李梅亭的小人,就跟高年松的小人不一樣。
初讀《圍城》的那一次的心里感受也是這篇小說跟我以前讀過的小說相異。它并沒有去塑造一個正面的形象或者是去贊美它。里面絕大大多數人物,尤其是首要人物錢老都不遺余力的去譏諷,嘲諷,奚落。以至于有部分人看完《圍城》后會說寫方鴻漸那樣一個人有什么好處。或者它的好處就在于那些奚落,嘲諷,它就像一把冰冷的手術刀剖析了那個時代所謂的知識分子階層。將他們的冷漠,自私,狹隘,封閉,軟弱等等劣根性了解透徹展現時讀者面前。《圍城》它或許沒有我們閱讀傳統小說是對書中偉大人物,崇高情感的崇拜和感動。但是我們對書中人物的性格,命運無相異情,嘆息,鄙視,尤甚對當時國內那個時代的命運都布滿了一種悲切和憂心,這里的情感也是復雜和真摯的。《圍城》是一部批判的小說。錢老以他獨有的幽默和諷刺手法來寫《圍城》并沒有使批判失之厚重和嚴厲;反而能直指那個時代國內社會的病根,能夠想象《圍城》初版發行之時定讓讀者有心頭棒喝的心里感受。
錢老學識淵博,筆力高深毋庸置疑。出色之處書中俯拾皆是。里面引經據典之貼切,簡直妙到豪顛。古今中外之經典,全部信手拈來,卻又揮灑自如。非凡難能可貴的是錢老寫婆媳之中,妯娌之中的猜忌,彼此的鄙薄,貌合神離,搬弄是非等等這些女生作家所擅長的題材也描寫得無不入木三分那些嬉笑怒罵場合,那些拌嘴弄舌的眉眼,那些惺惺作態的情致簡直讓人心里感受歷歷在目。這兩年有作家長篇大論的專門出書寫婆媳那些事,我草草看過甚覺的那些婆媳矛盾大有拼湊和制造之感,其寫作功力和創作境地與錢老那確實是不可同日而語了。
可惜現時像那樣的好作家太少。現時是個文化快餐,情感速食的年代,書中情節大起大落,情感大悲大喜,經不起咀嚼。我希望我四周的朋友或者同齡人能夠看些書,能夠看些像《圍城》那樣有部分深度和好處的好書。當你鐘情于韓劇給你帶來的眼淚或者港臺劇制造的那些爆笑,提示大家花些時間精力在某些關于嚴厲題材,站在理性角度寫出來的有深刻好處的書,那樣你的眼淚或者歡笑會顯得有價值得多。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6
圍城是錢鐘書先生一生唯一的一部長篇小說,是中國近現代史一部經典之作,這是一部以調侃的語調來極力諷刺人生的笑面悲劇,“圍城”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這么一句“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這句話深刻的揭露了人物對于婚姻、事業的感悟。人們的生活就像圈在這圍城之中,想逃脫,想掙脫,卻怎么掙扎也無濟于事。
書中主人公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情感糾葛,與其說是方鴻漸被孫柔嘉的計謀所敗,還不如說方鴻漸因為其自身的怯弱與言不由衷而自食婚姻的惡果。這座曾令方鴻漸無限神往的感情圍城,終止于主人公無奈地忍受城中的無聊。
同樣可以讓人給予無比輝煌的榮耀,也能讓人深陷泥潭的事業圍城,在作者的筆下也是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壓抑著每個人的神經,令本性善良而又怯弱的方鴻漸只能退縮,離開三閭大學這壓抑的事業圍城,本以為可以深吸一口自由空氣的方鴻漸,卻沒想到等待他的是一個更為復雜、更為混亂地社會大圍城,在這里封建制度、家庭責任、事業衰敗一切都排山倒海般的涌向他,讓他無所適從,所我這一切都像是被命運的大手無情的掌控著,任憑你做無謂的掙扎,最終只能屈服。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方鴻漸所處的圍城,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座圍城里,如何身處其中,卻能樂于其中,讓圍城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才是我們該積極面對的,一味的掙扎、逃脫只會讓自己在泥潭之中越陷越深。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7
從小學到現在,《圍城》只看了三遍,卻一直不能忘懷蘇文紈那句:“冷若冰霜,艷若桃花。”官小姐出身的蘇文紈本身就有了高人一等的權利,再加上留學博士的頭銜更是讓她把愛情看得特別珍貴,不肯輕易施與。然而留學歸來的她,也許是受到了方鴻漸和鮑小姐親熱的刺激,也許是回國后受到封建正統思想的“熏陶”,她的“冷若冰霜”早已熱得蒸成了汽了。在趙辛楣、方鴻漸和曹元朗中游離,看著他們三個男人為她“爭斗”成了她的樂趣。
有人說,一切都會變,除了改變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也許正是如此吧,時光如梭,命運如滾滾車輪將我們帶往未知的世界。看到趙辛楣與方鴻漸的針鋒相對時,有誰會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曹元朗來,還最終和蘇文紈結了婚。在看到唐曉芙和方鴻漸之間的不斷互相愛慕、猜疑和爭吵這些小打小鬧的時候,有誰又會想到曉芙將會遠去,而方鴻漸卻被孫柔嘉“騙婚”。也許正是因為方鴻漸和孫柔嘉之間本身并無感情基礎,平常的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才會發展成為最后的離家出走。良好的感情基礎對于婚姻來說真的很重要啊。
在書中,婚姻中的“平等”也是從頭到尾反復強調的一個問題,假如婚姻中有一方過于強盛而一直對另一方不公平的話,婚姻便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了。方逐翁說過:“嫁女必須勝吾家,娶婦必須不若吾家。”只可惜后來他兒子并沒聽他的話,娶了個背景比他好得多的孫柔嘉,仗著個好管閑事的姑媽,壓迫得方鴻漸喘不過氣,逼得婚姻進了死胡同。
也許這正好應了那句話:圍城里的人想出來,而圍城外的人想進去。我們的世界正像這么一個大染缸,缸外的人瞅著這鮮艷多彩的繁華而羨慕不已,而缸里的人,卻回想著這外面的純潔干凈的好。婚姻不過是兩個人的一種協議,卻有著這無窮的吸引力,讓全世界的人們都為之瘋狂。
圍城里的好戲還在上演,而圍城外,羨慕的人們仍在繼續渴望著。
讀圍城心得300字篇8
第一次拿手機看名著一開始不習慣啊!以為“圍城”講得是一個城市里的形形色色的人川流不息的生活狀態,當我讀完第一章節后發現“圍城”是在講述一個主人公叫方鴻漸的多半身生活。
書中提到“圍城”這個詞還是從蘇文紈口中說出此后再也沒有出現過該詞,而是從另一個角度向我們展示“婚姻”中的那道“圍城”在我看來主人公方紅漸遇到鮑小姐所在船上發生的事件,讓人覺得方鴻漸的“平庸”,沒有太多男子氣魄或許是當時環境的影響外加蘇文紈的挖苦與諷刺,讓他忍氣吞聲以至于被鮑小姐玩弄。
對主人公方鴻漸體吾主要是從他對唐小芙的感情中又插入蘇文紈的感情,導致糾結與膽怯心里并存,還有趙辛楣當時追蘇文紈過程中對方鴻漸的態度和語言幽默風趣,方鴻漸明明知道蘇文紈對自己的感情卻不去回應,只是表面應付,從中不敢愛也不敢恨的態度全讓唐小芙看在眼里,一開始當做笑柄,任方鴻漸對自己“私下的追求”,以至于方鴻漸和唐小芙感情糾葛很脆弱,蘇文紈一離間導致他們的感情走向了終結。
還有一處對我的印象較深的地方是方鴻漸和孫柔嘉結婚后,兩人的世界總是在“無休止的爭吵中度過”一開始我也以為孫柔嘉會比較溫柔平易近人,沒有想到后來也成為一個潑辣,斤斤計較,庸俗勢利之人。夫妻兩個人在經濟上,家庭環境(背景下),生活方面存在太大差異,以及兩人思想的交鋒,小說雖寫這兩個人卻是兩種派別的代表,一個是在傳統封建家庭背景下又接受了一些西方教育的影響青年,而另一方則先以溫柔善良在婚后轉入庸俗勢利的女性代表,交織結合在一起……
從趙辛楣身上看到“情敵”的表現(一開始對方鴻漸)到“同是天涯淪落人”再到“真摯”的感情,趙辛楣的家世背景給予他很大“便利”相比較而言還是比較喜歡的人物(在這篇小說中)
從“蘇文紈”身上看到“高傲”(知識才能)到“好強女性的心里”再到婚后“唯利是圖”,又去招惹趙辛楣的情感,讓我們讀者很厭惡,憎恨,很鄙視她,她的“高冷”已經被這行為抹殺了。
從“孫嘉柔”身上看到由“溫柔”到“柔弱”到“強勢”再到“潑婦”最后“庸俗勢利”對感情真心流露只是迫于當時家庭原因處在當時社會背景下“婦女”形象的代言人,體吾“婚姻”生活的悲催性。
從“方鴻漸”身上看到“無能”“軟弱”“糾結”當時社會環境下以“大家庭種留學生”的形象青年,兼顧兩種思想又有一種“無奈”的情感夾在其中,從“對情感追求”到“希望感情”再到“絕望”(對唐小芙感情破滅頹廢)再到遇見“孫柔嘉”對情感“模糊性”最后到“婚姻給予的枷鎖”折磨的讓人窒息。
大多數人物都是為“方鴻漸”做陪襯從側面讓讀者明白方鴻漸所被困在這“圍城”下的生活狀況再現當時的社會環境以及人物心里,又有一種悲憫情懷夾在其中讓人有一種思索在里面“命運的安排,還是安排的命運?”“人影響環境,還是環境影響人?”“思想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思想?”“思想能否鞭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