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
通過《中國合伙人》這部電影,縱觀中國最近三十年來的企業史,《中國合伙人》電影中,“土鱉”成東青是英語培訓學校的創始人,他是從農村走出來的,外表看起來非常的自卑懦弱,其實十分的聰明睿智。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1
我一直不太喜歡看電影,總認為電影的節奏太快,我的思維跟不上,所以總是把電影拒之門外,直到那天無意間看了《中國合伙人》的宣傳海報,三大“帥鍋”裝扮得極為特別的造型引起了我的興趣,在網上搜索著看了一遍,有點意思,有些地方沒看明白,于是乎,又看了一遍。后來想想,之所以會這樣,都源于片中很多觸動人心的地方。
影片的背景是從1980年代到21世紀,在新中國這30年間大變革背景下,三大“帥鍋”為改變自身命運,最終實現“中國式夢想”的故事。更可以形容為這部影片是在這激蕩三十年中關于一個土鱉,一個知識分子,還有一個浪漫騎士的“中國式成功”故事。
孟曉駿、王陽和成東青是那個時代下最典型的身影。他們中,一個是自視甚高、鋒芒畢露的海歸后代;一個是醉心詩詞、風流倜儻的浪漫騎士;一個是不修邊幅、默默無聞的一大土鱉。正是這樣各走極端、格格不入的三個人,在偶然之中建立起了友誼,并創下一段“神話”故事。無論是最初的合伙還是最后的分歧,片中最動人情感是友情。片中三人的友情面臨著重重考驗,包括1999年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被北約軍機轟炸、還有ETS美國普林斯出版社控告新夢想侵犯版權,又把三子再次凝聚起來,共同面對新夢想的困境。時間是個好東西,它能讓曾經熱烈的感情變得冷靜,也能讓熱血的友情變得相濡以沫:你失意了給你唱《海闊天空》,你迷茫了聽你唱《外面的世界》,不管世界怎么變,我們失敗了還是成功了都一起唱《光陰的故事》。
這也是一段關于青春的“血淚史”,三名主人公所代表的是所有年青人都可能有過的經歷。這部影片不僅帶領觀眾回顧了青春的“血淚史”,更讓觀者找到了同故事情節中種.種青春挫折上的共鳴。 三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人生觀,不同的生活、情感遭遇,都有讓每一位觀者或多或少地從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我們曾經或正在經歷的青春,誰都有過沒落的時候,誰都有過愛戀的傷痛,日常生活中所能遭遇的挫折,在片中這三個人物的身上都有著相應的折射,于是在他們的故事里找到了那份久違的共鳴而被震撼。
在這部影片中,我覺得更出彩的還有一些經典的臺詞:“什么是夢想,夢想就是讓你感到堅持就是一種幸福的東西”,“我們只有在失敗中尋找勝利,在絕望中尋求希望”。我還很喜歡片中美國老太太的話 You are young, you can go far away from here, she will get stuck here。是的,在我們的人生路上只有堅持住了,那些過往的傷痛才會成為閃閃發亮的光點!還有那句最戳人心窩的“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我們現實中總是讓太多太多的人被挫折擊潰,于是忘記了曾經的夢想。然而夢想是最不該放棄的,即使生活磨平了你的棱角,但不要讓它磨滅你的靈魂。
《中國合伙人》確實是一部讓50后深思,讓60后動容,讓70后震顫,讓80后楷模,讓90后啟迪的勵志傳奇大片。看完這部片子,有了一種“想去做點啥”的沖動,讓沉寂的心突然有了活力。
整部片子,細細品來,不難發現它更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于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將決定了你的前進方向,思路決定出路,這是這部電影中人物創業的最根本的出發點。
是的,夢想需要堅持,所以不論你是土鱉、是憤青還是海龜,都應該像電影里的主人公一樣去做夢、尋夢、追夢、圓夢,讓我們一個個小夢支撐起我們的中國夢,這樣我們的中國夢才能更快更好地實現!
《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2
電影《中國合伙人》故事的藍本不言而喻,從劇作上來說,它通過抽絲剝繭的細節設置,還原了一個“中國夢”的實現過程:甘為人下的謙卑態度、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趨利避害的實用主義原則,以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信念,終于換得揚眉吐氣、衣錦還鄉的成功,簡而言之:雞血加雞賊,無限約等于雞犬升天。過程的確很有意思,細想想有點兒沒意思,但再琢磨,就是這個意思。
中國夢好不好?中國夢對不對?這兩個問題就沒有辦法,獲得一個統一的答案。
我覺得世界人生最大的無趣在于,我們不認同別人認可的標準,卻又渴望別人的認可,愛情如是、事業如是、生活亦如是。前者是我們渴望脫俗,后者是我們又未能免俗。當我們在對方的標準里做不到最好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懷疑自己的標準是否牢靠。所以,一輩子,我們都在征服對方和勸服自己之間不停徘徊糾結,大部分人,就這么稀里糊涂地度過了一生。
在這樣一個時代,有這樣一個艱難的歷史選擇,說到底我們還是背負了歷史的包袱。我們那么渴望堅持自我,又那么渴望他人的承認,而后者本身就是對前者最大的否定。所以我希望我們的下一代,不用繼承某種屈辱、不用承擔某種壓力,不用奮力站起來證明我們能站起來,能想躺著就躺著,只因為我們真的喜歡躺著。總之一條,不用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最后想說,成冬青詮釋的中國式成功,充滿了某種實用主義的得意。而王陽詮釋的中國式幸福,則有自欺欺人的妥協。這種的態度,充滿了某種無奈,也或者,才是我們每個人尋找答案的開始。
胡亂寫了這些,再胡亂寫個結尾。
風往哪里吹,樹就往哪里倒正青春,我們以為我們是風,青春后,我們才知道我們是草。
沒料到,我所失的,竟已是我的所有。
《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3
我們總是對這個世界抱有太多的幻想,幻想著勝利永遠屬于正直的人,幻想著世界的一切有著絕對公正的天平稱量,偶有見到一些負面事實,青春年少而又熱血沸騰的我們總會想著要改變這個世界——但我們錯了,我們所幻想的美好,都只不過是世界的一角。
正如片中三位心懷大志的年輕人一般,他們何曾不懷有雄心壯志?就像那個立誓要打破家族傳統的天之驕子孟曉駿,他可以說是那一代同齡人中的佼佼者,無論他的家族出身還是他的實力頭腦,都近乎算得上是完美。同大多數人一樣,他亦有著“美國夢”,但是,當他終于來到了美國之后呢?天之驕子從一個整天喂喂小白鼠的助理,一瞬間變成了餐館里連小費都拿不上的雜工!
我們總是說著想著要改變這個世界,但是我們很難成功,因為想要改變這個世界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但真正成功的,也不過寥寥無幾。那些整天嚷嚷著夢想改變的人,最后大多也只是成為了一個小老板,小職員。改變世界,實在是一項太難太浩大的工程了,當我們懷著熱血走上社會,當我們現實的利刃狠狠刺傷之后,有人開始退縮,開始選擇隨著大流一同渾渾噩噩的走,每一個人都遵循著一個平凡人的法則——庸庸碌碌的生活。
當時間的流水漸漸抹平了年少熱血時的棱角,直到最后,在那名為“世界”的河灘上,只有一塊塊光滑的鵝卵石靜靜地躺著。
我們終有一天開始會在日復一日麻木中忘了自己,忘了我們最初的樣子,最初的想法,這時候我們才會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改變不了世界,到頭來,反倒是世界改變了我們!當我們的身心俱變時,最后剩下的,僅是幾點廉價的自尊心罷了。
難道這就意味著我們只能任憑世界的利刃在我們的生命中隨意雕刻嗎?不!當我們漸漸被周圍的人所影響甚至同化的時候,保留住最后的自我,無論它是好是壞,縱使所有人都被世界雕刻成了一個模樣,你也要在這無邊無際的大浪中,走出另一個方向——那個屬于你本我的方向。漫漫長路,或許只有你一個人逆著方向,或許有人會嘲笑你奇葩,會勸阻你回頭,你亦或許會感到疲憊,感到彷徨,在這時,請你堅持下去,義無反顧的走下去!當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行走時,那個逆向奮前的你,便會是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蓮——你保住了真實的你。
流水它帶走了光陰的故事,它帶走了曾經的青春,但是,別讓它帶走了你的夢想,你的初衷,你的熱血,還有,你的自我。
《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4
共同體的運作不可能一帆風順,危機總會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出現,不可避免,所以讓共同體存續最重要的不是預防危機,而是讓共同體有良好的自我修復能力。因此,如何提升共同體的修復能力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
傳統的中國人講城府,愛面子,不喜歡輕易講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如果在合作前不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完全披露出來,那么共同體就會產生異化現象,從而使共同體的走向偏離成員的人生夢想。成東青、孟曉駿、王陽在合作新夢想時就是如此,他們相互之間根本不知道參與新夢想的真實動機和目標,三人直到決定分道揚鑣時才說出實情,尤其是孟曉駿在美國的遭遇。設想如果他們在新夢想成立之初,就將這些真心話全部說出來,并作為制訂政策的依據,我想要么沒有新夢想,要么不會有危機。
王陽在其婚禮中告誡大家“不要和朋友開公司”,其實很有道理。中國是個熟人社會,朋友更是熟人中的熟人。所以朋友間的合作總是偏重描述愿景,而忽視規則。其實規則像藍圖一樣,是促使共同體成員都朝著推動共同體目標實現的方向進行選擇的機制。所以,規則必須事前制訂,而不是在危機發生時。如果危機來臨再去制訂規則,那么規則不管如何制訂都將使至少一方的預期受挫,從而破壞了共同體存續的根基。
當然即便合作之初有了規則,也未必總是相安無事,如果規則缺乏預見性和沒有規則后果同樣。所以,應當由精英成員作為規則的設計者,因為只有他們才有這樣的能力。另外,有了好的規則,還要設法提高改變規則的成本,朝令夕改同樣等同于沒有規則。
不過,沒有契約精神,再好的規則都形同虛設。
《中國合伙人》有點像當年的《非誠勿擾》(電影),故事雖然平凡,但涉及的問題深刻,因此能夠引發大多數人思考,盡管一部電影不能給我們有效的方法,畢竟發現問題才是解決問題的前提,這也正是這部電影的偉大之處。
《中國合伙人》200字觀后感5
青春與夢想,創業與奮斗,傷感與懷舊,愛情與友誼,喜怒哀樂,聚散離合,每一個元素你都能在陳可辛的《中國合伙人》中找到,每一個元素都有可能成為觸動你感情之弦的撥片。無需拿它和《致青春》做比,青春歲月盡管波瀾壯闊,卻如曇花一現般湮沒在終將成人化的價值觀中;無需管它是否是中國版《社交網絡》,我更看中的是它如何在中國講述這樣一個故事;更不用去關注它的故事原型是否來自現實,因為藝術本身就是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你只需要把你的心弦交給電影,讓它帶你去尋找可以觸動它的那些對白和場景。
三個合伙人,一個土鱉、一個精英知識分子、一個浪漫騎士,三個各走極端的人在同一所大學碰撞出了非一般的友誼。
按理說,后面兩種人是最有可能實現他們抱負的,但最后成功的掌舵者不是那個自信爆棚的精英海歸孟曉駿,也不是那個外表俊朗泡到美國妞兒的浪漫詩人王陽,卻恰恰是那個農村出身自卑懦弱的土鱉成冬青。
成冬青是一個出身農村,腦子還不靈光的一個“土鱉”形象,沒有出眾的外表,沒有顯赫的家庭背景,內心深處有隱隱的自卑感。雖然沒見過世面,但是男人的審美卻是與生俱來的。成冬青邂逅“女神”蘇梅,開始了“李雷和韓梅梅”的愛情故事。成冬青的愛情故事用他自己的話說“她在出國前一晚,把我給睡了”。這段愛情鑄成了成冬青心頭的念念不忘,卻不曾回響。蘇梅嫁人了,嫁的卻不是成冬青。
“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開始就害怕失敗。”成冬青當初在給他寥寥無幾的學生講這句話時,眼神里閃著一道從未有過的光。“不再是舊日熟悉的我有著舊日狂熱的夢,也不是舊日熟悉的你有著依然的笑容,流水它帶走光陰的故事改變了我們,就在那多愁善感的初次回憶的青春。”就像羅大佑歌聲里唱的,當年掛在嘴邊那個狂熱的夢,多數人在時光的洪流中遺失了。但是那個“2b青年”成冬青卻將夢想描述成堅持并讓他感到幸福的東西。
如果皺紋最終會刻到你的額頭上,那就別讓它爬到你的心上。即便你沒有經歷過這一切,但依然會為這三個男人的夢想叫好。即便三個合伙人的英語發音實在是很“屌絲”,但依舊不會阻礙青春能量的迸發。即便有《致青春》在前,但看完《中國合伙人》后還是覺得這才叫真正的致青春。因為青春不是帥哥美女的專屬,不是一代人的專屬。青春,屬于每個人。哪怕你是個二愣子,哪怕你是個純屌絲,哪怕我就是不愛背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