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
寫觀后感是一個非常有益的練習,可以讓觀眾不斷地提高自己,促進自己的個人成長和發展。好的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1
第一幕出現的是馮小剛葛優劉嘉玲,我看到更多的是他們本人的概貌而不是片子里的角色,他們沒有把我帶入影片。我心想:可別都打著大腕的頭銜在片子里自娛自樂把玩觀眾埃
張麻子的子彈緊湊地隨著馬蹄聲和配樂一飛出來,感覺立馬就變了,我覺得自己非得入戲不可了,但葛優從水里鉆出來之后,又把我拉回來一點,不過他隨著張麻子上路之后,我的心也乖乖跟著影片上路了,一直到鵝城,師爺扮上了,葛優消失了,我也完全入戲了。很喜歡婦女們打鼓那一幕,想起上小學的時候無聊的老師總是讓我們在一段文章里找過渡句,強調它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化的妝精彩,個個表演都不帶摻雜,所看到的都是鵝城純正的婦女。
六子切腹這場戲觸目驚心,這第一根導火索本來應該很是亮點,觀眾記住的不應該僅僅是血肉模糊的身體,更應該是這個血肉剛強的純真少年。但張默的表演生硬了一些,我腦子里就只有血肉模糊,沒怎么見過暴-力的東西,今天早上起來還覺得惡心。
陳坤的那個角色死了好幾回,他這個配角的戲份其實是不少的,但看完片子之后我基本忘記有他的參演了。跟六子對峙直到六子剖腹的這一段完全是交給他發揮的戲,但他的表現一點都不讓我覺得可恨,這很不對頭。
看集結號我淚流滿面,完全忘記了時間;誤打誤撞陪人家去看神探狄仁杰完全是打發時間,吃了一會零食之后就開始打瞌睡,一直睡到影片結束;讓子彈飛2個多小時,‘嗖’一下就過去了。干脆利落。誰問我都說好看。
三年以后,我們又等來了姜文。
上部《太陽照常升起》夠出彩,但只有兩種受眾,要么絕對天真,要么絕對深刻。這回姜文修煉的更加聰明,他讓各種水平的觀眾都能看到足夠好的東西。這一次姜文把自己的野心藏在了表面的喜劇包袱之下。《讓子彈飛》是一部商業片,卻比國內絕大多數藝術片更藝術。錢掙了,還站著。而且藏得深了,反而站得更直。
姜文年少時向往英雄,成年后用英雄要求自己。在他的電影里,英雄能夠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事兒,英雄一定被濃墨重彩所渲染。在姜文的世界觀里,英雄是第一位的。英雄改變社會,英雄創造歷史。最大的悲哀就是沒有英雄。但姜文宣揚英雄主義的時候,他又很清楚英雄主義的弱點,所以夏雨在砸過人磚頭以后,需要為大規模群架負責;六子剖腹取涼粉,要以生命為代價。只有當你清楚一件事物的弱點時,你才可以說你真正愛它。
在葛優扮演的師爺死后,劇情突然離開了勉強算安分守己的商業片節奏,進入了一種癲狂之中,講了一個有關革命的寓言。當張麻子在街上振臂一呼號召大家去進攻黃四郎時,卻沒人響應,他們等著看誰能贏。直到張麻子殺了假黃四郎回來,他們又一擁而上,跑到黃府搶東西,順民變成暴民。武舉人平日里幫著黃四郎欺壓百姓,這個時候他卻沖的最猛。整治黃四郎,他也最狠。革命是盲目與投機并行的產物。就像鬼子來了,很多人說是在批判國民劣根性,可是我看完的時候,卻是幾為我的民族落淚。
本片的首尾幾乎是完美的對應。翱翔的鷹,長亭外古道邊的歌聲,鐵道,馬拉火車,有節奏感而激動人心的音樂。 然而,開始的時候,是一群土匪要劫車,恣意江湖,斗志昂揚。結尾卻是物是人非。仇雖然已經報了,但人死無法復生;目標雖然實現了,但是理想卻依然遙不可及。張麻子開始受師爺勸告沒有當場殺掉胡萬給六子報仇,后來是在碉樓主動讓弟兄們撤,姜文在里面扮演的人物變得越來越克制。這其實也就是姜文在學著克制自己。也許可以理解為姜文在“太陽”失敗以后的一種反思和內??墒浅墒炝艘院?,也就無法再那么快意恩仇。影片結尾處,姜文騎著馬的背影,是悵然的。弟兄們都走了,還帶著自己深愛的人。張麻子此刻卻只剩鐵軌、青山、夕陽和背影,本片表面看是個喜劇,但其實卻是悲劇。
影片中多處表現出姜文的日本情結:送六子留洋,先說的是東洋;黃四郎要跟張麻子玩自裁;黛玉和晴雯本是紅樓人物,卻組成日本名。其實作為一個具有民族主義思想,并很看重男性氣概和尊嚴的人,欣賞日本文化是正常的。我懷疑姜文參觀靖國神社其實并不是因為對記者的那些冠冕堂皇的回答,而是出于姜文對于武士道精神的認同。
這次主要角色中有6個人出彩,葛優,廖凡,姜武,劉嘉玲,周韻,還有不知道演員名字的老五。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有很多群眾演員的表演也很出彩,比如那個最后管張麻子拿椅子的胖子。兩次看時我都特別觀察了群眾起義時中間各個人的表情,基本都到位了,前邊的幾個特別出色。群眾表演沒有看出假來,這很不容易。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2
《讓子彈飛》是一部以謀求商業利益為目的的電影,而其商業上的成功是難以復制的,就如同姜文本身就是華語電影導演中最不可模仿和復制的一個一樣,對于中國的商業電影來說,這種完全靠卡司氣勢和導演個人趣味來征服觀眾的做法,總覺得有點撈偏門的感覺,這樣人力和物力支持,大多數導演僅有羨慕嫉妒恨的份兒?!蹲屪訌楋w》影評也在首映后呈現井噴之勢,并且好評如潮。
其實葛優和周潤發,每個演員拿出來拍個戲票房都能奔著坐一望二(億)而去的,《讓子彈飛》中即使是打醬油的主角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人物大小,影片也確實給了主角充分的個性特征和詮釋空間,再加上姜文本身所具有的話題性和人格魅力,有人喊出了四億票房的預期,算一下加法的話,三位爺一人一億,群星伙起來一億,也不是沒可能。
對于無條件喜愛姜文的觀眾來說,《讓子彈飛》是一部無論怎樣想象其精彩都可是分的電影,如果你偏愛《鬼子來了》那個路數的話,驚喜會更大些。算上這部姜文16年也只拍過四部電影,平均下來跟奧運會和世界杯的頻率同步,而《鬼子來了》和《讓子彈飛》則更多地體現出姜文以個人趣味為主導的創作方向?!豆碜觼砹恕肥怯歇毩⑺囆g品格的電影,其蘊含的沉重主題和表現上的諧趣性所構成的反差,是能夠很好地包容姜文的個性化風格的,并賦予其中所體現出來的黑色幽默成分以極大的回味空間。而《讓子彈飛》是部商業片,凸顯的是單線條的故事和符號化的人物,姜文在改編時剔除了馬識途原作《夜譚十記》中的階級對抗成分,于是《讓子彈飛》變成了一個類似于黑幫電影的故事格局,主題也被模糊化了,能升華一點的也就是葛優扮演的湯師爺臨死前對命運無常的哀嘆——剛剛還吃著火鍋唱著歌兒呢,誰明白一轉眼就到了這步田地。在這樣的表意系統下,姜文自戀式的趣味展示略顯冗余,不僅僅信息傳達效率不高,也影響到了影片整體推進的節奏。
看《讓子彈飛》是個很嗨的過程,并且從影片開始的段落響起久石讓為《太陽照常升起》所做的主題音樂時,我就已經情不自禁地嗨起來了。有影評人說這電影140分鐘有140個高潮,我反而覺得問題就出在那里。影片中姜文扮演的張麻子和周潤發扮演的黃四郎之間的拉鋸戰看似很過癮,實際上可是是小孩過家家的感覺,一個土匪,一個惡霸,大家對彼此的身份早該心知肚明,貓鼠游戲不是這么玩的,這些交手僅有一個目的,就是做一個明星秀場,把這些姜文喜歡的段子和金句串聯起來。影片最精彩的是頭尾,開局很有氣勢,而結尾段落對群氓意識的刻畫盡管有點反現實邏輯,但寓言化的創作意識是好的,問題出在影片中間部分的橋段在情節和主題的指向性上都不明確,雖然單看每個場面不乏精彩之處,但連綴起來并不貫通,并且略顯冗長,一度讓我感到疲倦。
中國的賀歲檔電影蠻奇怪的,總是以死亡為賣點。去年有一部幾乎死光光的《十月圍城》,今年的《趙氏孤兒》中的幾大主演也死亡殆盡,而《讓子彈飛》從開篇打醬油的馮小剛開始,就一向沒斷了死人,好在那里的生與死都很歡樂,還不乏荒誕,只是至關重要的張默扮演的老六之死口味太重,估計有些觀眾會理解不了,不明白會不會影響到全國的涼粉銷量。其實真正讓我感到不適的是葛優之死,半截子人了還說那么多話,想想都覺得脊背發涼。
在我看來,《讓子彈飛》遠不是最好的姜文電影,但卻是最霸氣也最娛樂的姜文電影,并且在觀影過程中不乏發現的樂趣。雖然有些失控,但我仍然從心里喜歡這部電影,畢竟姜文僅有一個,他的每次出手都是不乏驚喜的,這種華麗麗的野性和自負,是僅有在姜文的電影中才能看到的??墒沁@畢竟只是一部電影,并且還是一部中國電影,它能夠造一個夢想,但其本身還是成為不了夢想的。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3
鵝,在有些地方就是“呆瓜”的別名,電影把故事發生的地方起名叫“鵝城”是有其深意的,“人傻錢多速來”的典故估計出自“鵝城”,哈。
電影中角色的身份表象和實質是倒置的,縣長,那就是長官領導,代表的是本來應該是公平和正義,其實卻是花錢買的官真正的目的是撈錢根本無所謂什么公平正義;鄉紳,本來應該是被縣長管理的公民,其實卻是真正管理縣長兼管理全城老百姓的惡霸;土匪,應該是惡的代表了吧,卻原來是個俠盜,只為義不要錢??梢娫谀承┨厥鈺r期,身份的傳統意義上的表象和其內在實質原來可以竟然大相徑庭的,某些特殊時期指的比如電影說的北洋時期,那時是亂世,而現在是太平盛世這樣的反差當然是不會有的。所以現在呢,領導就是領導,公仆就是公仆,顯貴就是顯貴,犯罪分子就是犯罪分子,官不用買,錢不用撈,盜沒有俠,天下很公平到處是正義。
在鵝城這個地方,因為全城基本上人人是鵝,又恰逢亂世,所以呢,縣長是惡的,鄉紳是惡的,老百姓是懦弱的任人宰割的,縣長和鄉紳合法地打著正義的旗幟從老百姓那里撈錢,剿匪慈善幫助受災地區群眾,等等,所謂的監督還是落在縣長和鄉紳的手里,老百姓如果不支持呢,就說你是落后群眾,如果出言質疑呢,就說你是散布謠言謀圖顛覆,抓起來判你個十年八年,外城給個獎也不能去領,外城批評一下呢就說是鵝城自己的內政,所以你說鵝城里真的全是鵝還是全都被嚇成了鵝?
誰都知道什么是正義什么叫公平,光知道又有什么用呢?鵝們不會為了別的鵝的正義和公平去犧牲自己,所以等到自己的公平和正義被侵害的時候也不要指望有別的鵝會挺身而出,這是事實,這個事實也成了惡縣長和惡鄉紳們做惡的動力,當縣長們鄉紳們勾結起來的時候,單個的鵝就是弱小的個體,尤其當鵝們“自掃門前雪”形成習慣的時候,縣長們鄉紳們再怎么做惡都可以是沒有顧忌的。除非,除非出來一個張牧之。張牧之當然是了不起的,是俠盜,更是英雄,那些鵝、那些本來不是鵝卻被嚇成了鵝的鵝需要的一個張牧之這樣的人,需要打響第一槍的人。
讓張牧之為之行動的根源是他的理想主義,公平和正義就是理想主義,公平和正義正因為少所以才成為了理想,做一個理想主義者當然是很崇高的,不為錢不為名不為女人,說不定哪天死了還會被陰謀者潑上污水永無真相,張牧之最后是勝利了,但他的兄弟們也全散了,喜歡的女人也跟自己的兄弟跑了,他贏得了正義卻失去了全部,很殘酷,但這確實是理想主義者經常的下場。何況,他離開了鵝城,那么下一個來鵝城的縣長和城里剩下來的鄉紳比之前的那個又能好上多少呢?張牧之這個英雄的命運,比之普通的鵝,盡管被人欺凌,但有飯吃,有衣穿,晚上可以抱著老婆睡覺,哪個究竟更幸福一點呢?
這個故事再一次告訴我們一個真理:對惡噤聲無異于是對惡的默許,對惡的默許無異于是惡的幫兇。鵝城里的每一只鵝如果都不做惡的幫兇,惡怎么可能生存呢?惡無法生存了鵝城怎么還會需要張牧之這樣的孤獨英雄呢?更何況就算出了張牧之這個英雄鵝城就真的永久性地解決了惡的問題了嗎?
鵝怕被惡報復所以才會噤聲,那每只鵝怎么才能做到不對惡噤聲呢?如果縣長是每只鵝投票選出來的呢?選票就是鵝的發言,罷免權彈劾權就是鵝們另外一種發言。這樣的發言不用害怕被報復??垂倌愫煤孟胂耄遣皇沁@樣?所有的鵝都不噤聲了,天下還會有惡嗎?
姜文是我第一欣賞的中國大陸的電影導演,本人口味重沒有辦法,這部《讓子彈飛》我等了大概有三年,前戲三年,昨天給了我120分鐘的高潮,總體上還算滿意。音樂用的全部是《太陽照樣升起》里的音樂,這說明這兩部電影有暗中的聯系。我很喜歡《太陽照樣升起》,中國電影史上姜文的《鬼子來了》《太陽照樣升起》會有非常崇高的地位,教父級的。
電影是好東西,它有效地傳播了思想,《讓子彈飛》用非常娛樂非常雄性的方式告訴了我們這個如何得到公平正義徹底戰勝惡勢力的法門。
那就是:不要靠英雄,要靠自己。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4
這幾天終于看了慕名已久的《讓子彈飛》,“--電影讓子彈飛觀后感”。我這激動的心情啊,到今天才平靜下來,細細回味著千頭萬緒的觀影感受,在這里拋磚引玉,好好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姜文成了我的偶像,他的《讓子彈飛》的確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影片。商業片應有的元素:震撼的大場面、精良的制作、傳奇的故事以及明星大腕兒,一應俱全,而且質量上成,真正是讓觀眾過足了癮啊.
看完后,一直意猶未盡忍俊不禁。某人曾經電話里給我學了一句臺詞;是重慶話!我就決定看看,確實實至名歸!嗯,用一個時髦的詞來形容,給力,很給力!
而酣暢的快樂之后,卻還有一種欲說還休的感慨,讓人久久回味。
當張麻子成功地發動群眾,搞垮了惡霸黃四郎,英雄的戲碼正上演到高潮,掌聲和鮮花都還來不及送上,并肩作戰的兄弟卻要散伙了,帶著自己心愛的姑娘,奔向繁華熱鬧的大上海。這一幕,峰回路轉,卻又似水到渠成——原來并不是人人都想要當英雄的,這世間有遠比當英雄有趣得多的事物和生活。也不是人人都拿英雄當回事的,普通人或許更在意的是英雄屁股下面坐著的那把椅子,盤算著把它劃拉成自己的財產。甚至,這個英雄本人,似乎也不在乎自己是否成為英雄,他更樂意享受的,或許是那一刻“讓子彈飛一會兒”的率性不羈吧。
然而,子彈終究是要擊中目標的,沒可能飛個沒完沒了。再率性不羈的歲月,也是有數的,總會在某一個出其不意地的時刻戛然而止。
列車載著小弟們的歡歌笑語,奔向了他們新的夢想。孤獨的`大哥縱馬隨行。不知道他是快馬揚鞭奮力追趕,還是駐足目送。惟有《送別》的歌聲,余韻悠長。
一絲黯然,天鷹教育網一大學生活網絲悵然,一絲淡然,一絲了然……心中感慨,絲絲縷縷,無可名狀?;蛟S只有那溫煦的陽光讀到了,只有那漫漫的長路記取了,只有那蒼茫的歲月懂得了。忽然想起陳奕迅《愛情轉移》里的一句歌詞:“蕩氣回腸是為了最美的平凡”。拿來為這個片尾做一個注解,竟也別是一番境界吧。
上網看過了許多關于《讓子彈飛》的影評,真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種評說紛紜,正是《讓子彈飛》在藝術性上的成功所在。好的藝術作品,始終是要說點什么的?;蛟S我是太過感性的人,總是在一些細枝末節的地方被深深的觸動。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5
說實在的,這是我第一次寫電影觀后感。我是說自發的,不是小學里的狗屁任務性質的《觀雷鋒后有感》或者是初中時候一點也看不懂的《拯救大兵瑞恩》后被家里人逼著寫的東西。說實話,小學時候看雷鋒記得最清楚的就是當時我旁邊人冒出來的一句“看那個女的的屁股露出來了”,其他的情節倒是忘了。也不是說其他的電影沒有可寫的價值,只是恰巧物品今天蛋抽筋無聊外加這電影實在是厲害,所以就寫了。
開頭的時候是馬拉火車,當時我就想起了影評了。說姜文是在諷刺中國經濟,廉價勞動力拉著中國的現金科技,gdp增長全靠人。這時候忽然想起了韓寒,寫《他的國》時候說的,自己的文體其實沒有想那么多,只是偶爾想寫偶爾不想寫,并告誡那些什么什么家,不要多想。韓寒是小時候學語文受刺激受大了,我想我也是,小時候就鬧不明白,語文試題里的問題——“請解釋此句在文中n種意義”有什么意思。我怎么感覺作家自己都沒這個意思,硬讓出題的給忽悠出來的。后來看尋羊歷險記,美國的書評家評論里面的那只羊代表的是日本帝國主義什么的,可到了作者村上大師那兒(這兒大師表示尊敬,這輩子沒尊敬過幾個人)人家說,自己也不知道那只羊代表的是,只是代表了自己的一種感覺。這兒我就想,書評家不這樣寫是不是tmd沒飯吃啊,或者是,另外一種解釋?吃多了撐的?對還在深陷這種“此句在文中有哪幾種意思”的同胞們表示同情,唉,慢慢熬吧。
然后是葛優被搶,臨場編出的謊話,把張麻子給忽悠住了,最后自己老婆非說是別人的。到縣城里面和張麻子說:“兄弟我告訴你,寡婦不能睡,會遭天譴的?!睆埪樽佑谑钦f出了那個經典臺詞:“她都是寡婦了,我不能再讓她守活寡?!边@種人要是放到現在大家來看無疑是不可取的,甚至可以說是好笑,小丑一樣的人物。但要是劇本換了,張麻子和黃四爺的火拼都死了,葛優沒死并因為剿匪有功且沒了地頭蛇坐收了漁翁之利怎么辦。這下看來,他的做法無非又變成了大丈夫能屈能伸,其實我感覺很多事都是這樣,成功者的之前的失敗永遠都是另一種形式的成功,失敗者的成功永遠都可能是為失敗打下基礎。若過現在是高考,寫到這里我或許會用點例子,搞成排比,騙點分,但是這是日志,大家自己想例子吧,什么韓信沒有成功,他的胯下之辱會被人怎么想,或者是喬布斯沒有成功,他的外形要求的苛刻會被人認為怎么樣。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大家的資源比我豐富,請自便,自便。
接下來是重頭戲。聽說這部電影改編自小說。那我不知道如此精彩的安排是來源于姜文導演還是來源于那位作家??芍^是一環扣一環。絲毫沒感覺有牽強的感覺。不想小時候看的少年包青天,我勒個去的有一集說他知道床被移動過是因為床腿底下有樹葉,我靠,那次我睡的好好的床也沒動還有一頁書壓床腿下了呢,害的我抬了半天。我估計那編劇也是被導演逼急了,打麻將呢忽然想起來明天交稿就急急忙忙牌一推說胡了就跑回去寫了,后面跟一堆子人說他詐和。
其實我看到老二死的時候我就想,這下完了。我腦中一片空白,真不知道劇情會怎么發展。老窩被人端了,自己火力又不夠,就那幾個人。咋整。后來我看到他們四個人的時候就更沒底了,我就想,看吧,子彈總不能從屏幕里飛出來把我斃了,接著就是發錢,黃老四收錢的時候我就明白什么意思了。調動人民群眾,發槍的時候我想,要是這樣就各族人民百萬雄師過大江了這可就忒沒意思了,也太假了。人民群眾那時候的忍耐力是無限的,只要有點,額little有時候英語還好些,否定了都,就不會反,果然影片沒有這么讓我失望,用那個替身的時候我簡直拍案叫絕了。這是最經典的了。
冷靜下來的時候覺得也有弊端,國產片常有的,英雄彈無虛發,狗熊彈發虛無,也是被本片演示的淋漓精致。
中間還有幾個沒看懂,下雨的時候那幾個萬民傘倒了的含義,(有時候含義還是會有,只不過沒那些什么什么家想的那么多)不過那個師爺死在銀子里倒是看懂了。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6
看完這部影片后,我想到的是一部叫《無恥混蛋》的外國影片?!蹲屪訌楋w》與這部影片有異曲同工之妙。可是《讓子彈飛》更具有中國特色,對中國人的人性描述和刻畫更多些。
片中的湯師爺就是大多數中國人的一個模型,膽怯,欺軟怕硬,貪財,妥協,逃避,順從,可是他善良,分得清善惡。這是在我身邊常常能夠見到的小人物。
有時候,能夠在報紙上,或是在電視的新聞里看到,當有人遇見危險,路人常常冷漠相對,沒有人愿意出手相助。這就反映了人們矮小的心理。他們不愿幫忙,并非出自于他們落井下石的惡意,而是怕給自我惹上麻煩。湯師爺就是這種沒有安全感,沒有能量的一個代表,當然,也談不上擔當。所以,在師爺最終死的時候,他對張麻子說,“你斗可是黃四爺”。但師爺卻異常的善良,在生命的最終,要求張麻子“不要回鵝城”。
那里面的鵝城,我不明白,意圖是否是在說明,那個城里的百姓都是任人宰割的。
其中反映中國人從眾心理的,就是在張麻子攻黃四爺的碉堡的時候,張麻子當眾砍掉了黃四爺替身的頭,大家才一哄去了黃家。真的黃四爺沒有死,而大家仍然是成功的攻下了黃家的碉堡。這說明,在對待惡霸的時候,不是大家沒有本事將他打翻,卻是因為大家膽怯。
我個人最喜歡的片段是,關于張麻子身世的那一段。張麻子叫張牧子,是跟隨將軍打仗出身的戰士。因為軍閥割據,自我不愿委身于人,所以落草為寇。人們以為是土匪就不能是張牧子,理所應當的是張麻子,張麻子臉上不應當是干凈的,他就應當是滿臉的麻子。
為什么,我們的生活,總要順從一些,莫須有的東西呢。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7
姜文是個人才,當今電影節當之無愧的老大。張藝謀的團體操和陳凱歌的小悲情,一律靠邊站。國內雖然也有電影拍的比較有深度的好導演,但是沒有人能夠把電影拍的如此大氣如此爽利又如此隱晦如此令人意猶未盡。
劇情不說了,影射之處太多,回來后在網上搜了一些說明,才真正體會到姜文的老辣獨到之處。《鬼子》被禁,姜文這回十分巧妙的躲過了廣電總局的剪刀手。等到那些人真正明白過來的時候,老百姓已經笑夠了,姜文也早已站著掙了個盆滿缽滿。
影射一:張麻子和黃四郎的身份。劇情發生在1920年左右,辛亥革命剛剛結束10年,之前軍閥混戰,黃四郎能夠保留辛亥革命中兩枚經典版地雷中的一枚,可見地位并不一般。張麻子應該屬于之前跟隨蔡鍔將軍的衛隊隊長,蔡鍔死后落草為寇。都不是一般人,眼神言語中無不流露出殺氣與霸氣。亂世之中豪杰并出,雙方根本上就是革命者和當權派的代表。一方要的是公平與民主,一方則是掠奪與欺詐。二者水火不容,自然子彈飛個不停。
影射二:鵝城的民眾,可謂是當今國民的最好比喻。錢拿了,不敢收,都送回當權者手里;槍拿了,不敢用,等著兩邊叫板,那邊贏了投靠那邊。膽小、猥瑣、自私、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我怎么覺得歷史仿佛倒退了幾十年?有人說,歷史就是不斷的周而復始——原來如此。
影射三:張麻子領導一干人浴血奮戰,推翻了黃四郎的暴虐統治,可是兄弟也好、女人也好,最終都離開了,剩下張麻子孤家寡人一個。最后的鏡頭,那個坐在火車車尾,穿著師爺衣服的不是別人,正是黃四郎。勢單力薄的革命者與根深蒂固的腐敗統治階級之間的斗爭,不是用槍打那些拉火車的馬兒,子彈多飛上那么一會兒,便分崩離析?!案锩形闯晒?,同志仍需努力?!笨此撇簧俚南矂≡?,觀眾也笑聲不斷,其實,這片子是個徹頭徹尾的悲劇啊。
再說說表演吧,就演員來講,三強鼎立的局面的確令人不好取舍。不過以我看來,最出色的,還屬葛爺。姜文演戲男人味十足,可惜的是缺乏點喜劇元素,抱著老婆嚎啕那段,怎么看怎么不像;發哥,雖然一人分飾兩角,可謂物盡其用,可是怎么看怎么像小馬哥啊,不夠壞,不夠令人生恨。還是葛爺,演縣長就是縣長,演師爺就是師爺,貪財好色,圓滑狡黠,亦正亦邪、善惡兼具,悲與喜如此和諧的溶入同一個人物的內心,可見其功力。在馮小剛和陳凱歌那里,都不夠讓葛爺演得暢快,唯有姜文,能把葛爺骨子里沉淀的那些東西翻個底朝天,難怪葛爺大呼演得過癮。
中國電影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之下,于夾縫中頑強挺立出如此出色之作,套用網絡里一個詞——“給力”。
讓子彈飛200字觀后感篇8
一個好的導演應該牽著觀眾的鼻子遨游,而不是單純的哄他們開心,或者裝姿態耍腔調,這也正是姜文超過馮小剛、陳凱歌等人的地方。第五代導演曾被稱作最叛逆的一代,今日卻都已經循規蹈矩泯然眾人,唯有第六代的姜文舍得一身剮,敢于扯開大旗登高一呼:老子要鬧革命,統統向我開炮。
結果這一回姜文賭贏了,不但能把錢掙回來,也沒辱沒自己的尊嚴,換句話說就是“站著掙錢”?!蹲屪訌楋w》外置了多種商業片的利器,包括明星扎堆、影帝飚戲、爆裂槍戰、葷腥幽默,這些都不見得能為電影直接加分,卻無疑是最好的外加包裝。電影的內核部分則是典型的姜文風格:充斥無邊的黑色幽默,對人性的深度透析,對時代的反諷批判都裹在里面,倘若說其他導演的作品是家常小菜,是速食快餐,那么姜文的電影就好比是山珍,不但富有嚼勁而且能惡補,直至補地讓你鼻孔流血。
姜文是個不折不扣的形式主義者,他的電影總習慣性地勾勒出一個封閉的區域,再由外入者打破這種微妙的平衡。在《讓子彈飛》中,鵝城就是這么一個區域,惡霸盤踞、百姓受欺而麻木不堪,“鵝”在這里極富象征意義,它直接性地隱射了當地百姓:愚昧、無知、懼怕、軟弱和笨拙,而鵝在英文中亦是愚笨的代名詞。張牧之的出現驚醒了這群鵝,但他們的態度也僅止于自保和觀望,并沒有什么實際的行動,直到張牧之砍下了傀儡黃四郎的人頭,這些人才蜂擁而入碉堡——這種行動絕不是為了反抗,而是為了掠奪,姜文就是這么幽默地凝視著人的卑微與貪婪,與《鬼子來了》中的諷刺一脈相承。
黃四郎這個形象的出現,也意味著鵝城危機四伏,根本是個窮山惡水,鵝城的境遇讓人想到《光榮的憤怒》中的黑井村,不過黃四郎更像是個非典型的惡霸,他喜歡撇幾句英文、玩日本長刀,更喜歡背地里玩兩面三刀,替身的出現應和了這種明暗變化,也讓人物變得更加立體和復雜。樹立了這個既得利益者,張牧之的出現就與他形成了鮮明的對立,兩人的一見面就顯得劍拔弩張,并從此延續著這種一觸即發的張力,事實上兩人的矛盾是不可調和的,于是馬邦德的存在就顯得極為必要,他是個充滿了彈性的人,既能與惡霸聯姻又能與土匪合伙,便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二者之間的攪棍,有著四兩撥千斤之效果。姜文對馬邦德這個角色的塑造應該說極為精彩,除了讓他展示層層騙人的假面之外,還讓他最終死在堆積的白銀之中,暗合了“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的道理。
正是這樣緊張的人物關系促成了故事張力,不管是何等地爾虞我詐、偷梁換柱,都只能讓氣氛再繃緊一些。三人飚戲是中國電影史上難得的段落,姜文的篤定、葛優的圓滑、周潤發的狠辣相形宜章,鴻門宴自然是名副其實。在國內國內大導演紛紛選擇“冷靜”、“克制”的表演模式的時候,姜文毅然反其道而行,采取了過火夸張化的表現,這種別出心裁的操作配合著荒誕化的場景,又顯得異常和諧。舞臺劇的痕跡充斥在電影的`很多角落,譬如陳坤帶著團練夜襲縣府,人物在二樓上來去開槍,忽又集體消失,只剩一個空鏡頭,不但像劇場中的“過幕”,又像一種寫意化的留白,和那句“讓子彈飛一會兒”異曲同工。
很多人會指責電影中布景簡陋、不合史實、表演過火、焦距不準之類,其實我們應該換個角度來思量,《讓子彈飛》是置身于一個荒誕情景里的故事,從開始馬拉火車奔馳開始就注定是個肆意揮霍的空間,而鵝城的布景空曠而整齊,徒留一群蹣跚的鵝,便是為應和這種異質化的感官。很明顯姜文要的并不是寫實,而是虛化的空間,寫實過多反而會打破這種夢幻的色調,令劇情發展變得突兀。焦距模糊、色調的飽和正是為了虛化環境,格局封閉正是為了淡化歷史,只有架空了鉗制故事的一切,電影才能在姜文的掌控下做到自如暢游,姜文永遠比觀眾聰明的多,只是有些人看不到。
《讓子彈飛》擁有很多我們熟悉的東西,包括半個世紀前賽爾喬·萊昂內慣用的,如今已被丟棄的面部大特寫,遺憾的是這反過來被人作為攻擊“表演過火”的例證,那只能證明某些人未曾看過或喜歡那個年代神奇的西部片。片中的張牧之兄弟七人橫刀立馬,絕對是來源于對《七武士》的借鑒;剿匪之前幾個大佬踱步登臺,響起的赫然是《桂河橋》中的口哨版《波基上校協奏曲》;久石讓在《太陽》中的配樂于影片首尾再度出現,似乎比在前作中更和諧,當真屬于節省資源的有效利用。當然電影也有些不盡如人意之處,主要表現在中段人物對白過多,言語太多葷腥的惡趣味,讓人有些分不清是姜文的幽默還是馮小剛的幽默,不過幸好姜文及時鳴槍自省,將故事又拉回了正規。
每個人都會做自己的白日夢,雖然它根本不真實,卻讓你留戀萬分。《讓子彈飛》就是這么一場夢境,它將我們奢求精氣神近乎飽和地注入其中,風馳電掣,狂行飛奔,既讓人愜意又令人著迷。張牧之無疑是個很完美的形象,他干練、剛強、正義、沉靜,霸氣十足卻也粗中有細,面對層層險局和窮山惡水,他精于謀劃并最終翻云覆雨,自然是相當令人解氣的故事。不過姜文不會停留在這樣的意淫,他接著筆鋒一轉,榮耀又化作虛空,英雄也變得落寞,進而使兄弟和女人離去,只剩了一個形單影只的孤家寡人,白日夢瞬間變成了黑色童話。我亦不懷疑姜文是有私心的,因為他把那個最單純美好,近似白色野合花的角色留給了自己的妻子,而周韻也樂得接受這份禮物,很好地詮釋了這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