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范文
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范文五篇,衷心希望能為您提供幫助!
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 篇1
帶著喜悅和興奮,我開始走近它——赤壁。
諸葛亮的燦爛生命力,周瑜的足智多謀,劉備的善良,趙云的忠誠,孫權的堅忍不拔...每一張新面孔出現在我們面前,使每個人都欽佩它。舌與儒斗,琴應,八卦巧排,草船借箭...一點點美妙的策略在屏幕上輕快地舞動,這讓我們拍手稱妙。赤壁戰爭深深觸動了我們的心弦。奇妙的事情交織在我們心中。
敢說,5(4)班是最有雄心的,有肺的!電影《赤壁》改變了學生們的情感色彩。當諸葛亮和儒生爭論的時候,每個人都看著這么多有才華的學者,他們都為諸葛亮捏了很多汗。深藍色進入了我們的內心。在八卦戰場上,甘星、關羽、張飛和趙云都想盡辦法自相殘殺。當我們看到他們勇敢地殺死敵人時,“好”這個詞響徹天空(實際上并沒有那么夸張)。在每個人的心里,只有一個詞“酷!”不知不覺中,橄欖綠映入我們的眼簾;赤壁之戰開始時,甘將軍為戰爭的勝利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一些學生強忍淚水,而另一些人忍不住“啊”了一聲,停止了說話。此時,我們的眼睛只有黑暗...
看《赤壁》太令人興奮了。似乎我們也進入了這個神奇的三國夢。如果我們真的在做夢,那就永遠不要醒來...
從夢中醒來后,我發現書籍和電影之間有太多的不同。諸葛亮和周瑜之間的關系變成了友誼,電影增加了太多迷人的領域。我們總是認為電影最適合寫小說!嫉妒是友誼的完美體現!
我們追求美麗...
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 篇2
昨日看了吳宇森導演的三國之赤壁的上集,感覺有一點失望,但也不算完全失望,起碼我還是想繼續看他的下集赤壁,至少吳宇森的赤壁里面的動作和場面比三國之見龍卸甲要好看一點。
吳宇森的赤壁這部電影比較適合給那些沒有一點中國歷史常識的美國人看,但對我來說可能就不太適合,記得高中課文里都有三國演義的段落,大學聽得又是單田芳的三國演義評書,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小說也在那時候通讀了一遍,之后又是徹夜玩日本光榮KOEI的三國志4,此刻玩的還是光榮的真三國無雙系列的游戲,能夠說,三國的故事以及里面的人物形象已經在我們腦海里有了一個清晰而完整的模式了,一提到趙云、關羽、張飛,他們的形象幾乎是固定化的,而吳宇森導演之下的這些形象和我們心目中的都不一樣了。
其實我更認同的是光榮的電腦游戲中的三國人物形象,并且我覺得,日本人的確真正吃透了三國文化的精髓,他們的游戲對于三國歷史中很多趣味而詳細的描述,又沒有違背原本小說的中心思想,僅有這樣才能打造出真正的屬于我們自我的三國演義文化,一味迎合外國人所好制作的電影,是不能反映出真正意義上的三國文化。
這一點其實我們值得向日本人學習,日本人開發的真三國無雙系列游戲的英文版在西方也十分流行,不少老外都熱衷于這個游戲,有的老外甚至專門為了這個游戲而研究了中國的三國歷史和文化,這也說明了好東西,不用投其所好,照樣能發揚光大。
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 篇3
《赤壁》本身并不是我喜歡的電影類型,會到影院去看完全是因為那陣子撲天蓋地的宣傳和同樣撲天蓋地的負面評論。然而看過之后我發現,人們喜歡批評一個事物,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那個事物受歡迎,越受歡迎的事物,人們則越喜歡挑它的刺。
說《赤壁》不好的大多是針對兩個方面:一是臺詞讓人笑場,二是對歷史的改編。可是我一直認為看電影,就是要抱著一點娛樂精神,如果臺詞要那么嚴肅,劇情要那么符合歷史,那不如看史書去。至少我在看電影的時候是會心地笑,對于喜歡看美國片的我來說,這種西方式的幽默是可以接受的,畢竟這部片子也是要到海外去放的嘛。電影中的大場面拍得也不錯,只可惜拍火燒赤壁時犧牲了一名特技演員。
雖然整部影片還是不錯的,但其中有些劇情還是讓我覺得挺別扭,一場這么大的仗,竟被說成是為了一個女人而打,曹操的確非常好色,并且曾經因為強占了降將張繡的老婆而痛失大將典韋,但是打贏了官渡之戰的曹操,絕對不可能為小喬的一杯茶而貽誤戰機。還有孫尚香和孫叔才的感情,更是來得有點莫明其妙,這段劇情安排也略顯多余。結尾釋放曹操也不合情理,人家孫權都明說要獵虎了,你周瑜問都不問一聲孫權就放了曹操,這也太說不過去了嘛。
最后,個人認為張豐毅飾演的曹操是這部戲里最出彩的角色,確實是實力派的演員,演什么是什么。金城武扮演的諸葛亮,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那雙“水汪汪”的眼睛,還非要和周瑜面對面離得那么近說話,兩電眼帥哥湊一塊,難免讓人產生“斷背”的聯想了。
總而言之,抱著一種娛樂的精神去看欣賞這部影片,而不是抱著一種挑刺的心理去看,其實還是不錯的。
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 篇4
這部赤壁已經不是《三國演義》里的原汁原味的赤壁之戰了,已在原有名著的基礎上做了很大的改變。其中最大的改變恐怕要數周郎這個人物了吧。
在《赤壁》中,周郎風度翩翩,豁達大度,精通音律。在里面,周瑜與諸葛亮是音樂上的知音、戰場上的盟友,再不是小說中那個雞腸小肚,嫉賢妒能的周公謹啦!他和諸葛亮一同品茗茶、彈古琴,還為小喬接生過一匹小馬,兩人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尤其值得大書特書的是,電影把計除蔡瑁、草船借箭兩個故事自然地銜接在一齊,上演了一出箭鋒上的友誼大戲。在那里,是蔡瑁、張允自我去江上射的箭,而不是曹操下的命令。諸葛亮借夠了十萬只箭之后,卻故意放走了一條插滿箭的船,使曹操疑上加疑,而錯殺了水軍都督蔡瑁、張允。而諸葛亮所以借不夠十萬只箭,本來周瑜能夠殺了他,但他卻暗中添了六百只箭,建立了這段交情。記得福建以往有一道高考話題作文,是關于“假如諸葛亮借不夠十萬只箭”。我猜大概編劇本的人就是借鑒了這道作文題目了吧。
《赤壁》里少了龐統獻連環計的情節,連鎖戰船是精通水戰的蔡瑁設計出來的;少了周瑜夜探曹軍水寨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大膽潛入敵營,刺探軍情,繪制曹營扎寨地形圖;少了周瑜設鴻門宴宴請劉備的情節,卻多了孫權妹妹和劉備的一段難忘的經歷;此外,還多了甘興部下偷牛的事件,周瑜明白后暗中創造機會讓他們改過自新。
除此之外,電影還異常增加了幾個情節。
第一,曹軍瘟疫流行,死了很多人,曹操將得病死的士兵送到江南岸,讓孫劉聯軍染病。此時,周瑜還借機安排了劉備的離去,盟軍的瓦解,令曹操輕敵致敗。
第二,電影中沒有黃蓋詐降的情節,卻有了小喬因為沒有欠東風,單船過江去找曹操,兩人一齊閑聊以前舊事,還一同品茶(可惜曹操不懂得品嘗)。小喬之意本來是期望曹操能為她而放棄殺戮,可是,兩人品茶卻所以使東吳得到了一個火攻曹軍水寨的絕好機會。如果東風沒有來,周瑜沒能夠打敗曹操的話,那么小喬將再也不會回到周郎身邊。這也正好貼合杜牧的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安排也貼合情節安排。
第三,赤壁之戰的最終結局卻是曹操、孫權、劉備三個,在戰場上相遇,兵戎相見。三國的各位主要人物都在那里碰面了。最終不是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而是周瑜他們放走的。這果然是一次決定三國鼎立局面的戰役。
《赤壁》雖然有些不合史實,有些夸張,卻也合情合理,十分巧妙。里面的戰斗場面果然精彩,驚險刺激。《赤壁》比以前《三國》的戰爭場面要來得精彩些。周瑜集中了兵力正面攻擊曹營,先讓黃蓋的草船火燒曹軍戰船,攻入曹營,接下來還要費很大勁攻打曹軍旱寨。另外,劉、關、張和趙云配合吳軍攻擊曹軍側翼。果真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這讓我美美地享受了一頓反傳統的影視套餐。
總而言之,這算是一部很不錯的電影!
影片《赤壁》優秀觀后感 篇5
大多觀完影片后,可能記憶中殘留最多的是,諸葛口中的搞笑對白,再余下是很多的廝殺場面,認為索然無味,以至于有人說出:“不好看”三個大字,無語,所謂“不好看”能夠理解為不喜歡看。
對于搞笑部分我在觀看中不太刻意去注意,只是認為這是導演為了活躍一下場內氣氛而設,所謂老劇新拍當然要幽一默,博得觀眾簡便一笑。
本人注意得較多的是整個劇情變化的描述,是否結合史實,以及劇中所演繹到的一些資料:孫劉如何聯軍,各首領的人物個性及心理變化,初戰如何戰勝的,古代作戰的技巧及手法。
赤壁也不僅僅是吳宇森腦中的赤壁,從他的構思去拍下這部片子,令我們觀眾得到更好的角度去觀賞,劇情大部分還是根據史實而來,例如,開篇一只靈鳥駛入,畫面唯美,從此引射出漢帝的荒于政事膽小無能,之后是曹操的入場,周圍群臣的神態形體變化無一處不反映出,曹操手握重兵權傾朝野之勢。之后,是孔融作為老一派的學者代表阻礙了他的報復,殺雞儆猴而得一死的結局。之后,對劉備展開侵略戰,逼使孫劉聯軍,由于是戰爭片,廝殺的場面是多了點,但這也貼合劇情,并且,濃墨重彩地展現了步陣和破陣,頗為恢弘精彩,聯軍首戰告捷。-
更為期待下集,火燒連環船,場面肯定比這次要更壯觀,單看這集最終快結束時初露顯現的那長江之上的數百船只,就叫人興奮不已,十足吊足胃口,古得很,大氣的很。